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長江和記港口交易再添變數 中國政府輿論戰後直接下場

Hong Kong's richest man Li Ka-shing (R), 89, speaks to his son Victor during a press conference in Hong Kong on March 16, 2018.

Getty Images
李嘉誠(右)和長子李澤钜

原定於4月2日簽約的長江和記向貝萊德出售巴拿馬運河港口的交易,再添變數,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稱該交易不會如期發生,但並未取消。

該事件3月迅速發酵,成為中美之間的博弈焦點——3月4日,特朗普在國會演講稱,美國要重新收回巴拿馬,而且一家美國公司已經拿下運河兩個港口;當天深夜,長江和記宣佈將旗下43個港口出售給貝萊德牽頭的財團;13日開始,《大公報》連續發文批評此舉「會背上歷史罵名」;18日,香港特首李家超表示交易必須符合法規要求。

該交易經歷第一輪衝擊,此後的兩個插曲是:

路透社和彭博社引用知情人士稱,中國國資委3月20日向央企發出內部通知,暫停與長江和記、長實集團、盈科拓展等李氏關聯企業的新合作審批。

23日,李嘉誠次子、盈科拓展集團主席李澤楷出席在北京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引起外界高度關注。

這期間,盈科拓展發言人向媒體表示,李澤楷此行「與長江和記運營事務無任何關聯」,並且早在2000年李澤楷主動辭去和記黃埔副主席和執行董事職位后「雙方2000年後從來沒有參與對方任何的業務決策」。

但該交易似乎未受影響,26日彭博社報道稱,交易未受干擾,仍按原定時間表在4月2日前簽署協議。

貨輪通過巴拿馬運河的米拉弗洛雷斯船閘。

Getty Images
貨輪通過巴拿馬運河的米拉弗洛雷斯船閘。

正當各方等待4月2日塵埃落定之時,上週五(3月28日)中國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上稱,「我們注意到此交易,將依法進行審查,保護市場公平競爭,維護社會公共利益」。

這意味著,中國當局從此前的輿論戰,改為直接下場。

同一天(3月28日),路透社援引兩位知情人士稱,長江和記將不會按原計劃在4月2日簽署協議,向貝萊德牽頭的財團出售其在巴拿馬運河附近的兩個港口業務。

其中一位消息人士以事態敏感性為由拒絕透露更多細節,僅表示由於「明顯的原因」最終文件將無法按期簽署。該人士補充說,這一進展並不意味著交易終止,且4月2日並非硬性截止日期。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布魯斯(Tammy Bruce)週五被問及中國監管機構的審查時回應:「我們注意到中方的表態。中國共產黨對此次可能削弱其在巴拿馬運河區域控制力的收購表示不滿,並不令人意外。」

布魯斯補充道,「我們也很高興看到美國投資者收購巴拿馬港口公司的控股權,該公司擁有並經營巴拿馬運河兩端的巴爾博亞港和克里斯托巴爾港。」

長江和記股價自3月13日(首次遭官媒批評當日)收盤價至本週一(4月1日)盤中最低點43.05港元,累計下跌12.9%,市值蒸發243億港元。

咨詢公司Quiddity Advisors分析師布倫哈賽特(David Blennerhassett)認為,這是一項龐大而複雜的交易,可能需要2025年的大部分時間才能完成。隨著交易細節和監管部門的批准與否,股價將出現波動。

地圖表明運河的港口位置

BBC

中國政府為何有能力叫停海外交易?

國浩律師事務所在其研究報告中表示,反壟斷審查,已經從過去的「屬地原則」逐漸過渡到「效果主義」,一項交易即使沒有發生在某一國領域內,但是可能對該國的競爭產生影響,則該國的反壟斷執法機構也可以對該項交易進行管轄。

舉例而言,2016年4月21日,艾派克公司聯合太盟投資(PAG)和朔達投資參與,以260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在紐交所上市的國際著名打印機及服務商利盟国际有限公司(Lexmark)100%股權。此交易總共通過了美國、土耳其、波蘭、德國、奧地利、俄羅斯6個國家的反壟斷審查。

上述報告介紹,目前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都採取事先的強制申報的模式,包括美國、歐盟和中國。只有極少數國家規定了自願申報制度,比如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也有極少數國家規定了事後申報制度,比如印度尼西亞、韓國等國家。

此次交易涉及的兩個港口去年為巴拿馬運河39%的集裝箱貨船提供服務,而美國是運河最大用戶,佔運輸量的73%。中國則以21.4%的比例位居第二。

此外,墨卡托中國研究所(MERICS)發給BBC中文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在67個國家佈局110個港口,而長江和記佔其中的43個港口。

因此如果長和出售其全部海外港口,那麼對於中國而言意味著在這一項戰略節點資源上,將瞬間損失掉將近40%。

以貨運量衡量,中國是巴拿馬運河的第二大用戶(中國遠洋貨櫃船在巴拿馬運河科科利船閘附近航行,2018年資料照片)

Getty Images

爭議延續:純從經濟效益考慮問題的日子已經過去

中國政府對這項交易的介入,使長江和記夾在中美兩個大國的角力之間。

香港浸會大學媒體倫理教授陳景祥撰寫專欄文章稱,商界也許以前沒有想過,或者有意無意之間希望避開政治和國家利益考量,但這些已不可行。可以說,這場「賣港口」風波的影響非常深遠——以後企業都要「講政治」、要緊跟國家步伐,除了法律法規,還要追隨國家的政治路線、重要國策,「偉大」企業家就必須是個愛國者(過去或許以為只有從政才需要)。

他進一步表示,從2017年特朗普第一次上台開始,香港的微妙作用即開始變質——從過去的中西通吃,變成兩面不討好。

「事實證明,香港企業純從經濟效益或商業角度考量問題的日子已經過去。現在是工商界努力補政治課的時候了。」

有網民認為李嘉誠沒做錯,「企業事情不要政治化」 「在商言商,整個歐盟都抵擋不住美國的霸凌,一個私營企業更不在話下」。

但北京的支持者提醒,將這筆交易政治化的始作俑者是特朗普政府——《大公報》稱,特朗普和美國方面一點都沒有把這個交易視為「普通的商業行為」,毫不掩飾、肆無忌憚地直接插手、操縱,完全將其作為推行全球霸權的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長和在3月4日的公告中提到,對於這43個港口的交易,與貝萊德為首財團有145天的獨家磋商期,用以取得各港口所在地監管機構的同意,如果獨家磋商期過後沒有落實交易,賣方理論上可再就出售有關碼頭業務股權與其他潛在買方商討。

前車之鑒:英偉達收購ARM

上一次波及廣泛的跨國並購案是2020年9月時美國芯片公司英偉達擬以40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設於英國的芯片設計公司安謀控股(ARM Holdings),位於英國劍橋的ARM公司,2016年被日本電訊業巨頭軟銀(Softbank)收購。

因此直接關係到的國家是美國、英國和日本,但在收購意向公佈後,這筆被稱為「半導體史上最大」的收購案還需要經過英國、中國、歐盟和美國等監管單位的同意,整個交易所需時間可能長達18個月。

這筆交易,在歐盟和中國都受到阻力,主要都是關於壟斷的疑慮。中國國內,亦有多方向反壟斷總局提交申請,希望能夠阻止該收購案,華為便是其中之一。

稍有不同的是,英偉達的交易並非卡在中國監管的審查上,因為包括英美、歐盟各方都發出了反壟斷的調查,最終該交易由於「不可逾越的監管障礙」而取消。

但長江和記的港口交易則是直接由中美兩方對峙的核心地帶。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