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過去十年了,華裔物理學家郗小星依然清楚記得2015年5月的一天發生的事。
那是早上7點左右,他和太太以及兩個女兒還在睡覺,突然聽到急促的敲門。 「敲的非常用力,聲音非常大,是一種你從來沒聽過的敲門聲,感覺門就要應聲倒下了」。匆忙中,他只穿上短褲就去開門。
他看到約十幾人站在門口,有些人帶著槍。這些人自稱是聯邦調查局人員,在確認郗小星的身分後,他們用手銬將他銬起來。緊接著,幾個人衝進來房子,大聲叫喊發出命令。郗小星的太太從臥室走出,舉著槍的調查員命令她舉起手走出來。隨後他的兩個女兒也走出房間。
美國聯邦調查局以涉嫌經濟間諜活動逮捕了這位在中國出生的超導技術領域的知名學者,指控他犯下四項電信詐欺罪,涉及幫助中國發展超導領域的競爭力。
幾個月後,司法部撤銷了指控。但這件事對他和他的家人留下了揮之不去陰影。
郗小星是美中兩國關係開始交惡下,較早受到牽連的華裔學者之一。
「我覺得明智的做法是,不要再與中國有任何瓜葛,」郗小星對BBC說。
在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長大的他說,被捕時腦海浮現文革中人們被誣陷、迫害和骨肉分離的情景。「我是一個科學家,我對司法系統完全沒有經驗,我真的不知道要多久才能再次見到家人,文化大革命一次又一次在我腦海中出現。」
歐巴馬(奧巴馬,Barack Obama)時代後期,美中關係降温,兩國在南海等問題上開始出現重大分歧,美中之間的互信轉差。於此同時,歐巴馬政府加快「重返亞洲」的部屬,以抗衡中國的影響力。
進入川普(特朗普,Donald Trump)時期,美中在貿易、科技等領域持續衝突,雙邊關係急轉直下。2018年,美國司法部啟動了「中國行動計畫」(China Initiative),目標是透過阻止向中國轉移資訊和技術,打擊經濟間諜活動。華裔科技人員首當其衝。
在拜登(Joe Biden)任期内,雙邊關係依然緊張,但2022年,美國司法部承認「中國行動計畫」帶來種族偏見,終止了該項目。
不過,在雙邊關係持續緊張的情況下,令人擔憂該項目有可能重啟。
「光是今年就有多次立法努力試圖恢復『中國行動計畫』,它再次被列入撥款法案中。因此不幸的是,這是一場持久的抗爭」,亞裔學者論壇(Asian American Scholar Forum)執行董事吉塞拉·佩雷斯·草川(Gisela Perez Kusakawa)對BBC說。
今年9月,眾議院投票通過了一項法案,旨在恢復「中國行動計畫」。這項法案不太可能在目前由民主黨控制的參議院取得進展,但即將到來的美國大選有可能改變這種情況。
「這次的大選對華裔科學家來說至關重要」,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黃亞生對BBC說。他解釋,過去「中國行動計劃」是行政措施,現在是推動立法,如果通過,意味著更嚴格的監管措施,例如對與中國機構的合作加強監督。
受訪科學家表示,政府有必要擔心國家安全,打擊間諜活動;只不過,打擊的手法出現問題,令他們成為地緣政治緊張下的替罪羊。
郗小星1957年出生於中國北京,在獲得北京大學博士學位後到德國從事研究。1989年移居美國,後來加入美國國籍,也成為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物理系的教授。
和許多華裔科學家一樣,郗小星懷抱美國夢來到這裡,認為可以更好地發展科學研究。但他沒想到的是,如今美國的科學研究環境已經不是原先想像的那樣。
他目前仍在天普大學任職。被捕那年,有兩位研究教員、兩位博士後研究助理、11名研究生和一些本科生,以及9個由聯邦贊助的研究計劃。目前,他只剩下兩位研究教員和一個研究計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mHei4M3h5U
在學術界,研究人員參與全球合作並從國際機構獲得資金很常見。與許多科學家一樣,郗小星也曾招收不少中國學生,與中國科研機構合作進行超導技術領域的研究。2005年至2007年期間,他自己還被聘請為北京大學客座教授。
不過,現在這些合作往往受到更嚴格的審查,各機構都在努力平衡開放研究與安全問題。
多年來,美國越來越擔心中國的經濟間諜活動,估計受到的經濟損失將達到數百億美元,甚至高達千億。在歐巴馬政府執政後期,執法力力度開始大幅提升。2014年5月,美國司法部指控五名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官對美國進行網路攻擊,竊取商業機密,這是美國以商業間諜罪名控告外國公職人員的罕見之舉。
到了川普時期,對華強硬成了華盛頓共識。「中國行動計劃」推出後,中國實施多年的高科技人才計劃「千人計劃」受到美方的關注,被認爲通過科學家把美國聯邦政府資助研發的技術轉移到中國。該計劃下,數以百計的頂尖科學家,包括許多華裔學者加入中國的科研機構,以全職或兼職聘用方式參與中國研究項目科研機構。
根據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從2019年開始,「中國行動計劃」專注於重點轉向學術界,多起案件以「研究誠信」(research integrity)問題為由對科學家提出指控,其中最突出的是在申請能源部、國家科學基金會、國家衛生研究院等聯邦基金時,未有全面揭露與中國科研機構的關係及收入來源。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對77個案件和150多名被告(接近90%是中國移民)做了調查,其中有23起(30%)涉及「研究誠信」議題,涉及健康醫學、人工智慧等領域。不過,有些工作與國家安全或竊取商業機密沒有明顯關聯。
麻省理工學院的黃亞生教授說,「中國行動計劃」實施前後的本質差異在於,之前調查行動限制在技術層面,實施後擴大到資訊披露層面。
「這意味著可以無限擴大對中國科學家的調查,這本身帶有主觀性。」
前堪薩斯大學化學系副教授陶豐是在計劃該實施後第一位被起訴的華人教授。他曾申請成爲中國福州大學的「長江學者」——中國教育部下的一項人才項目,之後出現的一系列事情成為被調查的關鍵。
2019年,聯邦調查局的特工告訴法官,表示收到消息指陶豐被中國政府利用,轉移美國的智慧財產權。當年8月,陶豐被逮捕。檢察官稱,他對堪薩斯大學和兩個為他的研究提供資助的聯邦機構隱瞞了他與中國一所大學的關係。2020年6月,陶豐被指控犯下十項罪行,包括電信詐欺和虛假陳述。
2022年4月,陪審團裁定他犯有三項電信詐欺罪和一項虛假陳述罪。9月,聯邦地方法院法官推翻了前三項,保留了最後一項。政府律師要求判處陶豐30個月監禁和10萬美元罰款,但2023年1月,堪薩斯州地方法院法官做出了最低量刑緩刑的裁決,除了100美元「特別評估」費用外,無需繳納罰款。在這段期間,陶豐總共在監獄待了一個星期。
堪薩斯州地方法院的法官當年稱,陶豐在中國福州大學待了幾個月,但沒有接受任職,也沒有得到任何報酬。不過,法官的確指責他未能在堪薩斯大學2019年的一份利益衝突表格中披露此行。
後來,陶豐對最後一項定罪提出上訴。今年7月,聯邦上訴法院推翻了該判決,法院宣布陶豐無罪。
陶豐被堪薩斯大學停職,目前仍在與大學交涉復職事宜,因此沒有接受訪問。
堪薩斯大學在截稿前沒有回覆BBC的查詢。
陶豐的妻子彭鴻在接受BBC訪問時說,陶豐教授每天至少工作16個小時,一個星期幾乎每天都在工作。「他是一個非常簡單、非常純粹的熱愛科學的科學家,不在乎錢,也不在乎自己付出了多少,我不敢相信這種事情怎麼會發生在他身上。」
「我覺得如果這輩子誰要控訴他,我才應該是第一個控訴的人,」彭鴻說。
身為陶豐的妻子,彭鴻這位來自中國四川的超音波技師,為了多賺點錢打官司,她每周至少工作6天,每天12個小時,都是晚班。過去四年多耗費了這個家庭230多萬美元,透過到處借錢和群眾募資等方式籌集,至今仍欠著100多萬美金。
一次,彭鴻在連續工作了24小時後,開車在一個路口的紅綠燈停下,突然忘了自己在哪裡。而那條路是她每天上班的必經之路。
「那種感覺真的特別害怕,我覺得如果我倒下了,我先生、我孩子、我們整個家就都完了,太可怕的感覺,」彭鴻哽咽地說。
2022年2月,美國司法部宣布終止備受爭議的「中國行動計劃」。負責國家安全事務的助理司法部長馬修‧奧爾森(Matthew Olsen)當天宣布了這項變更。
奧爾森表示,司法部此前對該計劃進行了為期數月的審查,並得出結論:亞裔美國人和學者社區長期以來對該計劃的批評是有道理的——他們一直認為該計劃不僅助長了歧視,還損害了美國吸引頂尖人才和追求尖端研究的努力。
根據麻省理工技術評論,「中國行動計劃」啟動三年後,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被告被定罪。在148名被指控的人中,只有40人認罪或被判有罪,而定罪比最初提出的指控要輕。相較之下,根據皮尤研究中心,聯邦刑事案件中約90%都以認罪告終。
史丹佛大學中國經濟與制度研究中心今年7月發表了一項調查,發現在2010年至2021年期間,總共有將近2萬名華裔科學家離開了美國。在這十多年中,每年離開科學家的數目穩定成長,從900名增加到2,621名,幾乎增加了兩倍。
這項調查還顯示,在美國司法部於2018年實施「中國行動計劃」以後,離開美國的華裔科學家比之前增幅加大,達到了75%,其中三分之二的科學家去了中國。離開的科學家涉及不同領域,其中遭遇最嚴重出走的是生命科學領域,光在2021年一年,就有超過1,000名該領域的科學家離開美國。
加拿大籍華裔科學家胡安明說,他沒有考慮離開美國,因為他仍然相信,美國擁有獨立的司法體系,能夠確保他的安全和清白。
胡安明在中國出生長大,讀完第一個博士學位到了加拿大工作,並加入該國國籍。
後來,他移居美國,任職田納西大學機械、航太與生物醫學工程系的副教授,研究重點是如何使用比人類髮絲寬度小1000倍以上的材料。2016年,他尋求獲得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撥款,開發一種金屬連接技術,幫助太空艙將樣本從火星送回地球。
2020年,聯邦調查局將他逮捕,指控他在申請研究經費時隱瞞了在北京的工作,誤導了他所在的大學和美國政府。
胡安名在監獄待了八個晚上,期間不停地對自己過去的選擇提出質問,不停地問自己,「為什麼我要來美國?為什麼我要選擇做科學?」
「那是非常、非常深刻而痛苦的記憶」,他對BBC回憶。「我從來沒有像那天一樣感到如此絕望,我失去了一切,除了我的家庭。」
胡安明被控電信詐欺與虛假陳述的罪名,面臨最高20年監禁。2021年9月,法官宣布所有指控都不成立,裁定被告無罪。田納西大學在2022年恢復了他的教職。
他失去了所有的項目資助,許多合作受到影響。此前他曾招收了八名中國學生,也幫助其他美國教授評估有中國背景的學生;但現在,他避免接收任何中國學生,不再和中國有任何合作關係。
胡安明說,他之前不問世事,全心投入研究上;但事情發生後,他開始在倡議方面採取行動。今年9月,他去了美國國會,與幾位民意代表交談,強烈反對任何恢復中國行動計劃的動議。
「他們已經證明這是建立在種族歧視的基礎之上,為了應對地緣政治緊張局勢而把華裔美國學者當作替罪羊。從長遠來看,這將破壞美國在科技領域的領導地位。」
亞裔學者論壇(Asian American Scholar Forum)執行主任吉塞拉·佩雷斯·草川(Gisela Perez Kusakawa)對BBC說,司法部宣布終止「中國行動計劃」是一個明確的信號,表明他們聽到了亞裔美國人社區的擔憂,並且將不再採用司法起訴方式,而是轉向許多聯邦資助機構,決定如何在行政和民事方面解決其中一些問題。
不過她認為,終止相關計劃只是緩解了緊張情況,但許多亞裔美國學者仍然仍有充分的理由擔心他們被雇主調查,被聯邦機構調查。
「郗小星博士這樣的案例提醒人們,這種審查並不是從『中國行動計劃』開始的。然而,『中國行動計劃』使這種審查惡化,正規化成一項大規模調查,使亞裔容易受到種族偏見的影響,」草川說。
2017年5月,郗小星提起聯邦訴訟,起訴美國政府和主導此事的FBI探員,質疑其行為的合法性,並就此事造成的損害提出行政賠償,2021年4月訴訟被駁回。同年9月,郗小星提出上訴。2023年5月,聯邦上訴法院裁定訴訟可繼續進行,案件回到地方法院,繼續一場漫長的法律戰。
郗小星知道打贏政府的機會不大,但他還是要做下去,即便耗費巨大的時間和金錢。他得到了家人的支持,「我們必須學會在案件審理期間生活下去,這是我們必須要做的事情。」
他認為,比否勝訴更重要的是,法庭的審理能讓案件更透明,並揭露當局如何運用權力針對個人。
「至少我們希望聯邦調查局的特工出庭作證,回答問題。回答為什麼這樣對我,依據是什麼,我需要知道每件事的每一個細節,」他說。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02/11/2024 05:00PM
02/11/2024 08:00AM
02/11/2024 08:00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