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2日(周二),槍手在克什米爾(Kashmir,喀什米爾)殺害了26人之後,七十多年來一直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衝突焦點的這個喜馬拉雅地區,再次受到外界關注。
自1947年印度分治、巴基斯坦成立以來,這兩個擁有核武器的鄰國為爭奪這片穆斯林佔多數的領土發動了兩場戰爭,雙方都聲稱對這片領土擁有全部主權,但各自控制部分地區。
該地區部分亦由中國控制,使克什米爾成為全球軍事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2019年,印度國會取消該地區享有一定程度自治權的特殊地位。
該地區還被分為兩個聯邦直轄區。
自那時以來,印度政府一再聲稱該地區的安全局勢有所改善,並指反對印度統治的叛亂已經受到遏止。
然而,在週二的致命事件後,批評者再次對政府的說法提出質疑。
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從英國統治下獲得獨立後,前王公統治者被賦予選擇加入其傾向的國家的權利。
克什米爾「大君」(Maharaja,馬哈拉賈,印度語君主之意)哈里·辛格(Hari Singh)是穆斯林佔多數地區的印度教領袖,夾在兩國之間,無法做出決定。他簽署了一項臨時「停滯」協議,以維持與巴基斯坦的交通和其他服務。
1947年10月,巴基斯坦的部落成員入侵克什米爾,此舉源於有穆斯林遭襲擊的報導所刺激,同時也對哈里·辛格的拖延戰術感到沮喪。
哈里·辛格向印度尋求軍事援助。
印度總督蒙巴頓認為,在等待確定最終地位的投票前,克什米爾暫時加入印度,將有助於維持和平。
哈里·辛格在當月簽署「加入協議書」(Instrument of Accession),將外交和國防政策的控制權交給印度。
印度軍隊佔領三分之二的領土,巴基斯坦則佔領北部剩餘部分。在1950年代,中國佔領該地的東部地區,稱為阿克賽欽(Aksai Chin)。
「加入協議書」的簽署時間、以及印度軍隊進入克什米爾,兩者的先後順序仍然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主要爭議來源 。
印度堅持認為哈里·辛格先簽署協議,從而使印度軍隊的存在合法化。
巴基斯坦堅決認為哈里·辛格在軍隊到達之前不可能簽署協議,因此他和印度無視了與巴基斯坦的「停滯」協議。
巴基斯坦要求舉行公投以決定克什米爾的地位,而新德里則認為,克什米爾人歷年在印度地方及國家選舉中投票,已確認其加入印度的立場 。
巴基斯坦引用了多項聯合國決議,支持由聯合國主持的公投。而印度則表示1972年的《西姆拉協議》(Simla Agreement)規定兩國必須通過國家間的談判解決問題。
幾十年來,這些立場沒有顯著變化。
此外,一些克什米爾人尋求第三種選擇——獨立,但這是印度和巴基斯坦都不願意考慮的選項。
印巴兩國曾於1947至1948年,以及1965年因克什米爾問題爆發戰爭。
雙方在《西姆拉協議》中將最初的停火線正式劃定為「實際控制線」(Line of Control),但這並未能阻止雙方於1999年在實際控制線以外的錫亞琴冰川(Siachen Glacier)爆發進一步衝突。2002年,印度與巴基斯坦一度再次瀕臨戰爭邊緣。
1989年爆發的伊斯蘭分離主義叛亂進一步加劇局勢。印度依據具爭議性的《武裝部隊特別權力法》(AFSPA),授予軍方額外權力以鎮壓叛亂。
儘管該法偶爾會被檢討,但至今仍在印度管轄的查謨與克什米爾地區實施。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