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貿易戰,焦點突然之間變得清晰。
與其說這是一場對全球各國開戰的貿易衝突,不如說這更像是特朗普一貫風格的熟悉戰場:美國對中國。
暫停對數十個國家徵收更高的「報復性」關稅90天,但仍保留10%的全面關稅。
但中國——其出口從 iPhone 到兒童玩具等各種商品,佔美國進口總額的14%左右——受到更嚴厲的對待,稅率高達145%。
特朗普表示,增加關稅是因為北京準備對美國商品徵收84%的關稅進行報復,總統形容此舉「缺乏尊重」。
但對於這位憑藉反華言論首次入主白宮的政治人物來說,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報復。
對特朗普來說,這是他第一個任期內未完成的任務。
「我們沒有時間做正確的事情,而我們現在正在做這件事,」他告訴記者。
其目的無非是顛覆以中國作為「世界工廠」核心的既有全球貿易體系,以及支撐這一體系的曾經廣泛持有的理念,即認為更多的貿易本身是一件好事。
若要理解這對這位美國總統而言有多重要,你需得回到大家尚未將特朗普視為有望當選的候選人之前。
2012年,當我第一次在中國商業之都上海進行報道時,幾乎所有人——全球商界領袖、中國官員、來訪的外國政府和貿易代表團、外國記者和博學的經濟學家——都認為,增加與中國的貿易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它推動了全球經濟成長,提供源源不絕的廉價商品供應,使中國的新工廠工人大軍日益嵌入全球供應鏈,也為跨國企業帶來龐大利潤,因為他們的商品得以銷售至中國迅速壯大的中產階級。
在我到來的幾年內,中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勞斯萊斯、通用汽車和大眾汽車的全球最大市場。
還有一個更深層的理由。
隨著中國變得更加富裕,從理論上來說,中國人民將開始要求政治改革。
他們的消費習慣也將有助於中國轉型為消費社會。
但第一個願望從未實現,中國執政共產黨只是加強對權力的控制。
第二個期望中的轉型也實現得不夠快,中國不僅仍依賴出口,甚至公開打算佔據主導地位。
2015年,中國推出了引來指責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這是一項由國家支持的政策藍圖,目標是在航空航天、造船、電動車等領域成為全球領導者。
就在同一年,一位政治素人開始競選美國總統,他在競選過程中反覆強調,中國的崛起掏空了美國經濟,推動了「鐵鏽地帶」的衰落,讓藍領工人喪失了生計和尊嚴。
特朗普第一個任期的貿易戰打破陳規,粉碎共識。他的繼任者喬·拜登(Joe Biden)總統保留了對中國的大部分關稅。
儘管它們無疑給中國帶來了一些痛苦,但並沒有為改變經濟模式。
目前,中國生產了全球60%的電動車,以及80%的電動車電池,其中很大一部分電動車是中國本土品牌。
所以,現在特朗普回來了,採取以牙還牙的策略加徵關稅。
若不是這段時間美國總統推出關稅後又暫緩,這次行動本可視為對現有全球貿易體系的最大衝擊。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取決於兩個關鍵問題。
首先,中方是否接受談判。
其次,假設中國願意談判,它是否願意做出美國正在尋求的重大讓步,包括徹底改革其出口驅動型經濟模式。
在回答這些問題時,首先要說的是,我們正處於完全未知的領域,因此我們應該警惕那些自稱知道北京可能如何反應的人。
但有需要保持謹慎。
中國對自身經濟實力的願景——建立在強勁出口與嚴密受保護的內需市場之上——如今已與其「民族復興」的理念和一黨專政體制的地位緊密相連。
例如,中國對資訊領域的嚴格控制,意味著它不太可能放鬆對美國科技公司的壁壘。
但還有第三個問題,這個問題需要美國來回答。
美國還相信自由貿易嗎?特朗普經常表示,關稅是一件好事,不僅僅是達到目的的手段,而是目的本身。
他談及保護主義壁壘對美國的好處,以刺激國內投資,鼓勵美國公司將外國供應鏈帶回國內,並增加稅收。
如果北京認為這確實是關稅的主要目的,它可能會認為沒有什麼可談判的。
世界上兩個最大的超級大國可能將陷入一場你死我活「贏家通吃」的經濟霸權爭奪戰,而不再倡導經濟合作的理念。
如果是這樣,那確實將標誌著打破過去的共識,並帶來一個截然不同、甚至可能非常危險的未來。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12/04/2025 08:00AM
12/04/2025 08:00AM
12/04/2025 08:00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