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印度的「大肚腩」:從身份象徵到沉默健康殺手

一名肥胖男子指著自己的肚子

Getty Images

印度人的「大肚腩」(pot belly,啤酒肚)曾經是富裕、放縱和年老體面的象徵,但長期以來一直是諷刺和社會評論的對象。

在文學作品中,它悄悄地象徵著舒適或自滿;在電影中,它成為懶惰官員、貪吃叔叔或腐敗警察的代名詞。漫畫會透過誇大它來嘲笑政客。在農村地區,它曾被視為地位的象徵——表示「這個人吃得不錯」。

但這個曾經被忽視、甚至被慶祝的「大肚腩」現在卻敲響了警鐘。印度的肥胖危機正在膨脹,「大肚腩」看似無害,但帶來的禍害引可能比我們想像中更大。

2021年,印度擁有全球第二多的超重或肥胖的成年人,達到1.8億人——僅次於中國。醫學期刊《柳葉刀》(Lancet,《刺針》)一項新的研究警告稱,到2050年,這一數字可能飆升至4.5億,佔印度預計人口的近三分之一。

全球超過一半的成年人、以及三分之一的兒童和青少年預計將面臨同樣的命運。

在印度,問題的核心在於「大肚腩」,或醫學上稱為「腹部肥胖」(abdominal obesity)。

這種肥胖形式指的是腹部周邊脂肪過度積累,醫生表示這不僅僅是外觀上的問題。早在1990年代,研究就顯示腹部脂肪與二型糖尿病和心臟病等慢性疾病之間有明顯的關聯。

上磅秤重,體重超標

Getty Images
到2050年,預計將有4.5億印度人超重或肥胖

肥胖不僅僅是腹部肥胖。根據脂肪分布的不同,肥胖以不同形式呈現:周邊肥胖影響臀部、大腿,而全身肥胖則是脂肪均勻分布在全身。

印度的腹部肥胖數據已經令人擔憂。根據最新的全國家庭健康調查(National Family Health Survey, NFHS-5),該調查首次測量了腰圍和臀圍,結果顯示印度約有40%的女性和12%的男性已有腹部肥胖。

根據印度的指導方針,腹部肥胖意味著男性腰圍超過90厘米(35英寸),女性腰圍超過80厘米(31英寸)。在30至49歲的女性中,近一半已經顯示出腹部肥胖的跡象。城市人口比農村人口受影響更大,高腰圍或腰臀比成為一個重要的警示信號。

腹部脂肪會如何影響身體運作?

為什麼腹部脂肪如此重要呢?

其中一個原因是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胰島素抗性)——這是一種身體無法正常對胰島素產生反應的狀況,而胰島素是幫助調節血糖的激素。腹部脂肪會干擾身體使用胰島素的方式,導致難以控制血糖。

研究發現,包括印度人在內的南亞人,在相同的「身體質量指數」(BMI,Body Mass Index)下,往往比白人擁有更多的體脂肪。BMI是一種簡單的衡量方法,評估一個人的體重與身高的關係。

問題不僅是脂肪的多少——而是它的分布位置。在南亞人中,脂肪往往集中在軀幹和皮下,但不一定是深藏在腹部的內臟脂肪。

儘管南亞人可能在肝臟和胰腺等器官周圍的深層腹部脂肪較少,但研究顯示他們較大的、效率較低的脂肪細胞難以在皮下儲存脂肪。結果,多餘的脂肪溢入調節代謝的重要器官——如肝臟和胰腺——增加患上糖尿病和心臟病的風險。

2007 年 4 月 19 日,一名婦女走過孟買的廣告看板。印度仍存在普遍的營養不良、以及「令人羞恥的」嬰兒和產婦死亡率,另面臨中產階級年輕人肥胖問題日益嚴重的問題。

Reuters
印度、中國和美國這八個國家佔全球超重和肥胖人口的一半以上

科學家仍然無法完全理解脂肪分布模式背後的生物學原因。儘管進行了許多基因研究,但沒有一個基因能夠一致地解釋這種趨勢。

有一種理論提供了進化的根源。幾個世紀以來,印度遭受饑荒和長期糧食短缺,使得幾代人只能靠微薄的營養生存。

在這種情況下,人體適應了極度匱乏的生存環境。

身體需要一個儲存能量的地方,而腹部是最具擴展性的區域,因此成為了主要的儲存部位。隨著食物變得更加充足,這種脂肪儲存繼續增長——最終達到有害的水平。

「這是一個貌似合理的進化理論推測——無法證明,但合乎邏輯,」阿努普·米斯拉(Anoop Misra)說,他是位於德里的Fortis-C-DOC糖尿病、代謝疾病和內分泌中心負責人。

去年,印度肥胖委員會的醫生在一篇論文中重新定義了亞洲印度人的肥胖標準,超越傳統的BMI指標,以更準確地反映體脂與早期健康風險的關係。

他們建立了一個考慮脂肪分布、關連疾病和身體功能的兩階段臨床系統。

第一階段涉及高BMI,但沒有腹部肥胖、代謝疾病或身體功能障礙。在這種情況下,生活方式的改變,如飲食、運動和有時的藥物治療,通常就足夠了。

第二階段包括腹部肥胖——有害的內臟脂肪——通常伴隨糖尿病、膝蓋疼痛或心悸等健康問題。此階段反映風險更高,需要更密集的管理。

這張於 2019 年 2 月 6 日拍攝的照片中,一名印度送貨員正在使用 Uber Eats 外帶應用程式裝載食物,準備送給新德里的一位顧客。

AFP
醫生將印度腹部脂肪增加歸咎於生活方式的改變——垃圾食物、外帶、即食食品

這項分類有助於指導治療的強度。一旦出現腹部脂肪,及早行動是關鍵。醫生表示,像司美格魯肽(semaglutide)和替爾塞肽(tirzepatide,替西帕肽)這樣的新型減肥藥物在針對腹部脂肪方面效果顯著。

「這聽起來可能令人震驚,但即使是體重正常的人也可能有危險水平的腹部脂肪,」米斯拉說。

印度醫生表示,由於生活方式的改變,包括更多的垃圾食品、外賣、速食品和油膩的家常菜,腹部肥胖正在上升。研究發現,2009年至2019年間,喀麥隆、印度和越南的人均超加工食品和飲料銷售增長最快。

那麼,該怎麼做呢?

專家表示,印度人需要改變的生活方式比西方標准建議的更為嚴格。研究顯示,雖然每週150分鐘的運動對歐洲男性來說可能足夠,但南亞男性需要大約250-300分鐘的運動來抵消較慢的新陳代謝和較低效的脂肪儲存。

「我們的身體並不那麼擅長處理多餘的脂肪,」米斯拉說。

簡而言之,大肚腩不僅僅是一個笑話——它是一個警告信號。而印度正坐在一顆健康定時炸彈上。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