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場備受矚目的國際峰會將相繼在南美洲舉行——11月15日至16日,在秘魯首都利馬舉行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11月18日至19日則在里約熱內盧舉行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
兩場會議的時機也頗為獨特——11月5日結束的美國大選,選出特朗普為下一任美國總統,全世界也為迎接這個新總統做著準備,不斷推演他可能為貿易、氣候變化,中美關係,以及兩場正在進行的戰爭,帶來新的變量。
先舉行的APEC峰會,成立於1989年,有21個成員,覆蓋全球38%的人口、47%的貿易及62%的經濟總量。不過,APEC會議成果文件並不具法律約束力,只要求各成員盡力實施。
本次峰會是秘魯第三次舉辦,主題是「賦能、包容、增長」,重點討論加強開放、自由和包容性貿易,推動全球能源轉型等。
稍後舉行的G20峰會,G20全稱為「Group of Twenty」,意思是「二十國集團」。G20是世界上經濟規模最大、增長最快的國家領導人召開的年度會議,其成員國GDP總量佔世界GDP的85%,人口佔全球總人口三分之二。
G20峰會沒有固定的工作人員。每年12月,G20都會選出輪值主席國,負責舉辦下屆峰會以及明年的一些部長級會議。初衷為財政和貨幣政策協調組織,如何協力將全球經濟拉出衰退泥潭。此次峰會的主題是「構建公正世界和可持續星球」。
11月13日上午,習近平已經啟程飛往南美,他將先後參加這兩場峰會。
習近平缺席了去年在印度的G20峰會;但在去年舊金山的APEC峰會上,他和拜登進行雙邊會談,穩住了當時不斷惡化的中美關係。
不同國際媒體都援引消息人士稱,習近平和拜登將在今年的利馬APEC上進行雙邊會談,但具體日期還未確定。
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曾在今年8月底來華訪問期間表示,若中美元首均出席秘魯APEC峰會和巴西G20峰會,那麼兩人進行會面「將是自然的」。
上述消息同時稱,由於拜登將在70多天後卸任,雙邊會晤可能更多是儀式性的,難以產生對未來影響較大的成果。
這一幕似曾相識。2014年,在北京APEC峰會上,習近平和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進行雙邊會談——彼時,一個在美國中期選舉中失去了對參眾兩院的多數控制,成了典型的「跛腳鴨」總統,聊度餘下700天的白宮歲月;另一個上台700天,黨政軍大權在握,在中國被稱為「習大大」,權勢不斷集中。
隨後,特朗普上台後,奧巴馬與習近平建立的諸多「共識」頃刻間不復存在,貿易戰、科技戰、「小院高牆」等新的兩國關係形成。
但習近平和拜登兩人也正是在奧巴馬時代開始接觸。
2011年時任總統奧巴馬派遣當時的副總統拜登訪問中國,嘗試與即將上任的習近平建立關係。當時,習近平陪拜登一起到四川青城山看看風景,和中學生打打籃球,然後到成都共進晚餐。拜登當時說,美國並不害怕、甚至歡迎中國的崛起。
之後不到兩年,兩人頻繁互訪,見面至少8次,拜登說他們私人會談超過25小時。
那時人權和貿易問題上的分歧尚且可控,因為兩國在更廣泛的領域有共識基礎,比如共同將經濟從2008年的金融海嘯中拉出來,再比如打擊恐怖主義。
後來在特朗普時代,中美關係急轉直下,拜登上台後也未得到更多改善。2022年巴厘島的G20上,兩人再次面對面,本來想重啟中美關係,但隨後的「間諜氣球」事件又讓關係觸底。
去年11月APEC舊金山會議上兩人進行第十次會面,然後經過一年的高官互訪,才讓中美關係在一定程度上修復。
值得一提的是,貿易戰之後,中美關係緊張的主基調下,兩國領導人未進行國事訪問,所有的雙邊會談都通過APEC和G20兩個峰會實現。
另一組雙邊關係也在此次峰會上受到關注——中國和日本。
中日關係距離上一次「回暖期」已經過去13年。
2012年,時任日本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發起從私人手中購買釣魚島(日本稱尖閣諸島),以實現釣魚島國有化的活動,中日關係迅速緊張。
那年夏天,香港保釣運動人士駕駛漁船前往釣魚島宣示主權,遭到日本沖繩警方拘留,隨後有日本右翼人士也登陸釣魚島。緊接著,中國多座城市都爆發了反日示威,許多地方抗議演變為暴力打砸活動。
那一年底,在中國習近平上台,在日本安倍晉三再度上任。安倍執政的八年,在國防和對華關係上變得強硬,並參拜了靖國神社,安倍的政治理想是修改和平憲法,加強日本軍事能力,解禁集體自衛權,並強化日美同盟。同時段,中國的對日民族主義情緒持續高漲。兩國關係處於漫長而冷淡的時期。
2020年4月,原本是兩國修復關係的重要時刻——習近平原定於這個「櫻花盛開時」對日訪問,從官方安排,到輿論鋪墊,逐漸鋪墊這次訪問,將其視為中日修復關係再回暖的關鍵事件。
但是新冠疫情來襲,訪問推遲,即便如此,日本方面還有所努力,比如在援華口罩上寫上詩詞「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再比如日本的松山芭蕾舞團用中文演唱中國國歌,為武漢加油等。
不過最終這次關係回暖的契機先後被多個事件所破壞——中國被曝「新疆教育營」,日本通過決議表達關注;安倍晉三辭職和遇刺;日本核廢水排放;日本接連換下兩任首相;在中國發生多起針對日本學童的襲擊事件。
2024年10月1日,日本再迎來新首相——石破茂。隨後一個月,日本政壇進行動蕩整合,石破茂上任8天後即宣佈解散眾議院;10月27日日本舉行新一屆眾議院選舉,結果由自民黨和公明黨組成的執政聯盟失利,未能獲得眾議院過半席位;11月11日石破茂及其內閣集體辭職,通過特別國會選舉下一任首相,石破茂再次當選。
穩住首相之位後,他也將赴南美參加APEC和G20兩場峰會。出發前,有日本媒體報道,石破茂可能與習近平會談,討論重啓日本水產品輸入中國,以及中國的軍事活動等問題。
這次會談的背景是,今年9月20日中日雙方就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排海問題達成共識;同時,幾次發生在中國的殺害日本學童事件,讓不少中國人開始反思民主仇恨宣傳的負面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石破茂在今年剛出版的自傳《保守政治家,我的政策、我的天命》書中自稱是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的弟子,對1972年田中角榮推動日中邦交正常化十份肯定推崇,並在書中屢次強調中國對日本的重要性。
此外,石破茂今年八月訪問台灣與總統賴清德會面,當他在台北被外界問及若台灣遭到武力攻擊入侵,日本該如何應對,石破茂並沒有如他的自民黨前輩安倍晉三、麻生太郎等人一樣公開表示支持台灣。
如果說2022年印尼G20峰會上,「房間裡的大象」是俄烏戰爭;2023年印度峰會上是巴以衝突;那麼今年的峰會上,「房間裡的大象」無疑是特朗普。
領導人們將面臨如何應對特朗普的再次當選,他的回歸不僅會影響全球經濟和國際關係,還將改變各國應對糧食安全、氣候變化及地緣政治的策略。
面對特朗普的再度當選,美國現任總統拜登在APEC和G20峰會上的任務顯得尤為艱巨。他需要向國際盟友保證,美國將繼續參與全球事務,而不是重回孤立主義。拜登在峰會上可能會強調美國的價值觀和利益是持久的,並試圖重建特朗普執政期間受到損害的國際信任。
各國領導人對特朗普再次當選的反應不一。中國學者普遍認為,特朗普的回歸將加大對中國的壓力,尤其是在貿易和技術領域。與此同時,歐盟、烏克蘭、日本和韓國等盟友也表現出戰略焦慮,擔心特朗普可能採取更激進的外交政策,這將影響到地區安全和經濟穩定。
特朗普在其第一任期內推行「美國優先」政策,從大選論調和專家分析來看,這一立場預計將在其第二任期中得到進一步強化。他曾表示將會對所有外國商品徵收10%至20%的關稅,同時對中國商品徵收高達60%的關稅,並可能再次退出《巴黎協定》,分別將對全球貿易和全球氣候行動產生重大影響。
與此同時,中國開始實施一些單邊開放政策,被認為是在對衝潛在美國關稅的風險——中國副總理何立峰在近期對西方企業家對談時表示,中國正在考慮如對歐洲及亞洲國家積極削減關稅,以促進外國投資及貿易的可行性,這可能針對電子、通訊設備、海產、農產品等產品。
《華爾街日報》援引接近北京決策層的人士稱,為抵消本就步履蹣跚的中國經濟可能遭受的衝擊,以習近平為首的中國領導層正在考慮對美國在歐洲和亞洲的盟友實施降低關稅、簽證豁免、加大中方投資和其他激勵措施。儘管中方願意與特朗普對話,但也會抓住機會籠絡美國的傳統夥伴,以便在與美國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中為自己爭取時間和籌碼。
這項策略被稱為「單邊開放」,與傳統上中國強調「對等原則」不同。在剛剛結束的上海進口博覽會上,中國知名經濟學家鄭永年認為,中國基於多邊主義之上的單邊開放政策不僅可能促使美國的「兩極化」演變成「自我孤立主義」,也能加速推動國際秩序重塑。
鄭永年指出,特朗普的政策反映出美國內部的深刻分裂,尤其是「本土美國」與「國際美國」的對立,前者強調國內利益,後者則關注全球責任。
特朗普的孤立主義傾向將使美國減少對外援助,並重新審視與盟友的關係。這種政策可能導致全球治理的進一步碎片化,特別是在氣候變化和貿易等領域。
總之,在此次峰會上,值得觀察的是,世界是如何屏息以待,試圖搞清楚他們將面對的是一個更成熟的政治家特朗普?還是一個手握參眾兩院大權,並且沒有連任壓力的政治狂人?
作為全球大豆和玉米的重要生產國,巴西總統盧拉在G20峰會上宣佈將建立「全球反飢餓與貧困聯盟」,強調巴西在緩解全球糧食不安全方面的重要角色。
這一倡議被視為對特朗普可能採取孤立主義政策的一種回應,也是對全球糧食危機的積極應對。巴西希望借此機會吸引更多國家參與,共同解決糧食安全問題。
此外,特朗普如果在前院架起高牆,那麼後院的拉丁美洲地區,是否會成為中國的拉攏對象。比如此次兩位東道主——
中國已連續15年成為巴西第一大貿易夥伴,巴西是中國在拉美最大貿易夥伴和最大直接投資目的國,現任總統盧拉對中國非常友好;
中國已連續十年成為秘魯最大貿易夥伴和最大出口市場,中國在秘魯建設中的錢凱港,目標成為拉美地區聯通亞洲的新樞紐。
不僅如此,為了孤立台灣,近年來中國持續加大對拉美地區的投入,巴拿馬、多米尼加、薩爾瓦多、尼加拉瓜、洪都拉斯相繼同中國建交或復交。
習近平是否會借此次出訪,宣佈針對拉美國家更加深化的合作關係或者外交攻勢,也成為關注點之一。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21/11/2024 05:00PM
21/11/2024 11:00AM
20/11/2024 05: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