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會損害美國消費者嗎?

特朗普在競選活動中,以手指指向圖片的右方。

Reuters

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川普)對來自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的商品加徵新的關稅。

美國總統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對所有來自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進口商品加徵25%的關稅(或進口稅),以迫使兩國加強打擊非法移民和毒品走私。

來自中國的商品也將面臨「在現有關稅之外」的10%額外關稅,直到中國遏制芬太尼的走私行為。他此前已承諾會對中國商品加徵60%關稅,並曾考慮對部分汽車進口徵收 200%的關稅。

關稅是特朗普經濟政策的核心,他認為這是促進美國經濟增長、保護就業和提高稅收收入的手段。

在競選期間,他告訴選民這些稅項「不會是你們要去負擔的成本,而是由其他國家承擔的成本。」

但幾乎所有經濟學家都認為這種說法具有誤導性。

關稅是如何運作的?

實際上,關稅本質上是對進口商品徵收的國內稅,會按照進口貨物的價值比例計算。

例如,一輛價值50,000美元(約 38,000英鎊)的汽車進口到美國,若以25%關稅來計算,將需繳納12,500美元的款項。

這筆費用實際上是由進口該商品的美國國內企業所支付,而不是由出口該商品的外國企業承擔。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關稅就是美國本土企業向美國政府繳納的一種直接稅項。

2023年,美國進口總額約為3.1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GDP約11%。

2022年美國十大商品進口額. (以價值計算). 2022年美國十大商品進口額 .

同一年度,美國對這些進口商品徵收的關稅總額約為800億美元,佔美國全年稅收總額約2%。

然而,關稅的最終「經濟」負擔將會落在哪一方身上,而非只是直接支付的費用,則是一個更為複雜的問題。

如果美國的進口企業將關稅成本轉嫁至消費者身上,這會導致商品的零售價格上升,那麼最終將會由美國消費者承受經濟上的負擔。

但如果進口企業選擇自行承擔關稅成本,而不是將價格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那麼這些企業將以降低利潤的方式來承擔經濟上的負擔。

另一方面,外國出口商也可能選擇降低相等於關稅成本的批發價格,以維持在美國的客戶。

在這種情況下,出口企業將以利潤下降的方式來承擔關稅的經濟負擔。

這三種情境在理論上都是有可能的。

然而,有經濟研究顯示,特朗普在2017至2020年第一任期內所加徵的新關稅,其經濟負擔最終大多由美國的消費者承擔。

芝加哥大學在2024年9月進行的一項調查,詢問了一群備受尊敬的經濟學家,是否同意以下說法:「加徵關稅會導致該國消費者承擔大部分關稅成本,其表現為商品價格上升。」結果顯示,只有 2% 的受訪者表示不同意。

價格上升

讓我們來看一個具體的例子。

2018年,特朗普對進口洗衣機加徵50%的關稅。

研究人員估計,這一關稅導致洗衣機的價格上漲約12%,相當於每台貴了86美元,美國消費者每年為此多支付約15億美元。

未來特朗普政府如果進一步提高進口關稅,經濟負擔的分配方式不太可能有所不同。

無黨派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估算,特朗普的新關稅計劃將會導致美國人收入下降,其中影響最大為收入最低的五分之一人口,下降幅度約為4%,而收入最高的五分一人則下降約2%。

該智庫估計,美國中等收入家庭平均每年將因此損失約1,700美元。

左翼智庫「美國進步中心」(Centre for American Progress)則採用不同的估算方法,預計美國中等收入家庭的年均損失將在2,500至3,900美元之間。

此外,多位研究人員也警告稱,美國若再次大規模加徵關稅,可能會導致國內通脹再度飆升。

對就業的影響

然而,特朗普為其關稅政策提供了另一種合理化的經濟論據:保護並創造美國本土就業機會。

他在競選活動中表示:「在我的計劃下,美國工人將不再擔心自己的工作會被其他國家奪走,相反,其他國家將擔心自己的工作被美國搶走。」

特朗普關稅政策的政治背景,源於美國長期以來對製造業工作流失的擔憂,尤其是在 1994年與墨西哥簽署《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以及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

1994年1月《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生效時,美國製造業就業人數接近1,700萬人,但到 2016 年已下降至約1,200 萬人。

然而,經濟學家指出,將這一下降歸咎於貿易是誤導的,因為自動化的上升程度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此外,研究人員分析特朗普第一任期內關稅的影響時,並未發現受到保護的美國工業部門整體就業有顯著增長。

2018年,特朗普為了保護美國鋼鐵業,對進口鋼材加徵25%關稅。

然而,到了2020年,美國鋼鐵業總就業人數為8萬人,仍低於2018年的8.4萬人。

理論上,若果沒有特朗普的鋼鐵關稅,美國鋼鐵業的就業人數可能會進一步下降。然而,詳細的經濟研究顯示,這些關稅對美國鋼鐵業的就業並未產生積極影響

此外,經濟學家還發現,由於關稅導致美國國內鋼材價格上漲,一些依賴鋼材作為生產原料的美國製造業部門,包括農業設備製造商迪爾公司(Deere & Co)等,其就業人數比原本可能的水平更低。

對貿易逆差的影響

特朗普一直批評美國的貿易逆差,即一個國家在特定年度內進口總值與出口總值之間的差額。

他曾表示:「貿易逆差對經濟造成嚴重傷害。」

2016 年,在特朗普上任前,美國的商品與服務貿易逆差總額為4,800億美元,約佔GDP 的2.5%。然而,儘管特朗普實施了關稅政策,到了2020年,貿易逆差仍增長至6,530億美元,約佔GDP的3%。

根據經濟學家的解釋,部分原因是特朗普的關稅提高了美元在國際市場中的相對價值(通過自動減少國際貿易中對外幣的需求),使得美國出口商的產品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力減低。

另一個原因是,在全球化經濟中,跨國公司的存在有時候可以繞過關稅。

例如,特朗普政府於2018年對進口的中國太陽能板徵收30%的關稅。

2023年,美國商務部提供的證據顯示,中國的太陽能板製造商已將組裝作業轉移到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和越南等國,然後透過這些國家將成品運往美國,實際上避開了關稅。

雖然有一些經濟學家支持特朗普的關稅計劃,認為這是一種促進美國工業的手段,比如「繁榮美國聯盟」(Coalition for A Prosperous America)的一位代表傑夫·費里(Jeff Ferry),但他們在經濟學界仍屬少數。

保守派智庫「美國指南針」(American Compass)的主任奧倫·卡斯(Oren Cass)主張,關稅可以激勵企業將更多的製造業務保留在美國,這有助於國防和供應鏈安全。

儘管如此,拜登-賀錦麗政府在強烈批評特朗普擬延長關稅的同時,仍保留了他在2018 年後實施的多項關稅。

此外,拜登政府還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車等產品加徵了新的關稅,並以國家安全、美國工業政策以及來自北京的不公平國內補貼作為合理化的理由。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