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香港民研擱置調查或停運 上月曾遭國安處搜查

2025年1月13日,香港民意研究所主席鍾庭耀(中)離開位於機構辦公室,當日他因涉嫌協助逃犯接受調查

EPA
2025年1月13日,香港民意研究所主席鍾庭耀被香港警方帶走協助調查

獨立民意調查機構「香港民意研究所」周四(2月13日)發聲明稱,即日起無限期擱置所有自費研究,日後將會轉型甚至結業。

聲明指,「香港民研一直奉公守法,惟鑑於現時環境,雖希望繼續推動科學民研的發展,但覺舉步維艱,唯有停步」。

去年底,曾任香港民研前副行政總裁的學者鍾劍華被港府懸紅通緝。月前,香港警方三度對香港民研採取行動,主席及行政總裁鍾庭耀及兩名職員曾被帶返警署協助調查。

香港民研前身是1991年成立的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過去會定期公佈政府官員民望、港人身份認同及對「六四」事件態度等各類專題調查,長期為社會把脈,獲傳媒和學術研究廣泛引用,成為香港民情指標之一。

香港民研人員多次被帶走助查

香港警方近日連番動作,鍾庭耀及民研職員上月先後被三次帶走助查,至周四發表轉型或停運聲明。

聲明中,鍾庭耀表示歡迎有心人士洽購或接辦,他本人就會繼續透過世界民意研究學會推動民意研究的專業發展,直至卸任執行理事;又指研究團隊希望延續有關工作,適時公布最終決定。

早在去年12月24日,香港警方國安處公佈新一批通緝名單,涉及六名海外港人,各人懸紅百萬元港幣,當中包括香港學者、理工大學前助理教授鍾劍華。

鍾劍華曾擔任香港民研前副行政總裁。他被指呼籲外國制裁中國和香港,並透過社交平台鼓吹「港獨」,涉嫌煽動分裂國家及勾結外國勢力。鍾庭耀後來表示,鍾劍華在2022年4月30日與香港民意研究所的合作已經到期,後來與民研沒有關係。

至今年1月13日,香港國安處人員帶走鍾庭耀及兩名職員協助調查,並搜查鍾的住所及民研辦公室。警方指,「涉嫌有人利用自己的機構協助一名已竄逃外地的被通緝人士,在港繼續從事危害國家安全行為。」

當時,保安局長鄧炳強強調,調查不涉及香港民研的民調工作。1月23日及27日,兩名職員及鍾庭耀分別再被帶往警署協助調查。

鍾劍華於2022年離港,他表示,同年4月曾參與一次民調評論,沒與鍾庭耀聯絡。而鍾劍華的太太、兒子及弟妹早前亦曾被帶到香港警署助查。

把脈民意的調查

鍾庭耀自1991年主理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畫,至2019年脫離院校,與員工另起爐灶,同年7月1日香港民意研究所正式運作,幾年來依賴眾籌、提供服務、設立會員制等方法營運。

香港民研的聲明稱無限期擱置所有自費研究,包括自1992年開始的定期追蹤調查,以至近期開展的專題研究,現時僅籌備及執行現有的委託研究項目,但未提及若機構停運或轉手後的數據去向。

翻查網站,香港民研的定期調查包括本地政治、社會評價、兩岸國際等主題, 例如自 1992年已有數據可考的民情指數、港督、特首民望,1993年開始追蹤香港人對「平反六四」、認為「中國政府處理六四事件中做得對不對」、「北京學生做得對不對」等議題的民情變化;亦有問及港人對於台灣、「西藏獨立」及兩岸統一等議題的意見。

2019年6月4日,參加者聚集在維多利亞公園天安門城樓橫幅前,舉行燭光紀念活動,紀念六四事件 30 週年。

Getty Images
香港曾多年舉辦紀念「六四」事件活動

香港民研在1月初宣佈與專家學者合作,推出客席專欄及會員制。

香港資深新聞工作者楊健興是專欄節目合作單位之一,他向BBC中文記者表示,民研在發聲明前曾禮貌告知大概內容,他理解及明白相關決定,「也不是完全意外,相當可惜和可悲」,又指香港民研「可能會成為歷史」。

楊健興表示,本地獨立民意調查主要自八十年代開始發展,當時因應回歸議題需要關注巿民反應。他指,雖然不是所有事情都跟隨民意,但民調對於政府掌握社會訴求、管治至制定政策、處理社會矛盾等,也有重要及正面的作用。

他說,「但可能因為這些作用,在現在新環境、新形勢之下,變得相當敏感,甚至過去一些一直問的問題,現在都不能夠問或不能公開數據。」

楊認為,民研調查的題目,例如:對中國的觀感、港人身份認同對社會如何理解「一國兩制」有重要作用,調查結果也不一定對中央政府不利。

他記得,過去曾有調查結果顯示,港人對中央政府的評分更高於特區政府。他稱若沒有相關民調,對於如何了解香港,或處理兩地矛盾將失去重要參考。

香港民意研究所

Getty Images

連番擱置調查

事實上,早在這一波警方連番行動前,香港民研已多次擱置部分民意調查,近年來也一直處於政治風眼。

2020年7月,香港民主派初選前夕,警方持搜查令到協助研發投票系統的香港民研辦公室,無人被捕。翌年1月的初選案大抓捕中,香港民研辦公室再被警方搜查,鍾庭耀和鍾劍華協助調查。港區國安法實施後,時任副行政總裁鍾劍華於2022年4月宣布離港赴英,指香港已容不下真心說話,又稱離港前被國安約談,同月底在民研約滿離職。

2023年 6月,民研原定發布「六四」民調,但指「因應相關政府部門經過風險評估後的建議」,取消發布;其後,民研宣布取消大約四分一的定期調查題目,包括應否解散關於「支聯會」、現時中國人權狀況等問題,部分題目則轉作內部參考、不作公開,包括回歸系列、身分認同、兩岸問題、「六四」事件、部隊民望等。

鍾庭耀當時說要「與時共舞」,解釋做法考慮資源、市民對資料重視程度、以及風險評估等因素,強調無諮詢政府。

2024年 7 月,民研再宣布因數據未有人付款下載,暫時擱置「六四」、行會成員民望、特區成立周年三項調查;10 月再宣布擱置紀律部隊和政治團體民望兩項調查。

多次捲入政治漩渦

鍾庭耀在民研領域工作超過三分一個世紀,早在港大年代,亦多次捲入政治漩渦。

2000年,時任特首董建華透過助理路祥安直接向校方施壓,要求取消針對港府的民望調查,最終時任港大校長鄭耀宗及副校長黃紹倫因事件辭職。

2011年,關於香港人身份認同的研究被中聯辦時任宣傳文體部部長郝鐵川點名批評,指民調設計將「中國人」和「香港人」對立,是「不科學」和「不合邏輯」。

2014年,鍾庭耀受「佔領中環」委託舉辦民間投票,逾70萬人選出民間屬意的政改方案。「佔領中環」發起人之一、時任港大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轉交80萬元匿名捐款予港大民研,事件發酵成捐款風波,惹來建制派連番狙擊。據報,鍾亦被懲處。

去年平安夜,國安處懸紅百萬通緝鍾劍華。其後,鍾庭耀今年初發表感言透露曾擬今年退休,幾年前友人亦曾勸他離開,但考慮到多年來獲無數市民支持,身負厚愛和責任,便決定留下來,「不是為了抗爭,而是為了堅持。」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