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特朗普的五大關稅目標——他實現了幾個?

圖片顯示唐納德·特朗普於週四出席內閣會議。

EPA

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上週宣布了一項龐大的關稅計劃,這項政策可能會顛覆全球經濟秩序,並改變美國與其盟友之間長期建立的貿易關係。

但這項計劃——或至少其中重要的一部分——目前已被擱置。特朗普宣佈暫緩對大多數國家提高關稅90天,同時加大對中國的貿易戰力道。

那麼,隨著這項部分撤回的舉措,特朗普是否更接近實現他的貿易目標?以下是他五大核心訴求的簡要現況。

1)達成更好的貿易協議

特朗普怎麼說「幾十年來,我們國家被各國——不論是敵是友——掠奪、劫掠和剝削。」

特朗普原本的貿易計劃勢頭強勁,對全球祭出統一10%的基本關稅(甚至包括一些無人居住的小島),還要對他認為最惡劣的60個國家加徵「對等關稅」。

這一舉動令盟友與對手們大為緊張,因為這可能對他們的經濟造成沉重打擊。

白宮方面迅速誇耀說,有超過75位世界領導人與總統接洽,提出協議或貿易讓步——這是根據財政部長史考特·貝森特(Scott Bessent)的說法。

儘管白宮未公布所有這些「對特朗普拍馬屁、願意做任何事」的國家名單,美國確實宣佈正與韓國、日本等國進行談判。

結論:美國的貿易夥伴有90天的時間與特朗普達成某種協議,時間緊迫。但談判已啟動的事實顯示,特朗普有相當機會取得成果。

2)振興美國工業

特朗普怎麼說「就業和工廠將重返美國……我們將強力推動國內工業基礎。」

特朗普長期以來主張,關稅是保護本國製造業免受外國不公平競爭、重建美國工業的有效方式。然而,除了現有工廠可能提升產能外,要實現大規模復興仍需時間。企業若要將產線「回流」美國並投資建新廠,前提是政策環境需相對穩定。

但近一週內特朗普對關稅政策的反覆舉動,反而製造了極大的不確定性。當前很難預測最終關稅水準會落在哪裡、哪些產業會獲得最多保護。今天可能是汽車與鋼鐵業,明天也許就輪到高科技電子業。

結論:若關稅政策隨總統心意起伏不定,企業(無論美國或海外)更可能選擇觀望,而非貿然做出重大投資決策。

3)對抗中國

特朗普怎麼說「我非常尊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尊敬中國,但他們對我們佔了極大便宜。」

在週三宣布改變關稅政策後,白宮多位官員(包括貝森特)強調,特朗普的真正目標是對付中國這個「罪魁禍首」。

「中國是造成美國貿易問題的最大根源,事實上也是全世界的問題所在。」貝森特告訴記者。

若特朗普是想與中國進行一場意志較量,測試雙方能承受多大經濟與政治壓力,那他確實做到了——儘管他和幕僚們也暗示,他們在找台階下。

週三,特朗普表示,他將當前的貿易爭端歸咎於歷任美國領導人,而非中國。前一天,白宮發言人卡羅琳·萊維特(Karoline Leavitt)也說,如果中國願意談判,總統會表現出「極大的寬容」。

結論:即使這場對決是特朗普想要的,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開戰(還擁有相匹配的軍力)風險極高。而在這過程中,美國可能已疏遠了它在這場角力中最需要的盟友。

4)增加財政收入

特朗普怎麼說:「現在輪到我們繁榮,我們要用數兆(萬億)美元來減稅、還債,而且會很快實現。」

去年競選期間,特朗普多次聲稱,他提出的關稅措施將為美國帶來巨額新收入,可用來削減預算赤字、推動減稅和資助新政府項目。

非黨派的「稅收基金會」去年預估,若實施10%普遍關稅(即特朗普未來90日暫時實行的標準),美國未來10年可增加2兆美元收入。

作為參考,根據「兩黨政策中心」的數據,國會預算提案中的減稅措施將在未來10年造成約5兆美元的財政成本。

結論:特朗普希望藉由關稅增加財政收入,如果他維持現行的基本關稅,再加上對特定進口商品以及對中國商品加徵更高關稅,那麼他確實會收到這些收入——至少在美國人尚未轉向更多本土生產之前;一旦轉向,本來湧入的關稅收入也可能迅速縮減。

5)讓美國消費者得利

特朗普怎麼說:「最終,國內生產的增加將帶來更強的競爭與更低的物價。這將是美國的黃金時代。」

對於特朗普上週出手如此猛烈的貿易行動,分析人士提出許多其他可能解釋:是為了壓低利率?讓美元貶值?還是逼全球坐下來重新簽訂貿易協議?但總統本人並未多談這類宏觀策略。

他談得最多的,是要讓美國消費者享有更低成本,他也承諾其貿易政策將有助於實現這一目標。

雖然自他宣布關稅計劃以來,能源價格短暫下滑,但這或許是因市場擔憂貿易戰將引發全球衰退。

大多數經濟學家一致認為,新關稅將推高消費物價,因為進口商品成本上升,進而減少市場競爭、拉高本土產品價格。稅收基金會去年估算,一項10%普遍關稅將使美國家庭首年平均增加1,253美元的支出。而且低收入家庭受衝擊最大。

結論:物價上升方向正好與特朗普承諾背道而馳,這可能對他的政治聲望以及共和黨的選舉前景造成重大風險。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