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倫敦「精英化」深層邏輯:城市富有與普通人成功機會原來成反比

London skyline

Getty Images

倫敦與香港、紐約、巴黎等國際都市一樣,精英化趨勢明顯:商賈巨富雲集,聚積巨量財富,但普通人在這裏取得成功幾乎已成奢望。

社會精英化,就是所謂有背景或家境殷富人家子女與生俱來的競爭優勢,會一代代不斷保持和擴大;如果制度使得他們依賴天然優勢便可獲得更多機遇,則普通人想出人頭地勢必越來越難。

英國慈善組織薩頓信託(Sutton Trust)2020年1月發佈的最新社會流動性調查報告結論認為,如今年輕人來到倫敦創業,除非家境富裕,否則即使有抱負、雄心、天資和努力也很難出人頭地。

房價高門檻

報告指出,原因主要是倫敦房價太高。高房價成了一道高門檻,無形中把家境不富裕的眾人檔在城外,進得了城且能站穩腳跟闖出一番名堂的,大部分非富即貴。

於是就成了一個循環,其結果是倫敦越來越「精英化」,成了全球「精英聚核點」。

報告依據的數據來自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調查研究。作為比照,報告指出倫敦以外地區社會流動性更大,個人奮鬥實現理想更有可能。

BBC 大衛·科波菲爾

BBC
BBC1999年曾根據狄更斯小說改編拍攝了電視劇《大衛·科波菲爾》。大都市裏的三教九流、高低貴賤,都有栩栩如生的刻畫

倫敦
、倫敦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按理說,大都市的各種資源和便利條件使得成就一番事業、出人頭地的理想有可能實現。但薩頓信託創辦人彼得勳爵((Sir Peter Lampl) 說,現在就別再做這種夢了。

以倫敦為例,過去15年來,城市發展了,經濟實力強了,各種機會多了,但享受到發展紅利的卻越來越局限於特定群體。

出生在倫敦的孩子比外地孩子有更多發展機會,但倫敦那些前途遠大、薪酬優厚的頂級工作崗位上很大一部分是來自倫敦以外的富裕家庭。

因為富裕家庭的孩子有機會、有資源、有實力爭取高層職位。

比如一個曾引起熱議的話題是學生在倫敦的公司從事無報酬實習/工作經驗。實習經驗對求職很重要,但能接受無償工作條件的基本上只有富裕家庭。

如果你生在倫敦,家境一般,還有「本地人優勢」,比如人脈,但一般很難跟外來的「精英」競爭。如果你出生在其他地方而想到倫敦闖蕩出一番成就,還是窮人家的孩子,那倫敦基本上就不要考慮。

2005年,薩頓信託發表一份關於英國社會流動性的報告,把這個話題擺上桌面。社會流動指人們以某種形式改變自己所處的社會階層,比如出身貧寒但日後事業有成,儕身社會精英階層。

階層固化就是這種流動的渠道消失了。科幻小說《折疊北京》的背景設置就是一個階層固化的社會。

People walking past a building at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BBC

擺脫底層命運難上難

那時,英國年輕人通過個人奮鬥向社會更高階層攀升的梯子已經比他們的父輩和祖父輩少了很多,社會不平等程度明顯加劇。過了15年,最新調查發現處於社會頂層的精英群體跟其他社會群體之間的機會不平等現象沒有減少,差距甚致在拉大。

統計數據顯示,20世紀後半葉,專業技能崗位和管理層崗位大增,但家境不寬裕的年輕人獲得這類工作的機會卻顯著減少,從職場底層爬升到管理層的比例銳減。

近幾十年來倫敦金融服務業造就了許多超級富豪,還從世界各地吸引了許多富豪來投資、置業,吸引各地的人才來從事高薪工作。

倫敦和周邊的私立中學和大學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學生,其中不乏各國富家子女。他們把更多財富帶進倫敦,同時也在分享更多本地的資源。

薩頓信託致力於推動社會平等,縮小貧富差距,主要政策訴求包括人人享有平等的機會。


Women jogging with St Paul's in the background

Getty Images

城市「磁力」

倫敦的「精英化」程度可以從另一個側面考量:「磁力」。城市的「磁力」類似於人的魅力。

根據全球城市實力指數(Global Power City Index,GPCI)排名,2019年世界上「磁力」最強(最具綜合吸引力)的城市,倫敦居榜首,後面分別是紐約、東京、巴黎和新加坡。

GPCI由日本森紀念財團(Mori Memorial Foundation,MMF)城市戰略研究所發佈,始於2008年,即最近一次全球金融危機大爆發那一年。

這個年度排名對40多個國際大都市在吸引全球創造性人才和企業的整體實力方面做評估、排名。這兩點構成城市的「磁力」,具體體現在經濟、研發、文化互動、宜居、環境和便利程度等六個方面。

科爾尼(AT Kearney)發佈的《全球城市綜合排名》倫敦連續10年居前三,2019年還在《全球城市潛力排名》榜上高居榜首。

Piccadilly Circus

Getty Images

磁力最強的城市未必就是最適宜居住、最令人嚮往、最有活力、最有影響力的城市,但這幾個圓圈可能有一些重疊。

生活成本是衡量生活質量的一項指標。經濟學人智庫(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對全球140個城市評估,從中選出10大最宜居城市,評估標凖包括社會穩定、醫療服務、文化與環境、教育和基礎設施。

綜合幾大指標衡量結果,2019年全球10大最宜居城市分別是奧地利維也納、澳大利亞墨爾本、悉尼、日本大阪、加拿大卡爾加裏、溫哥華、多倫多、日本東京、丹麥哥本哈根、澳大利亞阿德萊德。

倫敦、紐約、巴黎、香港、上海、北京、新加坡……都沒進入前10。

Houses in North London with for sale and sold signs outside

PA Media
2020年薩頓信託的報告說,倫敦」精英化「的主要原因是房價太高,而高房價又反過來推動了城市的「精英化」程度。

硬幣的正反兩面

衣食住行、柴米油鹽,富人也要食人間煙火,但薩頓信託和LSE的最新調查報告聲稱,「精英圈」與人間煙火相隔較遠,甚至沒有概念;「圈裏人」之間交流、互動、往來,跟外界很少接觸,這又加深了精英跟大眾的現實脫節的程度。

這個群體很難意識到自己「特別幸運」,報告說,因為他們身邊和平時接觸的都是跟自己一類的人。

能進入精英俱樂部的也只有跟已經在圈子裏的人屬於同樣階層的人。

不過,拿下倫敦並非人生終極目標。

報告說,有三分之二藍領階層家庭出生而成為律師、醫生等專業人士的「成功者」都是在故鄉或離家不遠的地方實現階層跨越的。

也就是說,避開精英扎堆的地方,機會相對而言更多,社會流動性更大。

薩頓信託提出,政府的目標應該包括英國各地都有優質的學校,這些學校招生時貧富一視同仁;推行學徒制改革,讓經濟、社會地位最落後的社區有機會改善生存環境,「翻身」,實現階層跨越。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