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無效」仿製藥引發中國民眾憤怒

集中採購的國產仿製藥效果引起中國民眾質疑

Getty Images
集中採購的國產仿製藥效果引起中國民眾質疑

醫生擔心公立醫院使用的仿製藥療效越來越差,這引發了中國民眾的憤怒,政府對此做出罕見回應。

醫生表示,他們認為,國家的藥品集中採購制度鼓勵人們使用廉價的仿製藥,而不是原廠品牌藥,這導致為了降低成本而犧牲了人們的安全。

但多家官方媒體週日引述中國官員的話稱,這是觀念問題,而不是現實問題。

一份報告稱,不同的人對藥物的反應不同,關於藥物無效的說法「大多來自人們的軼事和主觀感受」。

官方的回應並沒有消除民眾對公立醫院和藥房藥品聲譽的擔憂。這是對醫療保健系統的最新挑戰,該系統因人口快速老化而已經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公立醫院和藥房的大多數藥品都是透過採購流程儲備的

EPA-EFE/REX/Shutterstock
公立醫院和藥房的大多數藥品都是透過採購流程儲備的

這一切是如何開始的?

圍繞使用仿製藥的爭論始於去年12月,當時當局公佈了近200家擁有與中國公立醫院合作銷售藥品的公司名單。幾乎所有這些製造商都是國內仿製藥製造商。

今年1月份,這個問題愈演愈烈。當時,上海一家醫院的科室主任在一段廣為流傳的視訊訪談中表達了他對藥品採購系統的擔憂。

鄭民華列舉了目前遇到的問題,包括「抗生素引起過敏、麻藥不睡、血壓不降、瀉藥不瀉」等。

鄭醫生的話立即引起了共鳴,並被濃縮為一條社交媒體口號,在過去一個月內已被數百萬人看到——儘管此後微博上關於該話題的大部分討論均遭審查。許多人站出來分享自己服用涉嫌不合格藥物的不良經驗。

一位微博用戶寫道:「我在2024年做了腸道手術,手術前必須服用瀉藥。」他們說,即使劑量加倍,他們服用的藥物也「沒有任何效果」,他們不得不透過喝咖啡來幫助清理腸道。

人們對仿製藥功效的擔憂引起廣泛的不信任,並使得一些人不願意使用它們。

中國生活分享平台「小紅書」上的一名用戶表示,當醫院的醫生給他們開了一種抗生素的仿製藥時,他們會立即上網購買「原版」、「真藥」,因為仿製藥「味道不一樣」。

「最近感冒的人很多,很多人可能買了這種藥,趕緊給你的朋友發提醒,讓他們買之前先看看這個牌子。」該用戶提醒道。

一些討論採購爭議的熱門帖子目前已經從平台下架,但尚不清楚是誰對這些貼文進行刪除。中國網路受到嚴格監控,當局和使用者本身都存在著強烈的審查文化。

著名播客主持人孟常在一篇措辭嚴厲的帖子(現已刪除)中嚴厲批評了公共部門缺乏進口藥品:「如果這不是底線,我不知道什麼是底線。」

公眾的憤怒也集中在難以獲得人們認為品質更好的進口藥品。

針對當局試圖讓人們對仿製藥的品質放心的做法,一位微博用戶寫道:「只要我們被允許自己購買品牌藥,我就沒有什麼可抱怨的了。」

藥品採購制度如何運作?

這個制度在2018年推出,旨在降低國家在藥品方面的支出,並要求地方政府對公立醫院約70%的年度藥品需求進行招標。

各個藥品製造商隨後競爭提供最低的藥品價格來贏得這些利潤豐厚的合約。

這為國產仿製藥帶來了優勢,其含有與原始專利藥物相同的活性藥物成分,但由於不含高昂的研發成本,生產成本通常便宜數倍。

中國已成為全球仿製藥市場最大的參與者之一,既向國外消費者出口成品,也向外國公司出口關鍵成分。在國內,成千上萬的仿製藥製造商在不斷擴大的國內市場上競相以有競爭力的價格銷售其產品。

仿製藥要符合中國採購程序的資格,就必須經過測試,並確定其與品牌藥足夠相似。

北京方面認為,藥品集採系統在實施的頭五年為數百萬居民節省了超過500億美元(400億英鎊)。

但在採購過程中,一些藥廠提供的藥品價格極低。去年12月的得標產品之一,是售價不到一美分的阿斯匹靈片劑。。

「不到一分錢的藥片能吃嗎?」一時成為微博熱門話題。

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副教授斯泰西·張(Stacy Zhang)對BBC表示:「中標的製造商通常將價格定得很低,以至於他們可能難以生產出含有正確成分的高質量藥物,這可能會導致藥物無效。」

她補充說,雖然採購系統「並非旨在限制獲取進口品牌藥品」,但它仍可能「影響藥品的可獲取難度」。

數據和功效問題

中國人口快速老化對醫療體系帶來越來越大的壓力

Getty Images
中國人口快速老化對醫療體系帶來越來越大的壓力

上個月,包括鄭醫生在內的20名醫生向上海市政府提交了一份提案,其中指出「業內普遍擔心採購價格過低,導致不道德的公司偷工減料降低成本,影響藥品療效」。

「醫生很無助,因為他們別無選擇,而且沒有渠道來反饋問題。」

杭州醫生夏志敏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對仿製藥效果進行了更嚴格的審核。在報告中,他強調了採購清單上仿製藥試驗中存在的可疑數據——該數據與其所基於的原始藥物的數據完全相同。夏醫生認為這可能是詐欺的證據。

國家藥品管理局回應稱,他的發現是由於「編輯錯誤」。他的文章現已被刪除。

加劇品質問題的是假藥,它們已經滲透到世界各地的仿製藥和品牌藥市場,很難被發現。世界衛生組織將此描述為全球健康問題。

南卡羅來納大學藥學院副教授凱文·盧(Kevin Lu)對 BBC 表示:「為了提高可負擔性,引入具有成本效益的仿製藥至關重要。」

他補充說,採購過程需要「加強品質控制」和「持續改進藥品審批和製造標準」。

陷入危機的行業

這場爭議發生之際,中國的醫療體係正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

人口快速老化意味著,過去20年間,中國的總衛生費用增加了近20倍,到2023年將達到9兆元(1.25兆美元;1兆英鎊)。

全國範圍內,公共醫療保險基金面臨短缺。一些省份已經出現赤字,這些地方政府過去嚴重依賴土地出售收入,如今由於房地產危機席捲中國經濟,他們陷入債務困境。

同時,醫療保健系統也正經歷信任危機。自21世紀以來,針對醫務人員的暴力攻擊不斷增多,其根源在於對資源匱乏和對醫生信任度下降的憤怒。

與迫害政治異議人士或鎮壓新疆維吾爾族等被視為政治敏感且被當局嚴格審查的問題不同,圍繞藥品採購的持續爭議至少已被國家承認為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中國國家醫療保障局1月19日在聲明中表示,相關部門「高度重視」這些安全問題,並將就藥品採購政策徵求意見。

國營媒體《生命時報》援引一位公共衛生學者的話稱:「不可否認,國家集中採購仍處於起步階段。製藥公司眾多,產品品質參差不齊。」文章中提到的其他專家也呼籲改進藥品評估標準。

當局試圖挽救採購系統搖搖欲墜的形象時,所有的審查都遮蔽了一個旨在實現雙贏的系統:既能拯救生命,又能節省金錢。

正如一位微博用戶所說,降低藥價所節省的錢對於中國的國家醫療成本來說只不過是「九牛一毛」。另一方面,他們寫道,允許廣泛使用潛在缺陷的藥物無異於「飲鴯止渴」。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