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科學家聲稱,他們發現了一種人類從未見過的「新顏色」。
這項研究源自美國進行的一項實驗,研究人員向參與者眼中發射雷射(激光)脈衝,藉此刺激視網膜中特定細胞。
參與者表示,他們看到了一種藍綠色的顏色,科學家將其命名為「olo」。不過,有專家認為,這是否構成「新顏色」仍有待商榷。
這項研究成果已於上週五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研究合著者、美國加州大學教授吳義仁(Ren Ng)形容這項發現「相當驚人」。
他和研究團隊認為,這項成果有可能推動色盲研究的進展。
吳義仁教授也是五位實驗參與者之一。他周六(4月19日)在英國廣播公司(BBC)第四電台《Today》節目中表示,olo 這種顏色「比現實世界中所見的任何顏色都更加飽和」。
他舉例說:「就像你一輩子看到的都是粉紅色、淺粉紅或粉彩粉紅。然後有一天你看到有人穿了一件襯衫,是你從未見過、最鮮明的粉紅色。對方說,這是一種新顏色,我們叫它『紅』。」
在這項實驗中,研究人員將雷射光束照射進每位參與者一隻眼睛的瞳孔中。
四男一女共五人參與這次實驗,他們皆具備正常色覺。其中三人同時也是這篇論文的作者,包括吳義仁教授。
根據研究論文,參與者透過一種名為「Oz」的設備觀察。這套裝置由鏡子、雷射與光學元件組成,由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與華盛頓大學的團隊開發,並為這次研究進行升級。
視網膜是眼睛後方一層對光敏感的組織,負責接收並處理視覺訊息。它將光轉換為電信號,透過視神經傳送至大腦,使我們得以看見物體。
視網膜中包含錐狀細胞,專門負責感知顏色。
人眼中有三種錐狀細胞——S、M、L型,分別對藍光、綠光和紅光的波長特別敏感。
論文指出,在正常視覺情況下,「任何能刺激M型錐狀細胞的光,同時也會刺激鄰近的L型和/或S型細胞」,因為它們的感光範圍有所重疊。
然而在這項實驗中,雷射光只刺激了M型細胞,「原則上會向大腦傳送一種自然視覺中不可能出現的顏色訊號」。
換句話說,olo這種顏色無法靠肉眼在現實世界中看見,必須透過特定的視覺刺激才能呈現。
為了驗證自己看到的顏色,每位參與者都使用一個可調整的色彩轉盤,試圖調出與olo最接近的顏色。
不過,有些專家對這個「新顏色」的說法持保留態度,認為這比較像是一種「主觀詮釋」。
倫敦大學聖喬治學院(St George’s, University of London)視覺科學家約翰·巴伯(John Barbur)教授並無參與這項研究。他指出,雖然這項技術能選擇性地刺激特定錐狀細胞,是一項「科技上的成就」,但「新顏色是否存在仍有爭議」。
他解釋,如果大量刺激紅色錐狀細胞(L型),人們會「感覺到一種深紅色」,但這種顏色的亮度可能因為細胞感光度的變化而改變,而這與此次研究的情況類似。
吳義仁教授坦言,olo「確實非常難以從技術上再現」,但研究團隊正進一步分析這項發現,希望未來能應用在幫助色盲患者上,特別是在改善他們分辨顏色的能力方面。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24/04/2025 11:00AM
24/04/2025 08:00AM
23/04/2025 05: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