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候任總理沒有等到週日德國選舉的最終結果,就已經昭示了歐洲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弗里德里希·梅爾茨(Friedrich Merz,弗里德里希·默茨)指責美國對這塊大陸的命運漠不關心,並對北約的未來提出了質疑,還要求歐洲加強自身防禦。他的動作很快。
而眾所周知的是,梅爾茨對大西洋主義充滿激情。如今這種語氣來自美國的親密盟友,即使在幾個月前這也是難以想像的。
這是一個巨大的轉變。這聽起來可能有點誇張,但我們現在所經歷的跨大西洋關係,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80年來前所未有的。
特朗普當局暗示可能撤銷1945年以來對歐洲的安全保證,歐洲大國對此深感震驚。
梅爾茨在周日的選舉後辯論中表示:「我從來沒有想過我必須在電視節目中說出這樣的話,但在唐納德·特朗普上週發表講話之後……很明顯,本屆政府並不太關心歐洲的命運。」
他補充說:「我的首要任務絕對是盡快加強歐洲,以便我們能夠真正實現擺脫美國的獨立。」
梅爾茨暗示,這項努力是如此緊迫,以至於他不確定跨大西洋聯盟領導人在六月舉行的峰會上是否「仍然會談論目前形式的北約,或者我們是否必須更快地建立獨立的歐洲防禦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即將上任的德國總理將特朗普領導下的美國與俄羅斯相提並論,而俄羅斯被廣泛視為對歐洲更廣泛的安全威脅。
梅爾茨說:「我們面臨著來自雙方的巨大壓力,現在我的絕對優先事項是在歐洲建立團結。」
法國總統馬克龍本週一訪問華盛頓後,英國首相週四將前往華盛頓。
梅爾茨間接承認有一種「錯失恐懼症」——害怕錯過。他說,按理說,德國本周也應該去那裡。德國是歐洲三大強國之一,與法國和英國並列。
隨著美國和俄羅斯現在就烏克蘭問題舉行嚴肅的雙邊會談,而不是與烏克蘭舉行會談,感覺就像是全球的大國政治又回來了。
但德國在歐洲和世界舞台上已經「失蹤」很長一段時間了。即將卸任的政府因內部惡性爭吵而被削弱和分散注意力。這激怒了希望緊急關注經濟和移民的德國選民和歐洲盟友,要求對俄羅斯、安全和國防採取行動。
梅爾茨表示,德國的首要任務是重新參與國際事務。
德國已是烏克蘭第二大軍事援助捐助國,僅次於美國。
梅爾茨希望繼續提供這種支持,但與法國和英國不同的是,他對向烏克蘭派遣士兵以支持最終停火的想法一直保持沉默。
不過,根據德國的過往記錄,它在支持烏克蘭的每個階段都拖了後腿,儘管如此,最終提供的援助比任何歐洲鄰國都多。德國現在說「不」,並不意味著永遠「不」向烏克蘭派遣軍隊,或參與任何形式的歐洲駐烏克蘭「再擔保部隊」。
目前,德國人最擔心的是駐紮在德國的35,000名美國士兵,這讓他們感到安全。
外交政策成為選舉期間選民最關心的問題是非常不尋常的。但上週末在德國,除了經濟和移民問題外,選民紛紛表示,他們擔心歐洲的和平,並感到非常不安全。
早在去年11月,德國內政部就表示正在起草一份可為平民提供緊急避難所的掩體清單。
烏克蘭可能很遙遠,但德國人感到來自俄羅斯的巨大風險有兩個原因。
首先是他們的國家向烏克蘭運送的軍事裝備數量。極右翼「德國另類選擇黨」(AfD,又譯德國選項黨)打著「德國優先」的口號,呼籲柏林脫離基輔並與俄羅斯重建關係。正如該黨喜歡指出的那樣,這一策略與特朗普的策略沒有什麼不同。
其次,許多德國人認為,如果俄羅斯真的想破壞歐洲的穩定,它可能會忍不住用遠程飛彈打擊三巨頭之一。
法國和英國都是核武國家,德國則不然。其常規軍隊也嚴重人手不足和裝備不足(這讓歐洲夥伴非常惱火),因此德國擔心自己是一個軟目標。
如果特朗普從德國撤回現役軍人,情況就更是如此。
特朗普承諾大幅減少美國在整個歐洲的駐軍。
德國國內深深的不安全感促使梅爾茨上週表示,他將指望法國和英國建立歐洲核保護傘,以取代美國的核保證。
這個想法在競選過程中很容易提出,但實際上非常複雜,它涉及能力、承諾和控制等問題。
現實情況是:梅爾茨將需要大量資金來實施確保德國和歐洲安全的計劃,而德國經濟卻陷入了低迷。
他還必須與組成下一屆德國政府的一個或多個夥伴以及英國等其他歐洲國家達成協議。
他們可能不想對美國使用如此強硬的語氣。
這次選舉可能預示著德國將發揮更強有力的領導作用。但歐洲其他國家準備好了嗎?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25/02/2025 05:00PM
25/02/2025 05:00PM
24/02/2025 05: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