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特朗普關稅:香港被與中國綑綁受衝擊,「自由港」應否聯手反制美國?

人們走過香港一則以特朗普 (Donald Trump) 和比特幣為主題的廣告。

Getty Images
美國對中國的總關稅增至145%。

4月9日,美國的高額關稅再有了戲劇性轉折。特朗普當局就針對數十個國家的「對等關稅」設立「90天豁免期」,但對中國的總關稅卻增至145%——同樣受此巨額稅率影響的還有與中國捆綁在一起的香港與澳門,兩個中國特區和國際貿易獨立關稅區。

4月7日,港股恒生指數大跌13.22%,失守20000點,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最大單日跌幅。

但影響早在兩個月前發生。2月4日,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徵10%關稅,當時美方首次表明,所有由香港製造、進口及轉口的商品與中國產品一樣,同樣要收稅。作為單獨關稅區的港府稱,已就事件向世貿組織提出申訴,但至今美國沒有改變其立場。

2023年,美國是香港第二大出口市場,出口總額為2,725億港元(349億美元),佔整體出口市場的6.5%。香港特區政府稱,過去10年,美國對香港的貿易順差達2,715億美元,是其全球貿易夥伴中最高。

現在關稅每日逆轉或加速,香港與中國緊緊捆綁,共同承受關稅衝擊。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港府會在七方面加大力量應對,包括把握國家發展機遇、加快產業轉型等。然而有聲音認為,港府應該研究與中國聯手反制美國,對美國貨品徵收關稅。

香港作為獨立關稅區,應否跟隨中國反制?此舉會否影響香港「自由港」的地位和形象?不斷加碼的關稅,又會對香港經濟帶來什麼影響?有學者向BBC中文指,香港雖然作為自由港,理論上也可以就關稅作出反制措施,但實際上既無效果,也是在「傷害自己」。

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港府會在七方面加大力量應對,包括把握國家發展機遇、加快產業轉型等。

Getty Images
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港府會在七方面加大力量應對,包括把握國家發展機遇、加快產業轉型等。

香港、澳門受到什麼影響?

2月,香港首次面對美國施加的10%關稅。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當時批評說,美國無視香港作為單獨關稅區的地位,「行為非常無理」,表示強烈不滿。

但他以2023年的數字為例,指香港出口美國的貨物,僅佔總出口量約0.1%,稱對香港經濟影響很小。

不過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數據,2023年香港整體出口總值達41,774億港元,當中出口至美國的商品量其實佔到6.5%,有2,725億——以個別經濟體計,美國實為香港第二大出口市場;第一市場是中國,長年佔比超過一半。

香港出口美國的產品主要以電訊設備及零件為主,佔23%;電腦、珍珠寶石各佔9%;其他為半導體及電子管、首飾、電腦的零件及配件、藝術品,以及供電路用的電力器具。

目前這些企業出口美國的訂單停擺。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曾指,在其它地方沒有生產線的情況下,部分企業或不得不停止接受美國訂單。行政會議成員、立法會商界議員林健鋒亦表示,目前有數以千計的貨櫃、涉及億元的貨物,被海外進口商叫停。

「如果有出口去美國的話,基本上生意不用做了…… (關稅)去到100%多的話,基本上沒有多少生意可以承受到這麼高的關稅,」Orientis首席經濟師徐家健對BBC中文說。

不過他也認同,關稅對香港整體經濟影響不算大。

徐家健指出,特朗普第一任期已對中國開打貿易戰,當時因為成本問題和政治不確定性,不少廠商已經着手將廠房搬到東南亞等地方,不用再經香港轉口,所以是次關稅未必會令香港實體經濟「馬上垮下來」。

確實自2019年開始,美國在香港出口市場份額已逐漸滑落——以區域計,2023年東盟、歐盟成為香港第二及第三大出口市場,佔7.9%及6.6%;美國排名跌到第四。

過去在中美貿易戰下,東盟成為中港廠商的一道「逃生門」。根據香港工業總會在2021年公布的調查,有23%受訪企業表示會採取「中國+1」策略應對,當中八成人傾向在東盟地區設立生產線避險。

但在美國「對等關稅」下,東南亞國家也被徵收32%以上的高稅率(也曾遭威脅,被徵高關稅),企業是否避無可避?徐家健則認為,「大家不需要『跟車太貼』(急著作出反應)」。

他提醒,現在關稅全憑特朗普一人意志決定,未來會否再受到挑戰、能維持多久仍然充滿變數。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實體的投資市場、做生意的市場變得不敢做事」。

「搬工廠很多大動作,計劃都可能是(規劃)十年以上的,希望都做到十年、二十年生意,但是如果四年政策又改變的話,那些人就不敢貿貿然去投資。」徐家健說,「這樣(環境)對於投資者或生意人來說,其實是很不理想」。

澳門與香港一樣,同為獨立關稅區。但在美國國土安全部(DHS)及海關邊境保護局(CBP)2月共同發布、有關關稅實施細節的文件中,則未有提到澳門。

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數據,2024年澳門出口美國商品貿易額僅為3.02億元,不足澳門出口總額的2.2%,均處較低水平且持續下降。澳門經濟學會會長劉本立曾表示,關稅戰對澳門影響不大。

4月7日,港股恒生指數大跌13.22%,失守20000點,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最大單日跌幅。

Getty Images
4月7日,港股恒生指數大跌13.22%,失守20000點,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最大單日跌幅。

「自由港」能否反制美國?

4月9日,中國宣佈反擊稅率提升到84%,兩天後應因美方澄清,追加到125%。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劉兆佳曾稱,中方的反擊不只是姿態,形容「一定要令對方感到痛苦」。

至於香港雖然無關稅,但他認為港府也要研究是否對美國貨徵關稅,聯合國家一起對付美國。

不過,香港在主權移交後,繼續保有自由港和獨立關稅區的地位,並由世貿組織承認。香港應否跟隨中國反制?

徐家健說,港府要反制理論上可行,「但你反制,就不是自由港了,你很難去自圓其說。」他指出,反制不僅有損香港作為自由經濟體、免稅港的形象,而對「一國兩制」來說「也不是一件好事」。

「外國已經經常說我們『一國兩制,名存實亡』,」徐家健說,在「一國兩制」下,香港可以不跟隨中國處理方法,或能在貿易戰中擔當的「中間人」角色,也是一個機會向世界證明,香港制度並未「名存實亡」。

不過美國對香港貿易有龐大順差。根據美國普查局數據,2024年美國對香港貿易順差達219億美元,是其貿易順差第二大來源地,僅次於荷蘭。如果香港作出反制,又能否對美國造成影響?

「你沒有力的,」徐家健直接地說,「你這麼小的地方,傷自己多於傷別人……因為貿易差那麼大,美國這麼大的國家,香港只是一個城市。」

美國現時主要向香港出口電訊設備、電腦及電子產品,近年葡萄酒及牛肉產品佔比亦有提高。但在美國出口市場中,香港排名第18,其份額在2023年僅佔1.4%。

香港大學經管學院講師阮穎嫻博士也向BBC中文說,香港「其實沒得反制,也千萬不要去反」,「你是一個很小的經濟體,你去做所謂的制裁沒人理你,你是自己傷害自己。」

在她看來,香港在大國博奕中確實是很被動,但香港最有優勢、令人自豪的地方是無關稅,而且「一國兩制」給了香港一個「走盞位」(靈活的空間)。

「我們不用跟北京的意思去下關稅,可以自己去處理、有自己的貿易政策。」

阮穎嫻認為,在無法改變的大環境下,「香港繼續維持一個自由港的地位,才是應對這件事比較好的方法。」

港府目前未有反制,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形容,自由港是香港核心優勢,會繼續堅持和捍衛,保障貨物、資金自由流動。

行政會議召集人、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亦表示,香港作為自由港,同時奉行基本法,以及遵守對世貿組織的關稅承諾,不能有反制行動。

香港在主權移交後,繼續保有自由港和獨立關稅區的地位,並由世貿組織承認。

Getty Images
香港在主權移交後,繼續保有自由港和獨立關稅區的地位,並由世貿組織承認。

香港對中國還有優勢嗎?

香港是中國大陸出口的重要轉口港。過去,有部份中國商品會在香港加工組裝再出口,以規避關稅。

不過在2020年,特朗普簽署《香港自治法》,取消美國給予香港的特殊貿易地位,其後又簽署行政令,規定出口美國的香港原產商品須標示為「中國製造」。如今香港連高關稅也逃不過,香港對中國出口的助力是否正在減弱?

阮穎嫻直言,特朗普向全世界徵稅,香港關稅高達125%,「你經我們(香港)再出美國,其實都沒有什麼着數(好處)。」

在她看來,香港對中國的重要性或在於進口,「其實中國是有很多的原材料都不是自己做,是進口的。」

阮穎嫻指出,現時中國對美國反制加稅,變相中國企業要尋找其他市場進口貨品填充,但香港因為不收關稅,中國或可以借助香港先進口貨物,再轉口回內地。

「(問題)就是你香港進口在大陸關(稅)那邊有沒有優勢,那個是一個大的問題。」目前,中國大陸僅對香港原產的進口貨物實施零關稅。

中原集團創辦人施永青樂觀地稱,外地遊客「很快會發現香港原來是購物天堂」。

Getty Images
中原集團創辦人施永青樂觀地稱,外地遊客「很快會發現香港原來是購物天堂」。

香港可成「購物天堂」?

貿易風波遠未結束,不過在全球高關稅環境下,有聲音卻認為香港能從中「獲利」。

中原集團創辦人施永青在旗下報章撰文指,關稅戰有利香港做購物天堂和避稅中心。他在文中指出,不少國家報復美國對等關稅,令貿易成本增加,商品價格上升,但香港免關稅,亦不收銷售稅與增值稅,令商品售價「十分便宜」。

他又樂觀地稱,外地遊客「很快會發現香港原來是購物天堂」,預計香港旅遊業與零售業可以在年末「來個大翻身」。

阮穎嫻提醒,購物天堂的可能性還要看匯率。現時近8成訪港旅客量均來自中國大陸。但關稅戰下人民幣走弱,引來貶值猜測,加上近來中國大陸消費降級。阮穎嫻認為,即使香港商品便宜,也未必會令旅客「大舉掃貨」,相反走私行為則會變多。

徐家健則笑言「希望做到(購物天堂)」,「但不是那麼容易的,(香港)還是低調一點好。」他認為,港府不應高調宣揚中港分別,作為吸引旅客的招倈,只需要努力維持自由港角色,其他事情就交給市場發揮。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