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奇亞斯海豹島(Machias Seal Island )在北美地圖上只是一個小點。
但這塊無人居住、霧氣彌漫的岩石卻因其位於一個被稱為 「灰色地帶 」的區域而意義重大,該區域是加拿大和美國之間少有的存在爭端的土地。
長期以來,這兩個鄰國和長期盟友都對美國緬因州與加拿大新不倫瑞克省交界處的這座島嶼及其周圍水域提出了主權要求,而擁有該主權會獲得捕撈和銷售當地珍貴龍蝦的權利。
約翰·德魯因 (John Drouin) 是一位在「灰色地帶」捕撈龍蝦已有30年的美國漁民,他講述了每年夏季捕撈季節開始時,加拿大和美國漁民瘋狂設置龍蝦籠的故事。
他說:「人們確實出現了身體傷殘,遭受腦震盪,頭部被撞擊等等。」
這些傷害是由於龍蝦捕撈者被彼此的漁線纏住造成的。他說一位朋友被加拿大的漁線纏住後失去了拇指,德魯因稱這是他在「灰色地帶」留下的戰斗傷疤。
馬奇亞斯海豹島周圍277平方英里的海域自18世紀末以來一直存在爭議。1984年,國際法院裁定美國和加拿大都有權在該水域捕魚。
這一直是一個奇特的現象,在兩國之間原本密切的關系中,這是一個孤立的緊張區域。
但這一切可能即將改變。特朗普(Donald Trump, 川普)重返白宮,對加拿大產品徵收高額關稅,並發表要讓加拿大成為美國第51個州的言論,引發了一系列新的衝突,他最終可能希望將加拿大併入美國,這種可能懸而未決。
在兩國關係發生幾十年來最大轉變之際,他到底想從加拿大得到什麼?
緬因州卡特勒(Cutler)是距離「灰色地帶」最近的美國城鎮。這裡有一些分散的房屋、一家日用品店,以及一家龍蝦批發商,這也是合理的。
除了少數大城市的退休人員和度假者外,卡特勒的存在歸功於棲息在近海水域的豐富甲殼類動物。對於這裡的漁民來說,「灰色地帶」的國際僵局是他們的日常現實,他們在緬因灣的海底撒下誘捕器,捕捉珍貴的龍蝦並將其運往市場。
在龍蝦捕撈季節,「灰色地帶」擠滿了標記龍蝦誘捕器位置的船只和浮標。當水域變得擁擠,生計受到威脅時,情況可能會變得很糟糕。
「我們喜歡這些東西嗎?一點也不,」德魯安說。他在「灰色地帶」捕捉龍蝦已有30年。「我會繼續抱怨,直到我無法呼吸為止。」
另一位緬因州龍蝦養殖者尼克·勒米厄(Nick Lemieux)說,近年來,他和兒子們有近200個捕蝦籠被盜,他將責任歸咎於北方的競爭對手。
他說:「這是我們的地盤,卻必須在這種環境工作。這樣的事情讓我們很不爽。」
美國人指責加拿大人有一套不同的、更寬松的規則,允許他們捕獲更大的龍蝦。
加拿大人反駁說,美國的捕撈限額更高,並且偷偷在他們的領海捕撈。
代表加拿大邊境官員的工會最近抱怨稱,美國人以暴力威脅回應他們的執法行動。一些官員拒絕在「灰色地帶」工作。
加拿大定期派遣維修人員前往馬奇亞斯海豹島檢查一座自動燈塔,稱這是控制燈塔的證據。美國人以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佔領該島的美國海軍陸戰隊作為其主權的證明。
爭端似乎從未消失,但在特朗普的第一任總統任期內,「灰色地帶」事件似乎並未對美國和加拿大之間的整體友好關係造成太大影響。
2017年,特朗普在白宮接待加拿大總理賈斯汀·特魯多(Justin Trudeau)時,對美加關係給予了高度評價,指出兩國之間的「特殊紐帶」遠不止「邊界」。
然而,他的言論此後發生了急劇變化。
最近幾個月,特朗普多次稱加拿大為美國的「第51個州」,白宮還想在美加邊境沿線開辟新的爭議區域。
例如,9月份,特朗普提出了對加拿大西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水資源的設計,建議可以通過管道輸送到干旱缺水的加利福尼亞州。他說:「你有數百萬加侖的水從北方傾瀉而下……他們實際上有一個非常大的水龍頭。」
向東約1500英里處,五大湖可能成為另一個潛在沖突地點,因為美國官員告訴他們的加拿大同行,他們正在考慮退出關於協調環境監管的條約。
而更往東,一座圖書館卻意外地成為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爭端熱點:哈斯克爾免費圖書館(Haskell Free Library)和歌劇院是專門建在佛蒙特州(Vermont)和魁北克省(Quebec)邊界上的,象征著加拿大和美國之間的合作,過去對兩國居民開放。
然而今年3月,美國改變了規定,加拿大人必須通過移民檢查才能進入大樓,美國國土安全部聲稱此舉是為了打擊毒品販運。
自然資源是另一個爭端來源。加拿大擁有豐富的稀土金屬、黃金、石油、煤炭和木材,而這些正是特朗普長期以來所珍視的自然財富。
盡管特朗普否認對加拿大的木材、能源儲備或制成品有任何欲望,但據報道,特魯多在二月份的一次加拿大商界和勞工領袖的閉門會議上表示,他對此有不同看法。
「我認為,特朗普政府不僅知道我們擁有多少關鍵礦產,這可能也是他們不斷談論吞併我們並將我們變成第51個州的原因。他們非常清楚我們的資源,他們非常希望能夠從中受益,」加拿大廣播公司(CBC)援引特魯多的話說。
加拿大記者、《大故事》播客主持人喬丹·希思-羅林斯(Jordan Heath-Rawlings)認為,特朗普想要加拿大的資源,並且他的吞併言論應該被認真對待。
「他喜歡成為那個帶來大片土地的人,」希思-羅林斯說,「他可能想要北極,顯然在未來幾年北極將變得更加有價值。」
對特朗普來說,甚至連美加邊境本身都值得懷疑。 「如果你看一下地圖,你會發現他們在加拿大和美國之間人為畫了一條線,」他在三月說,「很久以前就有人這麼做了,這毫無意義。」
毋庸置疑,特朗普的言論激怒了加拿大領導人,他們警告特朗普最終會對他們的國家有所企圖。
今年3月,特魯多指責美國總統計畫「徹底摧毀加拿大經濟,因為這樣他們就能更容易吞併我們」。
上個月,在特朗普首次宣布對加拿大征收新關稅後,特魯多曾表示: 「特朗普認為,最簡單的方法之一就是吞併我們的國家。這是實實在在的事情。」
如果美國對加拿大的領土野心確實是一件 「真實的事情」,那麼這就提出了一個簡單而又令人困惑的問題。為什麼?一個多世紀以來,美國與其北方鄰國一直保持著最密切的外交、軍事、經濟和文化聯系,為什麼美國要將這一切置於危險之中?
一些人認為,特朗普對加拿大、格陵蘭和巴拿馬運河的設計反映了美國對自身在世界中的看法發生了劇烈變化。
美國國務卿盧比奧(Marco Rubio)在一月份最清楚地闡述了這一點,他說,二戰後美國的主導地位更多是例外而非常態。
「最終,你會回到一個多極世界的狀態,不同地區有多個大國,」他說,「我們現在面臨中國和某種程度上的俄羅斯,以及……像伊朗和朝鮮這樣的流氓國家。」
渥太華大學(University of Ottawa)國際事務教授邁克爾·威廉姆斯(Michael Williams)認為,如果現任特朗普政府認為美國不再可能或不希望稱霸世界,那麼美國可能會從遙遠的沖突和歐洲承諾中抽身而退。
威廉姆斯教授表示,相反,美國將優先考慮其「領土核心」,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廣闊海域兩側形成一種大陸堡壘。
「如果這是你的計劃,你會尋求控制關鍵的地理咽喉點,」他說,「你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加拿大豐富的自然資源,並儘可能地將產業轉移回國內。」
這種地緣政治觀點並不新鮮。1820年代,美國總統詹姆斯·門羅(James Monroe)闡述了一種新的全球秩序,其中美洲和歐洲各自局限於自己的半球。
但這確實代表了自二戰結束以來美國外交政策的顯著轉變。
威廉姆斯教授承認,很難確切了解美國總統的想法——這一觀點得到了約翰·博爾頓(John Bolton)全心全意的贊同。博爾頓在特朗普第一任總統任期內擔任了一年多的國家安全顧問。
「特朗普沒有哲學,」他說,「他有想法,但沒有連貫的模式。沒有潛在的戰略。」
他說,特朗普目前專注於礦產和自然資源,但博爾頓認為,最好的方法是通過私營部門,而不是提出吞併盟友的想法。加拿大則表示願意與美國公司合作開展聯合采礦項目。
威廉姆斯和博爾頓一致認為,無論特朗普對加拿大的意圖是什麼,所造成的外交損害將難以消除,而且出現意想不到後果的可能性很高。
「特朗普喜歡在很多情況下說別人沒有任何籌碼,」威廉姆斯教授說,「但你越是把人逼到牆角,你越可能發現他們有你不知道的籌碼——而且他們可能願意打這些牌。即使你有更多的籌碼,這樣做的後果也可能會以一些非常糟糕的方式失控。」
加拿大人已經開始抵制美國產品並取消冬季南下旅行,這對佛羅里達州的旅游社區產生了影響。
「我們不想打架,但加拿大已經准備好了。」希思-羅林斯說。
隨著大選臨近,加拿大新任總理馬克‧卡尼(Mark Carney)也認為美加之間的信任已經破裂。
他最近表示:「我們與美國建立在深化經濟融合和緊密安全和軍事合作基礎上的舊關係已經結束了。」 「我反對任何削弱加拿大、拖垮我們、摧毀我們,以便美國能夠控制我們的企圖。」
早在19世紀,美加邊境就經常發生領土衝突和動亂。 1812年戰爭期間,美國曾多次試圖佔領加拿大領土,但都未能成功。
1844年,一些美國人呼籲,如果英國不同意其在太平洋西北地區的主張,他們將採取軍事行動。
1859年的「豬爭端事件」涉及溫哥華附近的爭議島嶼,一頭闖入美國人花園的英國豬不幸被射殺。
所有這些似乎都已成為塵封的歷史書籍的素材,「灰色地帶」只是外交上的一個怪現象,在發達和民主一體化的現代世界中,它是和平准則的一個例外。
但現在這種平靜被打破了,沒有人知道這些驚濤駭浪將把兩國引向何方。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16/04/2025 11:00AM
16/04/2025 11:00AM
16/04/2025 08:00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