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Donald Trump,川普)第二任期尚未滿一個月,卻已以驚人的速度推行多項政策。
自1月20日就任以來,他已經赦免了參與2021年1月6日國會暴動的示威者、削減對外援助、加強打擊非法移民、終止多元化計劃,並對全球鋼鐵和鋁進口加徵關稅等一系列舉措。
此外,他還與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就結束烏克蘭戰爭進行對話,甚至提出美國可以購買加沙的建議。
特朗普的支持者將這些行動視為兌現競選承諾的具體表現,但分析人士則相信,密集且迅速地拋出多項政策,其中一個目的是要讓反對派措手不及,並且削弱他們的回應。這正是所謂的「訊息淹沒戰術」(flood the zone)。
分析指出,特朗普在第一個任期已經廣泛運用這一手段,而在他的第二任期,這種策略正被進一步放大和強化。
那麼,什麼是「訊息淹沒戰術」?特朗普又希望通過這個策略達成什麼目標?
「訊息淹沒戰術」是美式足球中的一種戰術,這是進攻一方透過大量行動來壓制對方的防守,從而利用當中的弱點。
特朗普的前高級戰略顧問史蒂夫·班農(Steve Bannon)在2018年解釋,特朗普真正的對手並非民主黨,而是媒體,「應對媒體的方法就是用大量噪音來進行訊息淹沒戰。」
專家指出,這種手法會使批評者迷失方向,無法集中火力在單一議題上加以反擊。
危機公關公司「紅榕樹」(Red Banyan)執行長艾文·尼爾曼(Evan Nierman)告訴 BBC:「特朗普不只是在設定議題,他是在碾壓議題。透過訊息淹沒戰術,他確保沒有任何單一醜聞能持續引發關注而對他造成長期傷害。對其他政客足以致命的醜聞,對特朗普來說往往只是曇花一現。」
尼爾曼補充,特朗普的目標是徹底主導新聞週期,使對手只能被動回應,「而特朗普則主導討論的框架。」尼爾曼形容特朗普的策略是經過「精心計算」。
「大多數政治人物會小心地推出政策,特朗普則直接製造場面。」他說,「無論是政策舉措、法律戰還是即興發言,他的策略始終是一樣的:保持進攻態勢,主導敘事,讓批評幾乎難以持續下去。」
密西根大學迪爾伯恩分校的教授麥克·蒙哥馬利(Michael Montgomery)認為,這一策略同時也會分散反對勢力。
「這會讓反對者分散精力,各自面對無數零散且無法協調的小戰場,」他告訴 BBC,結果會讓對手更難團結一致來與特朗普對抗。
作為這項戰略的一部分,媒體公司「標準全球」(Criterion Global)的聯合創辦人凱瑟琳·卡特賴特(Katherine Cartwright)提到另一種手法:「星期五丟消息」(Friday drop)。這種做法是將有爭議性的公告安排在週五發布,因為週末期間公眾關注度通常會有所減低。
卡特賴特告訴法新社,以美國國防部長皮特·赫格塞斯(Pete Hegseth)的任命為例,赫格塞斯曾是電視節目主持人,批評者認為他缺乏管理經驗,且面臨虐待女性的指控,他本人否認這控指控。該項任命是在一個星期五宣布,「到了週一早晨,這幾乎已經不再出現在新聞版面中。」
民主黨國會議員傑米·拉斯金(Jamie Raskin)形容特朗普瘋狂的步伐是一種「壓倒性的感官超載」現象。
他告訴《紐約時報》,「有一刻,我在和一位政府癌症藥物臨床試驗的負責人通話,她即將被免職,只因為她的工作有一小部分涉及少數族裔社區的外展工作;下一刻,我又在與司法部的律師通話,他們也被通知將被強制調職,一切就像永無止境。」
蒙哥馬利總結說:「訊息淹沒戰術的目的就是製造混亂,讓對手疲於應對、無所適從,最終讓更多美國人選擇退出關注。」
他提及這將使特朗普的第二任期「可以令媒體和公眾被淹沒在無數話題中,任意推行各種原本可能會受到高度關注與激烈反對的政策和行動。」
特朗普的支持者將他這一系列的行動視為其領導能力與兌現競選承諾的證明。
共和黨眾議員馬喬裏·泰勒·格林(Marjorie Taylor Greene)在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表示,特朗普的議程是選民授權的結果,而他正「以人力所能達到的最快速度」落實承諾。她說:「這需要夜以繼日地工作。」
前白宮高級顧問班農在其播客節目《班農戰情室》中對特朗普政府的步伐表示讚賞:「如果你看看這一切的規模、深度和迫切性,這是多年來準備的成果,」他說,「這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
「踩下全部油門,不要剎車。駕駛!駕駛!駕駛!」他補充說:「當你獲得這樣的動力時時,不能停下,不能猶豫,只管往前衝!」
班農也讚揚了白宮政策副幕僚長史蒂芬·米勒(Stephen Miller),他被視為是特朗普第二任期推行「訊息淹沒戰術」的主腦。
尼爾曼指出,「訊息淹沒戰術」並非特朗普獨創。
「歷史上,許多領導人都曾利用媒體滲透來獲得優勢,但方式非常不同,」他說。
「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的爐邊談話、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對電視媒體的巧妙運用,甚至奧巴馬(Barack Obama)對數碼媒體的掌控,都是用以塑造公眾的觀感。」
然而,這裡存在一個差異:「特朗普以極快的速度去完成,沒有過濾,且完全不能預測。」
但蒙哥馬利對此持有不同看法,他認為特朗普的行動史無前例,「1933年,富蘭克林·羅斯福非常忙碌的100天,目的不是要用資訊轟炸來分散人們的關注,以便新政府的具體舉措能夠逃避審查」,他說。
「無論是民主黨或共和黨總統,我不認為過去有任何人在華盛頓的舞台上,以大量行政命令和計劃來讓人感到迷惑或混淆。」
現在判斷這項策略是否對特朗普有效可能還為時過早。事實上,一些專家表示這種方式最終可能會適得其反。
蒙哥馬利表示:「雖然我懷疑特朗普的鐵粉會對他引發的混亂感到厭倦,但這種戰術可能會在2026年期中選舉中對共和黨造成不利的影響。」
他指出,特朗普與共和黨在美國民眾中並沒有壓倒性的支持。
「特朗普僅以約1.5%的差距勝出,共和黨並沒有足夠的民意基礎來推動這些選舉之後的常規變革,更不要說是這種規模的劇烈轉向。」
尼爾曼警告,即使是特朗普的支持者也可能最終出現疲勞:「持續不斷的混亂終會讓人感到厭倦。」
「這是一個很大的風險,特朗普的優勢在於掌控輿論,但若有一天人們選擇不再聆聽,這種主導權就會變成雜音。若果這個情況發生,特朗普可能會失去那些因政策、而非個人魅力而支持他的搖擺選民。」他總結道。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20/02/2025 05:00PM
20/02/2025 05:00PM
20/02/2025 11:00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