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特區剛剛過了午夜,進入4月9日。這意味著美國總統特朗普對約60個國家進口商品實施的更高關稅——他稱這些國家為「最嚴重的違規者」——已經正式生效。其中包括對中國商品累加徵收104%的關稅。
特朗普「解放日」關稅出台後的一周,事件快速發酵——有國家譴責、有國家報復、有國家妥協——隨即焦點迅速集中到中美兩大經濟體之間。
因為中國反擊的姿態最為堅決——隔天(4月4日)中國對所有美國商品加徵34%的報復性關稅,新華社的措辭是「我們不惹事,也不怕事」。
除了中國,只有加拿大對美國的汽車徵收25%報復關稅;歐盟停留在口頭譴責;越南、日本、以色列、台灣則服軟聲稱不報復,並派出代表團赴美進行零關稅談判。
有跡象顯示,特朗普希望借助這一輪關稅,拉中國坐上談判桌。
美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在電視上表示,「只需要習主席給特朗普總統打一個電話,說我將結束正在殺死美國人的芬太尼產能,然後它(關稅)就下降20%,那是非常划算的一通電話,但能為他們所有的商品省下20%的關稅。」
但習近平並沒有拿起電話。中國的強硬姿態激怒了特朗普,他發推稱,「中國走了錯棋,他們慌了——他們做了唯一一件他們承受不了的事」。
隨後,特朗普大幅加碼了對中國的關稅威脅,聲稱如果中方不在4月8日之前撤銷對美國所有商品的34%反制關稅,美國將對中國額外再加徵50%的全面關稅,4月9日生效。
但在4月8日,特朗普又釋放了善意信號:「中國也想達成一個協定,非常想,但他們不知道怎麼開頭。我們在等他們的電話。一定會發生的!」
中國沒有接招,中國商務部回應稱,「美方威脅升級對華關稅,是錯上加錯,再次暴露了美方的訛詐本質,中方對此絕不接受。如果美方一意孤行,中方必將奉陪到底。」
之後,白宮新聞發言人萊維特(Karoline Leavitt)確認,美國4月9日對中國再徵收50%的額外關稅,令特朗普在第二任期中對中國所有商品加徵的新關稅稅率,就此達到104%。
目前中方還未宣佈,是否對美國之後加徵的50%關稅進行對等報復。
從特朗普一方的反應來看,他希望在自己施加高壓之後,開啓談判,因為這將對自己更有利。
太平洋的另一邊,中國也沒把話說死,而是在聲明中留有餘地稱,美國應「停止對華經貿打壓,與中方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通過平等對話妥善解決分歧。」這反映出中國希望美國降低一些惡意措施,釋放善意之後,才能為談判鋪平道路。
「我們現在已經陷入了一個可能導致長期經濟痛苦的僵局」,智庫世界大型企業研究會(The Conference Board)中國中心高級顧問阿爾弗雷多·蒙圖法爾-赫盧(Alfredo Montufar-Helu)向BBC表示。
中國在對等加徵關稅的同時,還動用了關稅以外的反擊措施:比如將11家美國公司列入了「不可靠實體」名單;以及將另外16家美國公司列入了出口管制名單;並宣佈對中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
「稀土」是指17種金屬化學元素的統稱,這些元素在現代科技和工業中被廣泛應用,比如光學激光器、雷達設備、風力渦輪機的高功率磁鐵、噴氣發動機塗層、通信和其他先進技術。
過去幾十年來,中國已成為開採與加工稀土礦物的領導者,佔全球稀土產量的60%至 70%,並掌握近90%的加工能力。
關稅生效後,對貿易的影響還需要時間才能體現,但在生效之前已經開始嚴重影響股市。
4月7日,美國「對等關稅」引發全球金融市場暴跌,中國的A股3038只個股跌停。隨後,中國動用國家力量——一批國資背景的基金入場買入——中國國新旗下國新投資有限公司將用股票回購增持專項再貸款資金增持中央企業股票、科技創新類股票及ETF等,首批金額為800億元;中國誠通擬使用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資金1000億元用於增持上市公司股票。
一批中國國資企業開始行動後,招商局集團、中國太保、國泰海通、東方證券、浦發銀行、上海銀行等金融機構也紛紛公告回購方案。
這使得中國A股在亞太大範圍股災中表現尚可,關稅正式生效後,甚至還出現接近2%的上漲。
「我認為美國正在高估自己的籌碼,」新加坡亨利奇基金會(Hinrich Foundation)貿易政策負責人黛博拉·埃爾姆斯(Deborah Elms)對特朗普認為美國市場足夠有吸引力、以至於中國或任何國家最終都會妥協的看法持懷疑態度。
「這將如何結束?沒有人知道,」她說。「我非常擔心這種快速升級。未來將更加具有挑戰性,風險實在太高了。」
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首席經濟學家盧姿蕙(Louise Loo)認為,「在這一階段,中國的報復和反報復幾乎是必然的。」但中國的報復措施可能是成比例的,因為北京為貿易談判留下餘地。
她補充說:「我們認為,在特朗普、習近平和鮑威爾(美聯儲主席)之間,特朗普可能會第一個讓步。」
「中國領導人明白,堅持立場會帶來經濟上的代價,他們正在讓公眾準備好忍受困難」,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的何瑞恩(Ryan Hass)對北京會在特朗普總統最近的關稅升級威脅面前退縮持懷疑態度。
何瑞恩認為,北京不期待與特朗普政府在近期達成任何突破或進行談判,因為北京對特朗普的目標缺乏明確認識,因此假設特朗普的目標是削弱中國經濟。中國領導人懷疑,屈服於特朗普並不能解決來自美國的根本挑戰。因此現在沒有太多動力做出讓步。
「習近平也有自己的政治需求。他可能會不遺餘力地保護自己作為國家尊嚴和榮譽的捍衛者的政治形象。他不希望國內或國際上出現自己被特朗普壓制的印象。換句話說,驅動北京決策的因素遠遠超出單純的經濟產出計算。任何期待北京為了保護經濟利益而不得不妥協的人可能都會感到失望。」何瑞恩稱。
「最壞的情況——如果兩國之間的雙邊貿易完全消失——將使中國損失3%的GDP,」盧姿蕙補充說。「今年中國可能沒有足夠的財政手段完全彌補這一損失,但長期趨勢是,中國的貿易繼續滲透到其他新興市場,這將減輕這種後果。」不過,這種「最壞的情況」在當前階段不太可能發生。
去年,美國消費者從中國購買了價值4400億美元的商品,這使得中國成為美國僅次於墨西哥的第二大進口來源國。總體來看,從中國進口服裝、手機、化工產品和機械的美國進口商可能會付出高昂的代價。
中國券商華創證券研究認為,只考慮到34%稅率的情況下,對中國整體出口衝擊或可達-7%到-11%;對中國實際GDP衝擊或在-0.25%到-0.9%區間。
實際上,任何超過35%的關稅都會抹去中國企業向美國或東南亞出口時所獲得的所有利潤,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中國區總監王丹表示。
「任何高於這個水平的關稅都只是象徵性的,」她引用行業數據說道。
她還警告稱,如果中國經濟被封閉於貿易之外,其年增長目標約5%可能難以實現。「增長將會大幅下降,因為自新冠疫情以來,出口對增長的貢獻佔到了20%至50%。」
KCM Trade的分析師蒂姆·沃特爾(Tim Waterer)表示,104%的進口稅對中國來說是「不可持續的」,短期內中國或許可以應對,但要在長期內承受這樣的關稅水平,中國需要進行結構性調整,比如重新平衡經濟。
中國也在安撫國內的情緒,官媒《人民日報》發文稱,「天塌不下來」因為中國對美出口佔全部出口的份額已從2018年的19.2%降至2024年的14.7%,對美出口下降不會對整體經濟造成顛覆性影響。而且「我們已與美國打了8年貿易戰,積累了豐富的鬥爭經驗」。
《人民日報》還稱,當前美國不僅在很多消費品上離不開中國,很多投資品和中間產品也需要從中國進口,有若干品類依存度超過50%,短期內在國際市場上很難找到替代來源。
「一個世紀以來,有效關稅率從未如此之高。可以說,今天的決定,是美國脫離金本位制以來影響最大的政策框架變化」,摩根士丹利的研報指出。
華創證券測算顯示,本次特朗普關稅對美國GDP的拖累大約0.2~1.5個百分點,對短期通脹的提升幅度約為0.7~1.6百分點。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10/04/2025 11:00AM
10/04/2025 11:00AM
10/04/2025 08:00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