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緬甸地震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曼谷的一座30層摩天大樓會倒塌?

3月30日,泰國曼谷,救援人員在一棟因強震而倒塌的建築物現場與一隻搜救狗一起工作。

Reuters
救援人員在泰國曼谷一棟因強震而倒塌的建築物現場與一隻搜救狗一起工作。

緬甸週五(3月28日)發生7.7級的大地震,已造成1600多人死亡,並導致許多建築物倒塌。

儘管這個東南亞國家是地震高風險地區,但鄰國泰國和中國也受到了地震的影響。

泰國首都曼谷距離週五地震的震央超過1000 公里(621英里),但該市一棟未完工的30層高層建築卻被地震夷為平地。

BBC在這裡將分析這次地震的原因,以及它如何能夠在如此遙遠的地方產生如此大的影響。

地震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緬甸地震地圖(38/3/2025)

BBC

地球上層被分割成不同的區塊,稱為構造板塊,這些板塊都在不斷移動。有些板塊彼此並排移動,有些則彼此上下移動。

正是這種移動造成了地震和火山爆發。

緬甸被認為是世界上地質最 「活躍 」的地區之一,因為它位於其中四個構造板塊——歐亞板塊、印度板塊、巽他板塊和緬甸微板塊——的交匯處。

喜馬拉雅山脈是由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形成的,2004年的海嘯是由印度板塊移動到緬甸微板塊下方造成的。

倫敦帝國學院的地質構造學講師麗貝卡·貝爾博士(Dr Rebecca Bell)表示,為了容納所有這些運動,斷層(岩層中的裂縫)的形成讓地質板塊可以向側面「滑動」。

有一個主要的斷層叫做實皆斷層 (Sagaing fault),從北到南貫穿緬甸,長度超過1200公里(746英里)。

初步數據顯示,週五發生的7.7級地震是由「走滑斷層」運動引起的——即兩個地塊沿著彼此水平移動。

這與實皆斷層的典型運動一致。

當板塊相互移動時,它們可能會卡住,積累摩擦,直到突然釋放,地球發生移動,從而引發地震。

地圖

BBC
地圖

BBC
地圖

BBC

為什麼震感距離那麼遠?

地震可以發生在地表下700公里(435英里)處。但這次地震距離地表只有10公里,非常淺。這會增加表面的震動量。

這次地震的震級也非常大,震級為7.7級。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稱,它產生的能量比投在廣島的原子彈還要多。

貝爾博士說,地震的規模是由斷層類型決定的。

「(斷層的)直線性質意味著地震可能會在大範圍內破裂——斷層滑動的面積越大,地震就越大,」她解釋稱。

她說:「上個世紀,該地區發生了六次七級以上地震。」

這條筆直的斷層也意味著大量的能量可以沿著它的長度輸送——向南延伸1200公里,一直延伸到泰國。

地表對地震的感受也取決於土壤的種類。

在鬆軟的土壤中——也就是曼谷的建築基礎——地震波(地球的振動)減慢並增強,規模變得更大。

所以曼谷的地質條件會讓地面震動更加劇烈。

地圖——緬甸地震:泰國、中國、印度均有震感

BBC

為什麼曼谷只有一座摩天大樓倒塌?

雖然曼谷的高層建築在地震中搖晃,屋頂泳池中的水被震出,但曼谷恰圖恰區未完工的審計局辦公大樓似乎是唯一倒塌的摩天大樓。

倫敦帝國學院地震工程資深講師克里斯蒂安·馬拉加-丘基塔佩(Christian Málaga-Chuquitaype)博士表示,2009年之前,曼谷沒有一套全面的抗震建築安全標準。

這意味著舊建築特別容易受到影響。

這並非不尋常,因為抗震建築的建造成本較高,而且泰國與緬甸不同,並非經常發生地震。

劍橋大學建築工程教授艾米麗·蘇(Emily So)博士指出,舊建築物可以且已經被加固,例如在加州、加拿大西部和紐西蘭。

泰國結構工程師協會主席阿莫恩·皮瑪馬斯(Amorn Pimarnmas)教授表示,雖然43個府都有抗震建築法規,但估計只有不到10%的建築具有抗震能力。

然而倒塌的建築是新建的,事實上在地震發生時它仍在建設中,因此最新的建築標準應該適用。

皮瑪馬斯博士表示,曼谷的鬆軟土壤也可能是造成塌陷的原因之一,因為它可以將地面運動放大三到四倍。

他補充說:「然而,還有其他假設,例如材料(混凝土和鋼筋)質量以及結構系統中的一些不規則性。這些仍有待仔細調查。」

馬拉加-丘基塔佩博士研究了該影片後表示,「無樑樓板」(Flat Slab)施工過程似乎受到青睞,但在地震多發地區已不再推薦這種施工流程。

「『無樑樓板』系統是一種建造建築物的方法,其中地板直接放置在柱子上,而不使用橫梁,」他解釋道。

他說:「想像一下一張僅由腿支撐的桌子,下面沒有額外的水平支撐。」

「雖然這種設計具有成本和建築優勢,但在地震期間表現不佳,經常以脆性和突然(幾乎爆炸)的方式失效。」

緬甸的建築怎麼樣?

圖表

BBC

緬甸曼德勒距離地塊滑動的地方更近,並且會比曼谷遭受更嚴重的震動。

儘管緬甸經常發生地震,但皇家霍洛威大學(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地球科學講師伊恩‧沃特金森(Ian Watkinson)博士認為,許多建築物不太可能是抗震的。

他說:「普遍貧困、重大政治動盪以及其他災難,例如 2004年印度洋海嘯,使該國無法集中精力應對不可預測的地震風險。」

「這意味著,在許多情況下,建築設計規範沒有得到執行,並且施工發生在地震風險較高的地區,例如洪泛平原和陡坡。」

曼德勒的部分地區及其建築也位於艾爾瓦底江(Ayerwaddy River)的洪泛區沿岸。這使得它們非常容易受到所謂「土壤液化」過程的影響。

當土壤含有高水分時,震動會導致沉積物失去強度,表現得像液體一樣。這增加了山體滑坡和建築物倒塌的風險,因為地面無法再支撐它們。

蘇博士警告說,餘震「總是有可能」對斷層線附近的建築物造成進一步損壞。餘震是地震後的震動,可能是由於能量突然轉移到附近的岩石中造成的。

她說:「大多數時候,餘震比主震小,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餘震的規模和頻率往往會降低。」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