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濕疹二十多年的羅小姐住在新界東區,今年八月起,她會定期北上大陸城市深圳,到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注射生物製劑,每次出門來回大約三個小時。一樣的藥物,在香港屬於自費藥,在深圳注射一次的價格大約是香港價錢的三分之一。
對她來說,一年下來可以省下大約十萬港幣,在治療困擾多年的疾病上,,也讓她看到曙光,「終於能夠睡到一場好覺。」
生物製劑在香港屬於價錢昂貴的自費藥物,為了以可負擔的價錢定期注射,羅小姐並不介意定期來回深圳與香港之間。
疫情後,香港與中國大陸於2023年2月全面通關後,香港人於假日「北上消費」已成為一股趨勢及潮流。除了購屋、飲食、娛樂之外,也有愈來愈多香港人選擇到深圳「北上求醫」。根據深圳市衛健委的資料顯示,2023年深圳共為港人提供70萬人次的診療服務。
但隨著更多像羅小姐的香港人「北上求醫」,也有專家提醒兩地醫療制度有別及相關法律風險。
除了牙科及身體檢查等較為普遍的項目外,港人北上接受的醫療服務,近年來亦多了癌症、罕見病的患者到深圳以低數倍的價格購買「天價藥物」。香港公立醫院排隊輪候時間長、私立醫院的收費昂貴,也是其中一個促使港人選擇到深圳求醫的誘因。
根據香港的濕疹關注組估計,目前香港有逾50萬人患有中度至嚴重濕疹(異位性皮膚炎),羅小姐是其中一名被嚴重濕疹困擾多年的患者,情況最差的時候,她腳部的皮膚會有潰爛的情況,導致沒有辦法走路,身體上幾乎每一日都有傷口及流血的情況出現,「最嚴重的時候,每天幾乎要花上三個小時去包紮傷口。」
過去羅小姐曾經嘗試過不同的治療方法,也曾以中藥調理了大約四、五年時間,「後來有瓶頸,情況比較反覆。」由於輪候公營診所皮膚科的時間過長,她亦不打算排隊,「實在太久。」根據香港衛生署社會衛生服務皮膚科新症預約的情況顯示,最少要等候兩年或以上。
今年早些時候,她得知生物製劑這種用以治療銀屑病、濕疹的藥物,能夠抑制免疫和減輕發炎反應,便有了想嘗試的想法。
然而,若要在香港的公立醫院注射生物製劑,首先需要符合三個條件才能獲得轉介,包括試過兩種口服藥後病情仍未受控、傳統治療引起較嚴重不良效果、沒接受生物製劑治療的禁忌,而且輪候時間長。若到私家診所注射,則要面對費用高昂的情況,每針費用需港幣7,500至一萬元不等,並需定期進行注射。
在今年年中得知在深圳能夠注射生物製劑後,她申請了一個中國大陸的電話號碼,只需透過微信的程式,便順利在港大深圳醫院登記預約,她直言整個流程非常快捷及方便。這也是她第一次到深圳求診。
羅小姐說,因為事前做了很多資料搜集,加上認為港大深圳醫院的口碑不錯,故她對於北上求醫並沒有太多的擔憂。
第一次注射了生物製劑之後,大約三天她已經看到皮膚開始出現好轉的跡象,再沒有「出水」的症狀,傷口也癒合得很快,「以前常常沒辦法睡覺,終於能睡到一場好覺,焦慮感也少了很多。」
相較於香港每針逾萬元的價格,羅小姐在深圳注射每針生物製劑的價格約人民幣三千元,同一款藥物,價格只是香港的三分之一,每月花在注射生物製劑的金額約六千元。以能夠負擔的價格接受治療。看到病情的轉變,羅小姐直言終有盼望,生活質素也有大幅改變,「病了這麼多年,已經不敢有盼望,不會期望可以醫好。」
目前羅小姐大約每兩個星期就會到深圳一次,主要是到醫院注射一針生物製劑,「其實坐高鐵上去很快,整個注射的過程也很快,可能我早上11點半到,中午12點就能離開了。 」
同一間藥廠、同一種藥物,在香港及中國大陸的價錢往往相差幾倍以上。根據香港醫務衛生局的說法,由於香港與內地屬兩個不同關稅區,有各自的海關制度,故無法參與內地統一採購藥物。
過去高價藥物在中國大陸的情況也非常普遍,自2018年年中國電影《我不是藥神》上映後,引起社會重新關注抗癌藥價格高昂的情況,後來中國大陸透過國家醫療保障局與藥廠談判,將藥物納入醫保藥品目錄,促使製藥公司降低藥品價格。
今年70歲的英姐於2022年確診為第四期的肺腺癌,她在接受BBC中文訪問時指,頭一年她主要是服用在香港已加入藥物名冊、並成為專用藥物的第一代標靶藥,故當時未需要 高價自費藥,惟服用大約一年之後,身體開始出現抗藥性,需要轉為服用自費的第三代標靶藥。
轉藥意味著需要自費購買,英姐說,9個月的份量為35萬港幣,即每個月藥物費用約為3.8萬元,並且需要一次性付款。雖然有需要的病人可向民間基金申請資助,惟需進行嚴格的經濟審查,「當時的感覺很徨恐,如果只是付一次35萬,那盡可能(湊夠),但如果9個月後又要再看,那就像無底深潭,有多少個35萬呢? 」
後來英姐的女兒透過香港一個互助網路平台癌症資訊網得知,在深圳能以較為便宜的價錢購買相同的標靶藥,故於今年年初,她帶著母親開始到港大深圳醫院買藥,目前大概每個月需要到深圳一次,價格約人民幣五千元,價錢相差接近八倍。
當得悉有這樣的途徑買藥之後,並且能夠負擔得到,英姐說心情有較為安定下來。一開始的時候,她聽到有不同的說法,例如指這些在深圳的藥物是副廠藥物,即在原廠蘗物的專利權消失之後,其他藥廠仿製的藥物,「但那時候也覺得不要緊吧,畢竟價錢相差十倍。」
後來在香港覆診的時候,她把在深圳購買的標靶藥向香港醫生及藥劑師查詢,獲告知是同一款的原廠藥物,「我都要把藥先拿給醫生看,醫生說能服用,我才敢服用,會可靠一點。」昂貴的藥物對她來說也是一種負擔,她希望將來香港亦可以降低藥價,「(在香港)見過有癌症病患是要賣樓來吃藥,真的有錢才有命。」
研究醫療經濟的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院長阮博文接受BBC中文訪問時表示,過去一段時間,港人除了「北上消費」及娛樂之外,亦愈來愈人關注「北上求醫」的情況。除了藥物、手術等在兩地的差價較為巨大之外,香港公營醫院輪候時間過長、牙科服務不足的情況,亦是吸引港人到北上求醫尋求醫療服務的原因。
阮博文解釋,香港與中國大陸兩地的藥價差距巨大,主要是藥廠的同一款製藥在全球定價都不一樣,「特別一些高收入的國家,定價會高很多,主要是收回研發時的費用。
他指在人口較多、單一買家的國家,議價能力也會相對較高,「例如(中國大陸的)國家醫保,那麼議價能力就會很大。如果進了藥物名冊裡面,全國的醫保人口都能夠報銷那一種藥,那種藥就會很多人買,這種情況下,國家就可以把藥廠的價格按得很低。 「而香港屬於高收入地區、人口數量不多,「所以議價能力就沒有那麼強,故香港醫管局跟中國醫保能議出來的價錢就相差很遠。」
阮博文說,過去亦有香港人到大灣區求醫的現像出現,「在疫情之前,大部分都是去看牙科比較多。」近年香港政府致力推動大灣區的醫療融合,除了擴大長者醫療券適用範圍至大灣區的指定醫院及診所外,亦推動電子跨境健康紀錄、「港澳藥械通」等政策的落實。
除了北上購買「天價藥物」之外,亦有不少香港人會去深圳看牙、進行身體檢查、接受治療等。在疫情之前,Fion(菲奧)的家人有到深圳看牙的經驗,在疫情通關之後,她打算進行箍牙(牙齒矯正)的服務,對比了香港及深圳兩邊的價格與服務之後,她在小紅書上看到深圳其中一間牙科連鎖集團的推介,「於是就上去了做諮詢,諮詢完之後談的價錢是我能接受的。」
菲奧指,整個箍牙的療程大約是港幣1.5萬,至今已逾一年左右,途中她曾經嘗試這間診所的牙齒美白服務,大約一千元左右,「都是在美團上面付款購買,我覺得價錢很透明。」對於Fion來說,她理解有部分港人對於在深圳看牙會有擔憂,「但這個要看你的信心,我不覺得香港就特別好。」
在社群媒體小紅書上輸入「北上求醫」、「深圳看病」等字眼,不少香港人都有在分享他們北上求醫的經驗及原因,讚揚深圳的醫療質素,而當中大部分的選擇是港大深圳醫院或中國大陸的三甲醫院。然而,也有一些中國大陸網友留言表示:「希望香港人別來佔內地醫療資源」、「還是有大把香港人看不起內地,疫情時不願接受內地醫護援助。」
另一方面,近年中國大陸多個城市出現「陪診師」這個新興產業,主要服務是陪同看診、陪同手術、代取藥物及報告等,目前深圳亦有不少陪診師。位於深圳的陪診師小魚告訴BBC中文,目前香港人佔其客人總體的比例約五分之一,「一個禮拜一、兩個吧」,但她認為將來的需求潛力很大,「可能還有很多香港客戶不知道有這樣的服務吧。」
小魚說,香港的客人通常選擇港大深圳醫院,「但也有其他三甲的,做檢查的也挺多的,做腸胃鏡類、打麻藥的,醫院基本上都需要有人陪同。」她指基本上做完檢查之後的半小時就已經能夠拿到報告,整個流程都非常迅速。
香港的家庭醫生林永和接受BBC中文訪問時表示,自去年通關之後,亦發覺開始有些病人在大灣區進行了身體檢查、掃描等比較昂貴的項目之後,會拿報告給予香港醫生做一些診斷及治療,「疫情后、通關之後陸續都多了這樣的情況。」
林永和指,跨境尋求較為相對便宜的醫療服務在過去一直也有存在,「例如去泰國和其他地方以前都有,最重要的是我們希望那些報告的水準是好的,藥物或化驗的水準都是好的,早年我們有些擔心,因為簡體字我們看得不是太清楚,也有些病人是決定回來香港再檢查。 」
一般而言,若果在香港求診遇上醫療事故,病人可向香港醫務委員會進行投訴並且追究責任,相關個案會在醫委會進行訴訟及紀律研訊。若果香港居民在中國大陸求診時遇上醫療上的糾紛或事故,有機會出現「求助無門」的情況。
根據深圳衛健委的說法,當遇上醫療事故,若涉及各區屬醫療機構,可向轄區衛生健康局諮詢申請;如果涉及市屬及其它相關醫療機構,可帶備身份證、病歷等相關資料,向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或深圳市醫學會提出申請。
阮博文指跨國(境)醫療是全球性的現象,「醫療旅遊是很大的工業,很多國家都希望能夠開發這樣的市場,而且亦是一直在膨脹當中。」過去不少中國大陸的居民赴港就醫,但近年來出現逆轉的情況,對於去年有70萬人次到深圳接受診療服務,阮博文估計實際需求可能更加大,「70萬可能還是保守了一點,如果計算去買藥、看醫生、中醫、體檢、保健等,都是頗大的數目。 」阮博文認為,若果香港的醫療狀況沒有改善的話,會令愈來愈人選擇「北上求醫」,「這個趨勢會繼續。」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01/11/2024 05:00PM
01/11/2024 11:00AM
01/11/2024 11:00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