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北京回擊美國關稅,中美兩國能否避免貿易戰升級?

2023年11月14日(星期二),中國香港的集裝箱碼頭內,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的儲油罐。

Getty Images

北京已經做出了決定。在連日來警告將採取反制措施,並敦促華盛頓進行談判、「與中國相向而行」後,中方最終選擇回擊——或至少威脅要以自身的關稅措施作為報復。

中國表示,將自2月10日起對來自美國的煤炭和液化天然氣產品徵收15%的關稅,並對原油、農業機械、大排量汽車和皮卡徵收10%的關稅。

這個日期至關重要,因為這意味著全球兩大經濟體仍有時間從貿易戰的邊緣撤回。

白宮表示,兩國領導人預計將在本週稍後進行通話。儘管中方2月4日宣布了報復措施,仍有跡象顯示中國保持開放態度,願意繼續對話。

首先,相較於唐納德·特朗普(川普,Donald Trump)對所有中國輸美商品加徵10%關稅的做法,中國的反制措施範圍相對有限。

美國雖然是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氣出口國,但中國在其出口市場中僅佔約2.3%。此外,中國的主要汽車進口來源地是歐洲和日本,而非美國。

中國這種對徵收關稅項目經過計算和精心挑選的做法,可能只是北京放出的「試探性一擊」,旨在談判前獲取一些籌碼和優勢。

中國官員或許受到鼓舞,因為自特朗普上任以來,中美關係一開始有過一段相對友好的時期。

美國總統特朗普曾表示,他在就職典禮前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了一次「非常好的」電話會談,而參加該典禮的中國高級官員級別之高,創下歷史紀錄。此外,特朗普還曾表示,希望與習近平合作解決俄烏戰爭問題。

目前,習近平可能不希望與特朗普正面交鋒,因為他正忙於穩定中國疲弱的經濟。

這種局面對雙方來說並不陌生,儘管他們可能不願意重蹈覆轍。在特朗普的上一次任期內,中美關係在惡化前曾經歷了一段「蜜月期」。

在北京的早高峰時段,汽車行駛在道路上。

Reuters
大型發動機汽車是北京宣布將對其徵稅的美國進口商品之一。

達成協議,還是繼續對抗?

與墨西哥和加拿大相比,特朗普與中國達成貿易協議將更加困難,而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對北京的要求。

中國是美國的主要經濟競爭對手,而削弱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一直是特朗普政府的目標。

如果特朗普的要求過於苛刻,習近平可能會選擇直接退出談判,並且他願意妥協的程度也有限。

與特朗普上次面對的中國不同,如今的中國更加自信。北京擴大了其全球影響力,並已成為超過120個國家的主要貿易夥伴。

此外,在過去20年間,中國逐步降低對外貿易對經濟的重要性,並大力發展國內生產。據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FR)數據,當前中國的進出口總額佔GDP的比重約為37%,遠低於2000年代初的60%以上。

雖然美國的10%關稅會對中國造成一定影響,但北京可能認為暫時可以承受這一打擊。

真正令人擔憂的是,特朗普可能會將關稅稅率提升至他競選期間承諾的60%,或持續將關稅作為外交籌碼來對習近平施壓。

如果事態發展到這一步,北京將希望做好準備,確保自己擁有一套清晰的應對戰略。

從過去汲取教訓

上一次中美領袖簽署貿易協議的結果並不理想。

自2018年以來,兩國對價值數千億美元的商品相互加徵關稅。

這場貿易戰持續了兩年多,最終中國在2020年同意每年額外購買2000億美元(約1610億英鎊)的美國商品,才暫時平息衝突。

華盛頓原本希望這項協議能縮小美國對中國的巨額貿易逆差,但計劃最終因新冠疫情受挫。目前,根據中國海關數據,美國對華貿易逆差仍高達3610億美元。

中國在談判中未雨綢繆,但這也帶來了一些關鍵挑戰。

目前,中國對美國的出口額仍接近其進口額的四倍,而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內,北京曾一度「無貨可打」,難以進一步加徵報復性關稅。

分析人士認為,如果貿易戰進一步升級,中國可能不會僅限於關稅手段,而是考慮更廣泛的反制措施。

時間所剩無幾。儘管目前尚未全面陷入貿易戰,但全球企業都在密切關注,看看兩國領袖本週能否達成某種協議。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