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特朗普貿易戰2.0:解讀關稅大棒對中港台的影響

特朗普

Getty Images

上任一個月,特朗普揮舞關稅大棒,一出手便橫掃一片,從鄰居、盟友到對手,無一例外,被大棒威脅或者傷害。

然而,這場關稅大戲的第一幕,無論涉及的國家、反轉的次數,都讓人眼花繚亂。

為了讓讀者更清晰地瞭解事件的原委和影響,BBC中文梳理經常被討論的五個迷思進行分析和解讀,以饗讀者。

美國對加、墨徵收關稅真的高於中國?

特朗普上任後第一波關稅,讓輿論瞠目結舌——為什麼特朗普對中國徵10%關稅,卻對加拿大和墨西哥徵25%關稅。

後兩者不僅是美國的鄰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其中加拿大還被認為與美國有特殊關係,兩國間有世界上最長的無防禦邊界,在各種國際事務中長期扮演彼此堅定的盟友。

中文互聯網上,則有不少歡呼雀躍之聲,問答網站「知乎」上「特朗普第二任期為什麼要急於同中國搞好關係」的帖子衝上熱門。

加拿大原副總理兼財長、已宣佈將競選總理的弗里蘭稱其為「對美國最親密的朋友、你的盟友、你的鄰居、你在全世界最好的夥伴的背叛。」

特朗普和特魯多

Getty Images
特朗普近期表示,加拿大如果併入美國,可以免關稅。

但實際上的最終效果卻大相徑庭。三天後,特朗普便宣佈暫緩一個月對加、墨徵收上述關稅。《經濟學人》稱其為「史上最愚蠢和短命的貿易戰」。

對中國加徵的10%則如期徵收,根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的測算,特朗普第一任期後,中國對美國出口商品的平均關稅維持在19.3%。而長期以來,美國對加拿大產品的平均關稅幾乎為零,對墨西哥產品也僅為0.3%。

換言之,如果此輪特朗普的關稅威脅成功實施,那麼對加拿大的平均關稅將從0上漲到20.5%(因部分產品徵較低關稅);墨西哥從0.3%上漲到25%;中國則從19.3%上漲到29.3%。但實際上,目前只有對中國的加征關稅措施真正兌現。

鋼鋁關稅對出口大國中國真的沒影響?

墨西哥一家鋼鐵工廠

Getty Images
墨西哥一家鋼鐵工廠

不到一周,特朗普宣佈對所有進口鋼鐵和鋁徵收25%的關稅。

這就涉及到關於貿易戰的第二個迷思:鋼鋁關稅難道不是針對產鋼大國中國嗎?

如果翻開賬本,最受傷的還是加拿大和墨西哥,分別佔美進口鋼鐵總量的22%和12%,而且都是主要供鋁國;再加上一個巴西,佔比在二者之間。

於是,弗里蘭又痛斥「25%的鋼鋁關稅如同對準北美自貿夥伴的匕首」。

而作為全球最大鋼鋁生產國的中國似乎受傷不大,經過特朗普第一任期的貿易戰,中國輸美鋼鋁已經被壓縮到微不足道的地步。

過去7年,中美圍繞鋼鋁貿易玩起了「貓捉老鼠」的遊戲。

2018年3月,美國對進口鋼鐵和鋁分別加徵25%和10%的全球性關稅,之後對墨西哥、加拿大、越南、英國和歐盟進行豁免。後又對中國加徵了反補貼稅。

中國鋼鋁此後借道越南和墨西哥進入美國——2019年,越南對美鋼鐵出口量增長37%,成為美國第三大鋼鐵進口來源;2023年,墨西哥成為中國鋁材最大出口目的地,而墨西哥對美鋼鐵出口中一度約30%源自中國。

拜登時代試圖封堵這種行為,2024年7月美國嚴格要求,從墨西哥鋼鐵進口必須是在北美熔鑄的。實施首月,墨西哥鋼鐵對美出口量下降18%,其中中國轉口份額縮減至不足5%。

不過,供應商繼續迂迴,越南、土耳其等替代中轉國對美鋼鐵出口量同比增長23%。

美國最終還是購買了不少產自中國的鋼鋁,而且還額外承擔轉口費用。美國本土鋼價較2018年上漲42%,汽車製造成本增加5%-8%,反而削弱製造業競爭力。

特朗普此次上台後,乾脆一刀切,沒有例外,所有輸美鋼鋁全部加徵關稅,自然也將影響中國。

但也留了「口子」——3月12日生效,在那之後,關稅在多大範圍、多大程度上實施,將關係到是否「貓捉老鼠」舊戲重演。

對華加徵關稅,為何香港承受附加傷害?

香港葵湧碼頭

Getty Images
美國加征關稅時已經把香港視為和中國大陸同樣的關稅區域。

香港和中國大陸在世貿組織裡是不同的關稅區。

美國國會在1992年通過《美國—香港政策法》,授權政府在1997年後繼續在貿易上區分對待香港和中國內地。

於是,一河之隔,從關稅到出口管制,天差地別。這就為香港創造絕佳機會——轉口貿易。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副教授莊太量解釋,香港在轉口貿易中收取「手續費」獲利,以2018年為例,轉口貿易量是香港GDP的三倍左右,香港只要收取6%左右的服務費,規模就能達到GDP的20%。

多年來香港利用獨立關稅區優勢,成為全球第七大商品轉口港,支撐起四分之一的香港經濟。

然而,特朗普此次對中國商品加徵10%關稅,同時首次明確將香港納入同樣徵稅範圍,直接衝擊香港獨立關稅區地位。

單看對美出口,香港2024年對美出口總額達2956億港元,其中約90%為轉口貿易。而且香港不僅轉口中國內地的貨物(約佔60%),還轉口台灣(11%)、新加坡(7%)、韓國(5%)、日本(5%)產品。這些來源地的商品如果要輸美,可能會增加關稅成本,香港轉口港的排名將面臨下滑。

此外,特朗普取消此前800美元以下的小包裹免稅的條款,範圍包括中國內地和香港,直接打擊了Temu(拼多多海外版)、Shein等依託香港物流樞紐的跨境電商平台——這些企業30%-40%的銷售額依賴美國市場。

不過,僅僅三天後,白宮出人意料地表示,恢復小包裹免稅,直到商務部長確認「已建立充分系統以全面、快速處理和徵收關稅收入」為止。

「香港不會輕易失去獨立關稅區地位,因為香港作為獨立關稅區由世貿組織承認,並由香港特區《基本法》保障。這種國際公認的地位,並不是任何一個國家給予的,也不能被某一個國家任意廢止。」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吳靖表示,如果某個國家,例如美國,不承認香港是獨立關稅區,那只會影響到香港與該國的進出口貿易。

但以美國的影響力,這種做法確實有擴散的可能。前歐盟駐港澳辦事處主任高宇馳(Thomas Gnocchi)在去年8月離任前向BBC中文表示,在歐盟看來,實施「去風險」政策時,香港已和內地沒有區別,在貿易和科技禁運上,基本視為一體。

盟友台灣為何被「芯片稅」威脅?

台積電的無塵車間

Getty Images
台積電的無塵車間

1月20日一過,台灣似乎要重新認識這個太平洋對岸的朋友——原本是獲得兩黨支持的「民主前哨」,一夜之間卻成了壟斷芯片製造的打擊對象。

特朗普指出台灣在美國的芯片市場中佔有98%的份額,因此放話稱將對台灣半導體廠徵收最高可達100%的關稅,期望藉此促使其遷至美國,將芯片製造變為「美國製造」。

實際情況沒有特朗普說的那麼誇張。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數據顯示,美國進口的邏輯芯片中,有44.2%來自台灣,存儲器芯片則有24.4%來自台灣。而台積電的前兩大客戶均為美國公司(蘋果和英偉達)。

新加坡國立大學學者艾力克斯·卡普里(Alex Capri)表示,說到底,特朗普會大力推動台積電將更多製造業轉移到美國。

相比特朗普的「大棒」,拜登更傾向於用「胡蘿蔔」,他主導通過《芯片與科學法案》提供390億美元補貼,吸引企業回美國建廠。特朗普的看法則是,關稅威脅比補貼誘惑更能促使企業行動起來。

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副總裁艾澤爾(Stephen Ezell)表示,短期看,若芯片關稅落地,蘋果、英偉達等美國科技巨頭成本將飆升,導致台灣訂單流失;長期看,如果對台灣芯片徵收100%的關稅,而中國芯片僅面臨25%或更低的關稅,中國芯片製造商將獲得競爭優勢。

四處開火的特朗普究竟想要什麼?

特朗普的前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在《沒有貿易是免費的》(No Trade Is Free)一書中表示,徵收關稅並非目的,而是為了最終實現貿易平衡,因此他主張普遍徵收關稅,並逐年提高稅率,最終消除巨額貿易逆差。

白宮首席經濟顧問斯蒂芬·米蘭(Stephen Ira Miran)撰文闡述了一系列征收關稅的評估標準:目標國家是否對美國實施對等關稅;該國是否操縱本國貨幣匯率;該國是否尊重美國的知識產權;該國是否履行了北約的經費義務;是否在聯合國投票反對美國的提案;其領導人是否在國際場合作秀反對美國。

斯蒂芬·米蘭甚至提出,應該質問目標國家,讓其在「對美出口商品被徵收關稅」和「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加徵關稅」之間做出選擇。而對方的回答,將被作為是否對該國加徵關稅的評判標準。

特朗普第一任期於中國簽署貿易協議,但實際履行的內容甚少。

Getty Images
特朗普第一任期於中國簽署貿易協議,但實際履行的內容甚少。

1月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特朗普發言直截了當地表明了自己的想法。他打算通過普遍徵收關稅,讓全球企業面臨兩個選擇:要麼利用稅收優惠政策在美國本土建廠生產;要麼繼續從海外工廠進口商品到美國,但需繳納關稅。其背後的邏輯是,若能收取大量關稅,就能增加財政收入,進而減少國內的所得稅,營造低稅環境,促使企業回到美國建廠,推動美國再工業化。

直白地說,特朗普的打算或許是重塑美國稅收體系,讓所有進入美國的商品都繳納關稅。如此一來,美國國內的企業和個人所得稅將會降低。這一提議對大多數美國民眾而言頗具吸引力。

這個美好的願景有個問題——其他國家會不會乖乖就範。前車之鑒還是美國,20世紀30年代,美國出台的《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將美國的平均關稅從40%提高到了47%,立即引發了加拿大和歐洲國家的反擊,結局是1932年全球貿易總量相較於1929年暴跌了66%,底特律的汽車難以銷往海外,中西部農場的糧食堆積如山,無法賣到歐洲,只能任其腐爛。

1934年,美國貿易政策轉向,此後幾十年間,美國不斷降低關稅,成為自由貿易的主要倡導者和受益者,直至2018年特朗普上台後,美國關稅政策再次轉向。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