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川普)在90年代遭遇財務危機並急需籌集資金時,他乘上85米長的超級遊艇「特朗普公主號」(Trump Princess)前往亞洲,希望能吸引日本的富豪。
這並非這位商人首次為其項目尋求日本買家或貸款方。
在競爭激烈的紐約房地產界,特朗普從第五大道的摩天大樓中,親眼見證了東京資本在80年代對美國標誌性品牌和物業的收購狂潮,包括洛克菲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
就在這一時期,他對貿易和美國與盟友關係的世界觀逐漸成形,並開始執著於對進口商品徵稅的關稅政策。
「他對日本懷有強烈的不滿,」特朗普集團前執行副總裁芭芭拉·雷斯(Barbara Res)表示。
她指出,特朗普帶著嫉妒心理看著日本商人被視為天才,並認為美國在協助盟友日本進行軍事防禦的同時,未能獲得足夠回報。
特朗普常抱怨與日本大型商界團體打交道存在困難。
「我受夠了看着其他國家佔美國便宜,」這句特朗普名言聽似出自2016年競選言論,實際源自1980年代末他在CNN《拉里·金現場》(Larry King Live)節目亮相時所言——在那段日子,他首度以潛在總統候選人的身份浮現在公眾面前。
剛在1987年出版著作《交易的藝術》(The Art of the Deal)闡述商業哲學後,特朗普便在全國性電視訪談中猛烈抨擊美國貿易政策。
在《奧普拉秀》(The Oprah Show)現場直播的攝影棚觀眾前,他情緒激動地對主持人奧普拉·溫弗瑞(Oprah Winfrey)表示,將以不同方式處理外交政策,要求盟國「支付應承擔的份額」。
他補充道,當日本向美國市場「傾銷」產品卻使美企在日「幾乎不可能開展業務」時,所謂自由貿易根本不存在。
達特茅斯學院歷史學副教授珍妮佛·米勒(Jennifer Miller)指出,特朗普對這方面的經濟憂慮,在當時不少人有相同看法。
日本在消費性電子產品和汽車領域對美國製造業構成強力競爭,隨著美國工廠倒閉、日本新品牌進軍市場,專家學者紛紛議論日本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
「特朗普某種程度象徵著當時眾多質疑美國主導國際秩序是否真正符合國家利益的人群,」米勒教授分析道。
在參加奧普拉的節目前,特朗普已耗資近10萬美元在三大報刊刊登全版「公開信」。
該信標題直指《美國外交防務政策缺失的正是骨氣》,內容指控日本等國數十年來持續佔美國便宜。文中特別強調「日本因無須承擔龐大國防開支(只要美國願免費代勞),已建立起擁有空前順差的強健經濟體」。
特朗普主張解決方案明確——對這些富裕國家「課稅」。
「當我們保護非屬本國的油輪、運送自己不需要的石油、服務那些不願相助的盟友時,全球政客都在嘲笑美國,」他在信中如此寫道。
米勒教授分析,這則廣告強力昭示了特朗普的外交政策藍圖——其核心理念建基於零和博弈思維,認定盟友皆屬搭便車者,二戰後主導的自由國際主義在全球競爭中顯得軟弱愚昧。他主張以更具侵略性的保護主義貿易政策取而代之。
「關稅政策高度契合特朗普的意識形態與自我認知,」米勒解釋道,「這不僅體現其交易至上的理念,更強化他作為『成功交易大師』的人設⋯⋯而且關稅可以被當作威脅來使用,隨時可能對另一個國家施加壓力。」
曾於里根(Ronald Reagan,列根)政府擔任商務部長顧問、主責對日談判的克萊德·普雷斯托維茨(Clyde Prestowitz)直言,當時嚴肅的政策研究者無人認同特朗普的簡化策略。
這位長期批判自由貿易的專家指出,特朗普從未提出解決貿易失衡的實質方案:「關稅本質是作秀工具,能讓政客炫耀『瞧我多強硬』,但實際效果極具爭議。」
普雷斯托維茨強調,美國根本問題在於缺乏戰略性製造業政策,卻熱衷於指責他國不公平貿易。
值得注意的是,昔日引發恐慌的日本經濟威脅論已隨時間淡化,如今日本轉為美國盟友,當前企業界主要競爭對手實為中國。本週特朗普以接待日本首相作為其就任後首批外事活動之一,再次凸顯這層戰略關係轉變。
但特朗普的執政哲學仍與其年輕時擔任房地產開發商的理念如出一轍。他至今仍堅信關稅是施壓他國開放市場、減少貿易逆差的利器。
保守派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經濟學家邁克爾·斯特蘭(Michael Strain)指出:「四十年來,只要有人問起,他就會對任何願意傾聽者重複這套理論。公平地說,這種看待國際貿易的方式確實非常直觀。」
斯特蘭表示,經濟學學生常展現與特朗普相似的直覺性經濟思維,教授們面臨的重大挑戰正是說服他們這種理解存在謬誤。
儘管特朗普憑藉顛覆共和黨數十年自由貿易傳統的立場掌控黨內話語權,斯特蘭認為其並未真正說服持懷疑態度的立法者、商界領袖和經濟學家。
關鍵分歧仍在於:特朗普將外國進口視為有害、用貿易逆差規模衡量政策成敗、以及認為美國經濟理想狀態應僅進口本土無法實體生產的商品。斯特蘭認為,威脅對美國盟友加徵關稅可能壓制商業投資並削弱國際同盟關係。
特朗普首任總統任期內國家經濟委員會(National Economic Council)首席經濟學家約瑟夫·拉沃爾尼亞(Joseph LaVorgna)認為,外界過度聚焦關稅議題,卻未充分理解特朗普試圖達成的整體戰略目標。
他指出,總統意在重振國內產業,尤其是高科技製造業。
拉沃爾尼亞解釋,政府團隊認為若能結合鬆綁監管、降低能源成本與國會立法通過的企業減稅政策,關稅可有效吸引更多企業赴美設廠。
「作為商界出身且重視交易實效者,特朗普總統深諳關鍵——自由貿易理論雖佳,但現實世界需要公平貿易與平等競爭環境。」
目前拉沃爾尼亞押注特朗普策略正確。很少有共和黨人公開反對總統,尤其是在他要求大家對他的計劃保持忠誠的情況下。
不過部分沉默者深知選區民眾可能承受物價上漲衝擊,仍期望能說服特朗普放棄實施其鍾愛的關稅政策。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11/02/2025 04:25PM
11/02/2025 04:24PM
11/02/2025 12:46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