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罷免綠營受挫之際,被視為執政民進黨「票倉」的台南、嘉義、屏東等南部縣市,接連遭受颱風和暴雨侵襲,數以萬計民眾受災,部分地區停電超過一周。
總統賴清德和行政院長卓榮泰在視察災區的表現受質疑外,有地方人士批評當局救災不力,未能迅速統籌調度人力、物資。
而在颱風過後20天,行政院成立「雲嘉南災後復原前進指揮所」,賴清德捐出一個月薪水賑災,也被視為是試圖挽回民心的舉動。
綜合多位學者對BBC中文的分析,天災對於台灣歷年選舉往往具有「黑天鵝效應」,這次災情影響中南部民眾對民進黨執政的認同度,對未來地方選舉的影響值得觀察。
台灣中南部在過去一個月多災多難。颱風「丹娜絲」7月6日登陸台灣嘉義縣,狂風暴雨導致嘉義、台南和雲林等多個縣市出現嚴重災情,全台近100萬戶停電,2.3萬戶房屋受損,農業損失達台幣32.8億元。
風災過後的次生災害導致人命傷亡,災後不少民居的屋頂被吹翻,部分僅用帆布暫時遮蓋。嘉義出現婦人、老人自行爬屋頂高處作業的畫面,其中一名81歲老翁在屋頂修繕時摔落不治,其後證實是心血管疾病死亡。
台南七股區停電多日,有居民表示冰箱食物全部腐壞,晚上只能點蠟燭照明,卻常常熱到失眠,該區一名老婦人因蠟燭起火被燒死。
總統賴清德7月中在颱風「丹娜絲」吹襲後曾兩度南下,分別到台南和雲林勘災,並為停電多日致歉。
有台南的居民當面向賴清德陳情,指很多災民已70、80多歲,沒法把損毁家具搬走,請求國軍進入民居協助清運。賴清德未有直接答允,指依據法律規定,國軍是不能進去民房。
他強調國軍主要任務是保護國家,真正有必要的時候,國軍來幫忙,而社區有力量才會比較安定,「若真正國軍沒空的時候,比如說現在漢光演習,若是真的遇到、有真正發生的時候,那怎麼辦?」賴清德的回應被在野國民黨立委翁曉玲批評欠同理心。
值得注意的是,風災發生的時間點恰逢台灣政治氛圍緊繃,一方面是大罷免前夕,藍綠陣營均加強動員宣傳。而颱風過境後,又逢台灣史上最長、為期十天的漢光演習,軍方高度戒備和密集演訓。
執政黨在風災後的施政優次成為朝野焦點。軍演期間政府抽派6000兵力在台南、嘉義救災,但在野民眾黨立委批評救災力度不足,質疑是「軍演優先、災民其次」。賴清德亦因應風災,暫停早前「團結國家十講」行動。
綜合台灣媒體報導,有地區民代觀察這次救災,上級政府缺乏溝通與協調,令救援物資分派調度不均。而地方政府亦等待中央政府救災規劃,例如國土署曾表示針對災民提出「整體規劃措施」,但風災過後逾20天,中央仍未有明確政策出爐,嘉義縣社會局向媒體表示,只能先應變處理現有個案。
台灣媒體《上下游》訪問台南災區一位基層里長,他指以往遇到災害時,會有直升機先來勘查災情、辨識路障、決定資源投入優先順序。但這次村裡道路封了七天,未見到任何高空調度或主動勘查。他批評:「整個救災機制就像腦死一樣。」
風災過後民眾未及重建家園,7月底又遇雨災。
台灣中南部受西南氣流影響連日暴雨,7月28日至8月4日短短八日內,高雄、屏東、台南均有地區錄得逾2000毫米的累積雨量。根據台灣傳媒報導,連日豪雨共釀成5死3失蹤78傷。
台南市政府提供貨櫃屋、盤點廢校或閒置校舍,作為災民暫時收容處所。環境部長彭啓明8月3日在社交媒體發文解釋,過去一個月持久及複合式的災害,強風大規模吹壞屋頂,到重建要開始又遇到暴雨,淹水令重建工程必須停下來,「一個月內同樣地方發生風災與水災,真的很罕見。」
這次雨災適逢7月26日大罷免失敗後發生,行政院長卓榮泰在7月底公開表明,行政院將聚焦三大任務:中南部災區復原、美台關稅談判,以及未來朝野共識的建立。7月31日「雲嘉南災後復原前進指揮所」正式成立,但已是颱風吹襲24天後。
總統賴清德在7月29日前往中央災害應變中心視察,指各部會與地方政府通力合作下,對於各項災情都能迅速有效的應處。隨後總統府在8月1日宣布,總統賴清德、副總統蕭美琴以及行政院長卓榮泰將以個人身份,分別捐出一個月薪水至衛福部賑災基金會專戶。
「這種舉動是領導者主動下『罪己詔』,並且表示『苦民所苦』,對災民之苦感同身受的訊號。」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非常駐研究員宋文笛說。
他向BBC中文分析,此象徵動作代表著政府對問題的重視,認為賴清德政府有此意識是「好的開始」,而救災配套政策執行落實就尚待觀察。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7月30日召開記者會,批評賴政府面對天災積極度不足,在颱風災後20多天才成立前進指揮所。黨團副書記長王育敏表示,災區屋頂修復速度非常緩慢,且災民申請補助申請手續繁複,「很多老人家根本不會填表的,受災戶要填6、7張表格,這個是擾民,也延誤救濟發放速度。」
行政院長卓榮泰8月4日到台南視察災區,表示行政院本周提出《丹娜絲颱風災後復原特別條例》(草案),預算將近300億元台幣,亦會一併考量近日豪雨受災狀況,提高預算規模,預計8月7日行政院會通過後,將送立法院審議。
卓榮泰又表示,未來四年投入1000億台幣治理水患,當中650億整治河川、215億整治下水道。
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劉嘉薇向BBC中文表示,今次民間對救災表現的不滿情緒相對高漲,「災民希望趕快得到立即的幫忙,立即幫忙可能不是補助的問題,而是她們的家園都被淹了,就希望由政府趕快來幫忙救災,這都是災民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她認為政府救災調度太慢,「總統跟行政院長要坐鎮指揮,趕快調度政府人力去救災,這個部分沒有做得很好,引起災民抱怨的一個點。」
劉嘉薇亦觀察到,行政院長卓榮泰在勘災時,面對災民請求沒有反應過來,令場面頗尷尬,「因為災民可能會反映一些事情,可是他當場可能沒有反應過來應該怎樣處理,像行政院長他們到南部勘災,可能都要先準備好怎樣回應。」
這次受災最嚴重的地區,皆為民進黨執政的縣市,外界關注綠營在南部的支持度會否被動搖。
台灣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張峻豪從「災害政治學」分析,他指當災害規模越大,民眾當下情緒會傾向對政府高層咎責,「也許責任不是在中央或主管機關,大家還是覺得中央有很多的責任去背負。」
他分析,今次災害遇上近期大罷免和關稅議題,會放大民眾的情緒。「本來責任不一定在民進黨政府身上,但是看到關稅、看到罷免,再加上自己感受的災害。人民會比較有感認為,我們執政黨好像沒有立即把災害排除。」
張峻豪表示,2009年颱風莫拉克重創南台灣,造成758人死亡及失蹤,時任行政院長劉兆玄最終承擔政治責任請辭。當時總統馬英九去勘災時亦被災民質疑來得太晚,「在當時的氣氛呈現出救災政治學重要性,總統還是會被大家投以非常多的責難、關注,還有很多寄託,他只好全部都承擔下來。」
南部縣市一直是綠營傳統「票倉」,台南更是賴清德的「本命區」。賴早年曾兩度高票當選台南市長,2024年總統大選他在台南得票率高達50.95%,大勝對手民眾黨柯文哲的23.44%,以及國民黨侯友宜的25.61%。而台南六選區立委亦全數由民進黨奪得,總得票率達45.97%,保持自2008年以來「16年來立委選舉無敗績」紀錄。
張峻豪認為,今次災情會影響綠營在地方的認同度,「台南綠(營)的執政沒有想像的這麼鐵板一塊,上次(市長)黃偉哲也沒有選這麼的好;以高雄來講也絕對不是牢不可破,韓國瑜也曾選上過」。至於災情的影響未來會否反映在選票上,他認為值得觀察。
劉嘉薇指出,中南部是民進黨的鐵票,但最近民調反映開始鬆動。她認為,政府救災表現對明年九合一選舉衝擊有限,「因為(距離)明年還蠻久的」,卻有可能間接影響8月23日在野陣營提出的「重啟核三」公投。
「表面上跟救災沒有關係,可是救災會有一種民怨……變成把這個怨氣有可能發洩在公投投票。」
宋文笛表示,天災對於台灣歷年選舉往往具有黑天鵝效應,陳水扁政府因為2000年八掌溪洪水事件而改組內閣,馬英九政府也因2009年莫拉克颱風而聲望重挫。
他強調,「受災」是天災,而「救災」則是事在人為,「若是救災救得盡責,危機亦可以是轉機」,這波台灣颱風及暴雨若是救災不利,有可能成為賴清德政府版的莫拉克颱風。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08/08/2025 11:00AM
08/08/2025 11:00AM
08/08/2025 08:00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