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人造肉進軍中國 挑戰真肉的底氣是什麼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肉類消費市場,被認為在推廣人造肉上潛力巨大。

Getty Images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肉類消費市場,被認為在推廣人造肉上潛力巨大。

傳統的中國國畫包裝、看上去可口的酥皮裹著緊實的「肉餡」,你一定很難將眼前的中秋月餅和新興科技聯繫起來。

這實際是一款由中國食品公司推出的「人造肉」月餅,它一經出現便在中國社交網絡上引發討論熱潮。商家稱,上線的三分鐘內便銷售了數千份。

「人造肉」正在備受非洲豬瘟困擾的中國成為特別關注的話題。不久前,美國主要的兩家人造肉公司「不可能食品」(Impossible Foods)和「超越肉類」(Beyond Meat)宣佈了進軍中國的計劃。

人造肉是什麼?它未來是否能在中國成為日常食品?

「人造肉」風潮

俗稱為「人造肉」的仿生肉有兩種,利用大豆蛋白製作而成的植物肉,和通過動物幹細胞培育而成的試管肉。但由於後者成本高昂,目前市場上所指的人造肉主要是前者。

在植物「人造肉」受到中國市場關注之前,它已經成為美國和歐洲等多國市場的「香餑餑」,多個知名品牌紛紛加入其中。

今年8月底,快餐品牌肯德基(KFC)開始在亞特蘭大門店試點提供由植物材料製作的雞塊和無骨雞翅,開售5個小時,店內的存貨被一掃而光。而瑞士食品巨頭雀巢(Nestlé)目前則開始在德國、荷蘭和瑞典等國銷售植物肉漢堡,並計劃年底前登陸美國。

更早加入「人造肉」競賽的,是美國快餐品牌漢堡王(Burger King),其今年4月開始銷售人造肉巨無霸漢堡,並宣佈今年8月起在全美7000多個門市推廣。據稱,相比原先正宗的牛肉漢堡,一份人造肉漢堡的成本高出1美元,但減少了15%的脂肪和90%的膽固醇。

在眾多餐飲大亨紛紛擁抱「人造肉」背後,是兩家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人造肉廠商「不可能食品」和「超越肉類」,它們與這些知名餐飲品牌合作,提供外觀和質感都類似肉類的植物肉原料。

今年5月,「超越肉類」在納斯達克上市,隨即將「人造肉」的火爆延伸到太平洋的另一側。在上市後幾天裏,中國A股裏幾乎所有與植物蛋白質有關的股票都大漲,甚至連生產寵物食品的佩蒂股份也不得不澄清,其生產寵物食品的植物蛋白製備技術和「人造肉」無關。

「不可能食品」和「超越肉類」目前都已在香港展開生意,並謀劃在短期內進入中國大陸市場,而它們也不可避免將與中國本土企業激烈競爭。據中國媒體報道,中國基本上每兩個星期,都有1到2家新的人造肉公司出現,還有大型企業在往植物肉方面轉型。

代替肉類?

總部位於深圳的中國食品公司「齊善」是目前中國市場的主要競爭者之一。公司產品部經理周啟宇對BBC中文說,雖然人造肉對中國來說是一個新鮮的概念,但素食有著悠久的歷史,因此在植物肉研製上「有良好的基礎」。

「我們曾花了四年,在實驗室裏模仿一塊熟的牛腱肉的質感,它有機膜,有纖維和纖維素,蛋白質可以達到30%,在口感類似的情況下,營養方案上更優秀,」周啟宇說。

人造肉漢堡已進入全球多個連鎖快餐品牌的菜單。

Getty Images
人造肉漢堡已進入全球多個連鎖快餐品牌的菜單。

周啟宇表示,目前植物肉產品的消費人群主體是宗教群體,和一些患有糖尿病等營養缺陷的患者,但他對人造肉的大眾化充滿信心。

和很多國外競爭者一樣,周啟宇的信心可能來自於中國這個世界上最龐大的肉類消費市場。據統計,中國人平均每年要吃掉7億頭豬,豬肉產量達到5500萬噸,中國人相當於吃了全球一半以上的豬。而在牛肉上,中國亦是全球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牛肉消費市場。

2016年,中國衛生部發佈居民膳食指南,號召中國人到2030年將肉類消費減少一半。一旦遵循該指南,那麼到2030年,中國畜牧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減少10億噸。

但周啟宇說,和西方消費者相比,中國消費者對人造肉的興趣更多來自健康層面,而非氣候變化。「中國人越來越注意自己的營養狀況,但營養干預是普通肉類做不到的。而且,植物肉還能避免動物病毒。」

國際東方營養藥膳學會副理事長、中國醫藥教育協會理事鄭育龍表示,如果攝入大量的動物蛋白,的確會增加肝病等各種慢性病的風險,這是很多人轉向植物肉的原因。

此外,近期非洲豬瘟在中國的流行,所帶來的
豬肉緊缺和豬肉價格暴漲
,也讓「人造肉」的出現被一些人認為有助於保障國家的食物安全。

非洲豬瘟肆虐亞洲多國,在中國直接導致豬肉緊缺和豬肉價格暴漲。

Getty Images
非洲豬瘟肆虐亞洲多國,在中國直接導致豬肉緊缺和豬肉價格暴漲。

《金融時報》曾報道,中國副總理胡春華表示,非洲豬瘟引起的豬肉荒可能破壞經濟穩定和即將到來的建國70週年慶祝活動,增加豬肉產量是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

不過,植物人造肉的成本目前普遍高於真正的肉類。

無肉未來?

在中國之外,「人造肉」也被認為有著廣闊的前景。據英國完全素食協會(The Vegan Society)數據,美國純素食者的數量在三年間增長了600%,而在東南亞國家,2012年至2016年,新推出的素食和純素食產品數量分別增長了140%和440%。

美國管理諮詢公司科爾尼(A.T. Kearney)今年7月的一份報告稱,到2040年,全球有60%的肉類將來自植物肉和試管肉。

中國每年消費的豬肉佔全球的一半以上。

Getty Images
中國每年消費的豬肉佔全球的一半以上。

儘管前景看似光明,但對外國人造肉公司來說,政策因素是其在中國發展所必須的突破口。

「不可能食品」首席執行官帕特里克·布朗(Patrick O. Brown)曾表示,目前最緊要的是尋求合作企業幫助該公司加快進入中國市場的進程,並獲得中國監管部門批准。

今年9月,一位參與2019年財富全球可持續論壇的嘉賓在會上代表雲南政府,向不可能食品拋出橄欖枝,表示認可肉類替代品在環境保護方面所做出的貢獻,歡迎它到雲南設廠。

另一個問題是,人造肉能在多大程度複製真肉的口感?

為了讓人造肉達到和真實牛肉相同的口感,「不可能食品」從大豆根部提取血紅素代替動物中的血紅素分子,試圖讓植物肉也有肉味,同時具備相近的纖維結構。

鄭育龍對BBC中文說,從現在掌握的資料來看,西方人造肉公司的這種模擬技術比中國國內的公司要好,包括血紅素的技術暫時沒有中國公司使用。

在中國的社交媒體微博上,很多人對「人造肉」的口感依然持質疑態度。在官方媒體「央視財經」9月發起的在線投票中,有超過一半(55.6%)的人選擇「只吃真肉」。

「我嘗了一下確定是資本在發燒,因為人造肉真的非常難吃,而且賊貴,」一名微博網友吐槽道。

「飲食習慣的改變是最困難的,人類吃動物的肉已經有上萬年的歷史。短期來看,大部分人從認知也好,從口感也罷,首選的還會是真正動物的肉。」鄭育龍說。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