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提名共和黨前參議員戴維·珀杜(David Perdue,蒲度)為下一任駐華大使。
其多年在亞洲及中國從商經驗,曾居香港及新加坡經歷及被認為是「友台反華」的立場受到關注。
有評論分折,特朗普公佈任命的措辭並非以「競爭」或「衝突」作為主旋律,強調有建設性的工作,並非鷹派的呈現。
另有指中美關係基本已定調,政策關鍵在領導人,駐華大使僅屬執行的角色。
特朗普於12月5日(上周四)在其社交平台「Truth Social」宣布提名並稱珀杜已接受提名出任美國駐華大使。
帖文形容珀杜是其「忠誠支持者及朋友,」擁有40年的國際商業經驗,曾經住在香港及新加坡,相信他的專業知識有助美國建立對華關係,並能夠為他落實維護地區和平的策略,以及與中方領導人建立富有成效的工作關係。
珀杜現年75歲,從政前是一名商人,在2015至2021年擔任佐治亞州聯邦參議員,其後未能成功連任。珀杜在特朗普的支持下競選2022年喬治亞州州長,期間支持2020年總統大選舞弊的不實指控,曾試圖以訴訟推翻選舉結果。
珀杜在X平台表示很榮幸,並說自己兩度生活在亞洲,理解職務重要性,很期待落實特朗普的戰略,「讓世界再一次變安全,並在中國代表美國的利益。」
若獲參議院批准,他將接替資深外交官、前哈佛大學教授尼古拉斯·伯恩斯(Nicholas Burns)出任駐華大使。
澳洲國立大學亞太學院講師宋文笛向BBC中文表示,特朗普公佈任命時的帖文措辭並非以「競爭」或「衝突」作為主旋律,強調「有建設性」的工作,聽起來像維持開放溝通渠道,頂多呈現「鬥而不破」的路線,而非呈現特別鷹派的政策。
珀杜被外界認為是「反華友台」人物。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在記者會回應駐華大使的提名時,僅表示「我注意到有關報道。」
位於北京的中國國觀智庫曾於2019年發表報告指珀杜的立場「反華、親台」,指他在貿易、人權、宗教信仰、自由等議題上多次抨擊中國,將中國視為威脅,並主張美國需要建立更強大的海軍力量。
特朗普公佈提命的帖文同時強調珀杜商人,以及曾任參議院海權委員會主席及外交委員會委員的身份。
早在2018年,他與其他多位共和黨參議員在福斯新聞(Fox News)發文,警示中國在經濟和政治上擴張影響力,美國應該及早清醒並致力於與中國競爭。
珀杜在今年9月於《華盛頓觀察報》(Washington Examiner)撰文指,美國正處於戰爭之中,中國從經濟競爭對手轉變為一個具侵略性的對手,並呼籲兩黨團結,不要將應對中國看作是「政治問題」,而是「生存問題。」
早在2018年,他以聯邦參議員身份訪問台灣,並會見時任總統蔡英文,就區域安全、兩岸情勢等議題交換意見。當時台灣總統府及外交部曾發新聞稿形容珀杜「友台」,分別指他支持台灣的國際參與,及曾投票支持《2019年國防授權法案》,內容有多項友台條文。
對於珀杜的立場否反華友台,宋文笛表示,珀杜是標準美國商界人士,對中國是以經濟利益為主要考量,會因應談判需要而呈現短期的強硬形象,又形容他與特朗普的思路及形象相同。
他稱,台灣在國際上被狐立多年,故以台灣的標準來說,只要願意來跟台灣交流、訪台皆屬於「友台」。
珀杜曾任職多間企業高管,包括銳步(Reebok)、薩拉·李集團(Sara Lee)及美國達樂(Dollar General)等,主要幫助企業從中國和亞洲其他地區尋找供應商,並強烈支持將工作崗位從美國轉移到亞洲,以節省製造成本。
《華盛頓郵報》在2020年的報導指出,珀杜通過將工作外包給亞洲致富,與特朗普要求製造業從中國回流至美國的政治立場之間「存在脫節」。
報導亦指,珀杜在2014年的選舉廣告提及自己帶領企業在亞洲擴展,還展示一張他與妻子在中國長城的照片,但至該年推出新版廣告時,亞洲工作經歷及長城圖片均被刪除。
曾經與珀杜在香港共事的薩拉·李集團執行高級副總裁基思·阿爾姆(Keith Alm)接受該報採訪時表示,珀杜是一個「非常精明的商人」,他與共產黨政府有聯繫的中國各地公司合作。
宋文迪認為,美國商界是中國最擅長打交道,也有最深厚人脈的一環,「所以中國看到有商界背景出身的美國駐華大使,對他們應該是喘一口氣的一個選項」。
《金融時報》引述一名美國前官員表示,選擇珀杜突顯外交日漸受到「企業」的影響,特朗普可能傾向選擇能夠促成經濟交易的人,而非專注於傳統的外交方式。
該報另引述曾為特朗普團隊意見的中國軍事問題專家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稱,中國領導人將「因任命一位經驗豐富的富商而鬆一口氣。」
宋文笛向BBC中文分析稱,特朗普經過第一個任期後,已熟悉美國聯邦政府的體制,可親自指揮及調動,所以可預見特朗普在其關心的領域如對華政策會有更多個人參與。
「中美關係戰略競爭的大基調已定下來,即使換了美國駐華大使,美中關係的底色依然不會有明顯的改變」,他分析道。
宋文笛形容,駐華大使「更多是個執行者,而不會是決策者的角色」,珀杜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外交溝通,不會是戰略層級的雙邊關係定位。
他預期,珀杜與特朗普日後會在談判上扮演「黑白臉」的角色,例如在前線的駐華大使珀杜扮演強硬的「黑臉」,爭取談判上的戰略縱深,再由特朗普以「白臉」身份達成協議。
中通社引述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宋魯鄭表示,特朗普延續了一貫用人風格,一是忠誠,二是價值觀一致。他認為,珀杜的亞洲經驗可能是他決策的參考項,但不是決定因素,「特朗普才是美國對華政策的決定者」,估計對華路線仍會是「經濟掛帥。」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莊嘉穎以文字回覆BBC中文查詢稱,珀杜被很多人認為是「鷹派」,但特朗普宣佈委任時表示他有亞洲經驗及希望經對方與中國建立有成效的關係。
「所以我認為珀杜本身的立場,沒有川普認為他能夠奉命、有效執行任何川普希望推動的政策來得重要,」莊指出。
他分析稱,美國駐華大使一般扮演重要的溝通管道,但僅屬於「在地執行政策的官員」,而不是主要的決策者,「官員的立場是一回事,關鍵還是總統的意願。」
特朗普的新內閣被外界形容為「群鷹薈萃」,此前他已任命參議員馬可·盧比奧(Marco A. Rubio 魯比歐)擔任國務卿,福斯新聞(Fox News)主持人皮特·赫格斯(Pete Hegseth)擔任國防部長,以及預計將成為國家安全顧問的邁克爾·沃爾茲(Mike Waltz),都是中國批評者。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27/12/2024 05:00PM
27/12/2024 05:00PM
27/12/2024 05: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