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總統大選進入白熱化階段,台裔美國人,亦即「台美人」(Taiwanese Americans)的選擇成為了海内外台灣人熱議的話題。在這場關乎美國內政及美中台三角關係未來何去何從的政治競賽中,不同意見的聲音交錯,展現出台灣移民群體中多樣的觀點與情感。
有受訪者向BBC中文表示,作為移民他們對於美國內政的關注日益增強,認為特朗普的反覆無常對美國民主體制造成了潛在的威脅。有人在幾年前曾經是特朗普的支持者,但目睹了2020年他與美國國會大廈暴亂之間的聯繫後,信念動搖,轉而批評他的行為。
此外也有一些人堅信,美國正遭受來自中國的挑戰,認為美國民主的基石正被共產主義侵蝕,而特朗普或許是能挽救這一局面的關鍵人物。
四年過後,這一擁有投票權的台裔人群的立場發生了什麽樣的變化?
「2016那一年,我很多大學同學或朋友在電話上罵我,說我到底怎麼搞的,竟然會投給一個種族主義者……」
這是39歲的艾倫(Allen)今年10月透過電話向BBC中文記者吐露的心聲。2020年,他也把票投給了特朗普。
艾倫告訴記者,小學畢業後便隨著妹妹和母親移民到美國德州,父親則留在台灣工作,形成了一個典型的台灣移民家庭。在訪問一開始,艾倫便急切地分享,他剛到美國就如何立即上了一堂美國民主課程。他說,剛移民到美國不久,正值高爾(戈爾,Al Gore)與小布希(小布什,George W. Bush)於2000年進行世紀對決。在關鍵的佛羅里達州,兩人的選票過於接近,廢票認定使得選舉成為爭議。雖然高爾提起訴訟,但最終撤回並承認敗選,致電恭賀小布希:「這讓我震撼不已,第一次感受到美國民主的偉大……這是我第一次的文化衝擊。」
艾倫回憶,自己成長在德州,發現即使許多人批評特朗普粗鄙,但他們從前就是《誰是接班人》(The Apprentice,特朗普主持的電視真人秀)的忠實粉絲:「他其實是個有趣的人,瘋瘋的沒有關係,只要會做決定。其實,就像我們德州人一樣,豪爽而直率。我們德州的小布希起初也被視為笨蛋,但911事件後,他的表現逐漸被認可,成為一位出色的總統,這就是我們南方人的風格。」
「當時我們選擇他也是因為,覺得他會在美中關係打破陳規,對台灣問題會有一個新的立場,而他確實做到了。」艾倫說。
然而,這種好感在2021年1月國會大廈暴動事件後被打破:「他選舉失利後的行為讓我感到無法理解,我覺得非常不應該!法治是民主的核心。然而,他輸了選舉卻仍然固執,甚至煽動大眾衝擊國會大廈,川粉們也開始質疑美國的民主制度,宣稱選舉投票毫無意義,都是作票。這是我最不能接受的!因為我認為這樣的行為正在削弱民主和法治的重要性,而這兩者正是美國最根本的力量。」
對特朗普看法的轉變讓艾倫感到困惑。他也開始思考,如果特朗普不遵守民主和法治,那麼在選後是否會拋棄烏克蘭,停止對基輔的支持——就如同許多美國共和黨人多次表示的那樣,美國應該停止軍援。這也讓他更深思,若特朗普當選,是否會放棄對台灣的支持?例如,他多次提到台灣應該支付「保護費」給美國等言論,讓艾倫對他對台的態度產生了疑慮。
艾倫說自己這次應該不會再把票投給特朗普。
與艾倫有著類似想法的,還有另一位在美東工作的年輕教授陳俊文。
1982年出生於台灣南部的陳先生,十多年前赴美留學,主修運動科學,博士畢業後在美國找到教職,幾年前正式入籍成為美國公民。現居紐澤西(新澤西)的他每週抽出一天,前往一所監獄為囚犯義務授課,輔導他們出獄後能儘快找到工作。正因如此,陳俊文對美國社會的貧窮、種族及階級問題有著深刻的感觸和觀察。
陳俊文向BBC強調,認為自己的政治立場一直是中間偏左,因此他頗認同民主黨的「全民醫療保險」政策,認為這政策與台灣的全民健保制度相似,可以照顧到每一個人。但是,他也對民主黨提出赦免大學學生貸款感到不平,認為這對一些已經繳完貸款的老一輩公民不公平,「為什麼沒有貸款過的人要付稅,幫他們繳學貸?」但陳俊文說,他對特朗普給富人減稅的做法更感到不滿,「你賺的比我說,應該要繳更多稅對吧?」
陳俊文以前對特朗普的印象並不差:「其實四年前,我心中暗暗希望他當選,雖然我不喜歡這種人以及他的個性,但我對他的中國政策非常贊同,當時覺得他若當選,抗中路線應該能持續。」
然而,成為美國公民後,今年在考慮自己即將投下的第一張美國總統選票時,陳俊文向BBC解釋自己考慮的原因更加多元。他說,特朗普在性別及種族議題上經常發表歧視言論。對於美台關係,他認為拜登上台後的表現比特朗普更有心,並對北京採取了更強硬的立場。陳俊文又向記者強調,目睹國會暴亂的發生,無法將自己人生的第一張美國總統選票投給特朗普:「太反覆無常了!即使他真的支持台灣,他的行為也可能引發大眾將台灣與特朗普捆綁在一起,變成黨派政治的議題,對台灣而言反而是危險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R8iyLSmFKM
這是楊智偉(Winston Yang)的看法,1970年代他在紐約市出生長大,哥大畢業後,在華爾街投行工作多年,疫情前回到台灣,在台北成立了一家AI運動科技新創公司。
楊智偉是第二代台美人移民,他的雙親來自台南,1960年代赴美求學及工作。父親楊次雄是美東知名的醫生,後來在紐約創辦了一家小型銀行,而母親楊黃美幸則是著名的民主活動人士。楊智偉雙親幾十年前就在北美組織台灣人社團,支持民進黨1986年創黨,同時杯葛國民黨政權,他們曾在台灣戒嚴時期被列為蔣經國政府的「黑名單」,無法回台,直至解嚴。這樣的家庭背景使楊智偉對威權體制格外敏感。
楊智偉向記者解釋,他認為當前國際局勢正逐漸劃分為兩大陣營:中國、俄羅斯、朝鮮和伊朗等國在一方,另一方則是美國及其盟友。他告訴BBC,隨著中國影響力的日益增強,從「一帶一路」到越來越多國家以人民幣進行貿易,全球秩序的重心似乎正慢慢傾向中國。
因此,楊智偉表示,當前的美國如同溫水中的青蛙,正在不知不覺中被共產主義侵蝕,未能察覺潛在危險。在他看來,特朗普是一位能夠明確與極權政府斡旋的領導者。
楊智偉並不認為自己是「川粉」,但他認為特朗普的許多戰略正是現今美國及其盟友所需的。他向BBC強調,儘管特朗普的行為引發了不少爭議,但美國的法治體系不會允許任何總統凌駕於法律之上:「我不認為川普對美國民主構成威脅,真正的挑戰在於那些迅速崛起的威權政體和極端民族主義。美國的法治體系會確保任何總統都無法超越法律。」
楊智偉表示,自己作為台灣的二代移民,同樣關注誰當選美國總統能更好地保障台灣的安全和民主:「我認為美國外交經過多年的戰略模糊後,現在需要更清晰的戰略。」
另一位來自美國賓州的戴小姐(化名)則向BBC表示,她本來還在猶疑不定,但她在想將票投給特朗普了。在美居住十多年、今年40歲的戴小姐稱,以台灣人而言,她無法接受賀錦麗在選戰中不明確表態對中國的態度,例如對關稅的搖擺不定。她認為,關稅政策雖然是七傷拳(傷敵七分,傷己三分),但這是現下與強勢北京談判的最佳策略,否則世界各國也不會跟進對中國採取關稅手段。她強調,賀錦麗認為美國的最大敵人是伊朗而非中國,「我認為這真是個笑話」。
《經濟學人》近日分析,在這場大選競賽中,從賀錦麗對美中關係有限的評論來看,賀錦麗似乎比拜登更偏向鴿派。《經濟學人》分析稱,與特朗普不同的是,賀錦麗無意發動貿易戰。
拜登在總統任內四度表態若解放軍試圖入侵台灣,美國會捍衛台灣。賀錦麗10月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採訪時針對台海問題並未重申拜登的承諾,而是說「我不談論假設性問題」。
賀錦麗對於中國的態度及台灣關係的表態或不表態,都讓戴小姐不信任賀錦麗更能捍衛台灣,「我感覺她對台灣問題恐會比拜登更冷淡」。
但戴小姐也坦承,作為台灣移民,她關注的台海及中國議題並不是土生土長美國人在這次大選關注的重點。
住在搖擺州及往來美國中西部工作,她觀察到美國人最在意的是經濟,因為美國人現在普遍感受是經濟蕭條與物價飛漲:「如果賀錦麗搖擺州輸掉,那就是選民覺得特朗普較有能力處理經濟問題。」
她說,非法移民或無證難民在各州造成的話題可以說烽火連天。「連我去芝加哥都很有感,你可以看到市區路邊有難民媽媽帶著小孩,他們是從德州送來的委內瑞拉人,我的同事家人也遇到非法移民肇事逃逸以至於無法取得保險理賠。至於其它我們也非常關心的如外交,墮胎、平權或減碳等等議題,我發現在搖擺州都是較不核心的話題。」
30多年前移民美國、現居於加州與台灣高雄,往來台海兩岸從事半導體進出口生意的陳女士也有相似看法。
陳女士在電話中告訴BBC:「我在加州的家人每一張票都會支持賀錦麗,他們都反對我,認為特朗普是種族歧視者,馬斯克和特朗普都是親中派。可我並不這麼認為,因為我覺得特朗普是一位行動派,而不是只會空談的人。他在經濟上的表現絕對比賀錦麗強太多。」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31/10/2024 05:00PM
31/10/2024 05:00PM
31/10/2024 11:00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