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台灣軍方向民營公司開放生產「軍用商規」無人機 背後六大重點一次看

今年8月底,台灣國防部公布獲選製造軍用級無人機的民間廠商名單,長榮航太、智飛科技、神通資訊科技和中光電智能機器人四家公司分別在總共六款機型得標,總值近70億新台幣(約2.13 億美元)。這是台灣軍方首度向民間發出「軍用商規」無人機標案,從召開招標說明會到決標,歷時近兩年。

預計2025年到2028年間,將會有3000多架民間製造的軍規無人機進入部隊服役。

台灣現有的軍工產業,沒辦法撐起短時間內所需的大量產能。2022年9月,在俄烏戰爭爆發半年多後,台灣國防部、經濟部等政府部門召開無人機招商說明會,現場來了上百名業者。當局透露的訊號是:我們要更快、要更多。

烏俄戰爭的教訓與「紅色供應鏈」隱憂

俄羅斯2022年入侵烏克蘭,彷彿一記警鐘,敲響了台灣政府對無人機的重視──這座面對中國軍事威脅的島嶼,需要提高獨立且大量生產無人機的能力。

每兩年發行一次的《國防報告書》是了解台灣國防政策的重要窗口,2023年最新版本寫到:「借鏡俄烏戰爭不對稱作戰啟示,在有限資源條件下,尋求適宜之建軍項目與戰備整備。」 BBC記者查閲12年來的《國防報告書》,發現最新版提及「無人機」的篇幅較以往明顯增多。

「戰略上的改變,讓無人機產業變成政府的重大策略性產業,而且是一個國防軍工信賴產業。」亞洲無人機AI創新應用研發中心主任江振瑋對BBC中文說。

十多年來, 台灣無人機廠商大多是小規模公司,大多是提供無人機應用服務,當時使用的無人機,或多或少使用中國制零件,由台灣完全獨立開發製造的機種不多。

今年3月27日,國防部採購室主任趙亞平在立法院針對國防無人機運用現況做報告,表示「軍用商規」無人機,「百分之百禁止(中國大)陸製品」,不只是飛行控制系統、通訊設備等重要零件要「去紅」,而是(整個產業鏈)全面禁止。

「無人機有資安、飛安跟國安的問題,特別是資安。所以你不能用很多中國的重要零件,不然有可能飛上來就被控制了,」江振瑋說。他說台灣軍用無人機供應鏈必須「去中國化」。

烏俄戰爭戰場上配備無人機的烏克蘭士兵

Getty Images
烏俄戰爭戰場上配備無人機的烏克蘭士兵

在烏俄戰爭中,就曾傳出中國的大疆透過自家開發的「航空鏡」技術(AeroScope),限制烏軍操作無人機,或曝光使用大疆無人機的烏軍位置。雖然大疆否認動手腳,稱操作異常是電力或網路訊號問題,但仍無法消除長久以來對其疑慮。

軍民攜手追趕產能

從前台灣無人機產業市場小、產值不高,以提供農藥噴灑、設備巡檢、空拍測繪等商用服務為主。因為提供各種結合物聯網、AI技術的服務,許多被視為新創產業。

許多無人機公司是規模少於100人的中小企業,甚至是五人以下的微型企業。不只獨立製造無人機的能力有限,更和「軍用」搭不上邊。

在台灣,屬於「軍火」的攻擊性武器一直以來都是由軍方系統的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中科院)主導研發,軍備局或少數軍工廠商負責製造。在向民間開放採購之前,軍方的無人機來自中科院或國外軍購,目前在軍隊服役的無人機都由中科院研製,十幾年來,投入使用的只有數百架——其中包含小型「紅雀」、中型「銳鳶」等四款。

而另外四款包含大型「騰雲」無人機則在研發階段。向美國採購的四架MQ-9B大型無人機,其中2架將於2026年交貨。

路透社2023年報導,台灣軍用無人機有「數百架」,而海峽對岸的中國解放軍,則有50款機型,推估數量數以萬計,凸顯台兩岸軍隊數量和軍工產業規模的巨大落差。

為了快速組建無人機隊,台灣國防部向民營廠商開出「使用民間技術生產軍用規格」的「軍用商規」無人機標案。

圖表:無人機類型

BBC

全尺寸配置軍火的軍用無人機,由中科院持續研發;尺寸較小可在專業領域使用,也可進一步軍用的「軍用商規」,則由民間廠商製造。目前向民間製造公司招標的六款「軍用商規」無人機,尺寸屬於微型或中小型,不適合攜帶炸藥或其他武器,而多用於偵查、監視。從部分廠商公布的樣機可以看到,螺旋槳折疊後的大小可以收進背包,方便攜帶。

政府投入資金促「產業升級」

2022年「亞洲無人機AI創新應用研發中心」在台灣南部的農業大縣嘉義縣落成啟用,當時的總統蔡英文宣吿「無人機國家隊」成軍。

亞創中心號召以往分散全台的無人機廠商進駐,提供30公頃的試飛空域。教育部的無人機產業人才培育計劃投入9000萬新台幣(約288萬美元)補助虎尾科技大學在亞創園區設立先進設備實驗室。「軍用商規」無人機標案則是由國防部、經濟部、國科會等跨部會合作。

今年9月,國家發展委員會在行政院院會報告「五大信賴產業推動方案」,分別為:半導體、人工智慧、軍工、安控、次世代通訊。其中軍工的重點之一是無人機,以軍事及商用發展為主,預計到2028年,無人機產值成長10倍,達到300億元。

「以前我們是默默無名的產業,到現在變成是政府前五大重要產業。」雷虎科技1979年以製造遙控模型飛機起家,在雷虎服務十多年的蘇聖傑見證了無人機產業的轉變。雷虎科技在這次的「軍用商規」沒有得標,但蘇聖傑說,台灣公司在「國際非紅供應鏈」尋找機會仍大有可為。

國際「非紅」供應鏈商機

目前民眾玩空拍的「消費型無人機」市場,中國的大疆獨霸全球,佔了超過70%。台灣廠商可以搶進的市場,是需要大量研發製造成本的特殊規格「商用型無人機」。

台灣工研院產科國際所2023年統計,商用型無人機全球前五大製造商,中國的大疆排名全球第一,第四、第五也是中國公司,法國、美國分別排第二、第三。

無人機的專業級應用常見於空拍測量、繪圖

Getty Images
無人機的專業級應用常見於空拍測量、繪圖

像世界各國一樣,以往台灣也使用「便宜、好用」的中國制無人機;2020年底,台灣民進黨籍立委何欣純指出,各政府部門、各部會使用的726台無人機中,中國制的比例佔七成多,許多都是大疆生產的。當時的行政院長蘇貞昌回應,將盡速盤點,淘汰資安、國安有疑慮的無人機。

不只是台灣,更早之前,美國就對大疆的安全性提出質疑。

2017年美國陸軍宣佈停用大疆無人機,因為這些產品可能存在「網路安全性漏洞」。2019年美國國土安全部(DHS)警告,應該留意中國無人機收集數據資料的風險。2020年美國內政部停止採購中國無人機。華府更進一步將大疆視為中國軍工企業。2023年的《國防授權法》更嚴格管理外國制無人載具,關鍵零組件必須排除中國、俄羅斯、伊朗和北韓的產品。

美國政府逐步收緊對大疆的限制,讓其它不使用中國零件的「非紅供應鏈」台灣公司看見商機。

台灣廠商認為,走向國際才是本土無人機產業的長遠目標

Getty Images
台灣廠商認為,走向國際才是本土無人機產業的長遠目標

2023年開始,由台灣中強光電旗下「中光電智能機器人」代工製造的無人機,出貨至美國德州、加州……等地的警察、消防部門,取代過去執行巡檢任務的大疆無人機。中光電表示已出貨3000架。

「把你的產品的零組件打開,沒有紅色供應鏈你才能進得去,」亞創中心主任江振瑋說,「那這兩個(軍用、商用)中國就進不去,市場就是我們的」。

台灣製造商的優劣勢

「以前還沒有『紅色』供應鏈問題的時候,其實滿多材料是從中國來的。」雷虎科技總經理蘇聖傑表示,在2022年之前,因為中國制馬達比台制馬達便宜好幾倍,各國廠商都頻繁和中國下單。

經緯航太總經理羅正方解釋說,從前全世界的無人機零件,高度仰賴以深圳為中心的4000多家廠商,台制無人機的電池、槳葉、馬達,多來自價格相對低廉的中國。

他舉例說,以往陸軍2公斤級無人機是大疆的,軍用全面封殺大疆後,台灣廠商想自製,卻發現重新打造一顆馬達的工程浩大。他穿針引線讓學界、業界整合開發,花費6個月才打造出百分百台灣製造的馬達。

雷虎科技今年10月剛在美國陸軍協會「AUSA軍工展」亮相的一次性自殺式FPV(第一人稱視角)無人載具,蘇聖傑對BBC中文介紹:「便宜FPV無人機,以前超過80%,甚至100%都是中國制的,現在我們經過這兩年的努力,已經有自己台灣製造的版本。」

「不是做不出來,而是因為市場小,所以民間沒有人要投入這一塊,」具有軍工製造經驗,目前擔任虎尾科技大學飛機工程系助理教授的王正賢向BBC中文解釋,台灣製造無人機的技術不比中國差,但礙於市場規模小,廠商不想賠本開發。

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安所政策分析員陳彥廷分析,台灣廠商有能力生產90%的無人機零組件,但目前台灣還沒辦法做到的關鍵零件是光電球(相機雲台),這是無人機最重要的部件之一:裝上結合光學鏡頭、熱感應器,搭配雲台支架保持拍攝穩定,無人機就像有了眼睛。

有了這組「眼睛」,無人機才能執行夜間拍攝、測量距離……等任務。台灣不乏製造鏡頭、晶片的厲害廠商,但執行拍攝的影像控制系統,主要還是來自以色列。

台灣擁有先進的資訊與通信科技產業,可以研發製造無人機需要的飛行控制晶片、微處理晶片、影像處理晶片等。蘇聖傑認為,良好的通訊技術加上「資安保護」的好名聲,是外國客戶選擇台廠商的原因之一。

曾任美國飛機製造商和國防承包商麥道航太(McDonnell Douglas)駐台代表的廖宏祥認為,台灣過去的強項是代工生產,但「系統整合」有待加強:如何在一台無人機上將硬體、軟體結合起來,讓它飛得穩、能夠執行指定任務,就是系統整合必須發揮之處。

中國是無人機整機及零件製造大國。圖為中國某處無人機工廠

Getty Images
中國是無人機整機及零件製造大國。圖為中國某處無人機工廠

羅正方對BBC中文透露,台灣部分實力堅強的大廠,擔心在中國投資的工廠受影響而婉拒加入「無人機國家隊」,有些廠商則是不想在台面上和「台灣國防」扯上關係,有些人雖然接美國、台灣的訂單,卻選擇保持低調:「在水面下有一個非常龐大的冰山,整個(供應鏈)板塊都在移動。」

還有不願具名的廠商表示,國防部開出的標案「規格訂得太硬」,白紙黑字要求滯空作業時間、特定的光電紅外線……等功能,但又不更具體說明在戰場上有哪些應用情境,業者只能一項一項按照軍方開出的規格,量身打造符合文件需求的特製無人機。未來這些高價的特製款無人機,能否獲得台灣軍方以外的買家青睞,也是未知數。

國家安全研究所政策分析員陳柏宏向BBC指出,理想中的「軍用商規」,應該是政府先了解目前市場現貨有哪些功能、哪些機種,使用方根據任務需求直接購買現貨,「但現在軍方提出的規格是超過現貨的東西,廠商他們沒有辦法使用現有的產品交貨,就要重新設計。」導致開發時間和成本大幅上升。

廖宏祥認為,台灣迫切需要類似於美國「國防創新單位」(Defense Innovation Unit,簡稱 DIU)的組織,讓擁有技術的廠商和開出需求的軍方快速對接,加速商業技術和軍民兩用技術在國家安全的應用。

台灣國防部今年已預告將仿效美國DIU,成立「先進國防科技小組」,已編列2025年赴美考察預算。

陳彥廷則擔心國防部對這上千架無人機的作戰規劃仍欠完善——訓練頻率?使用情境?部隊中操作手如何培養與訓練?在戰場上的功能為何?廖宏祥也表達類似擔憂,認為目前軍方公開的資訊,仍無法得知軍方的規劃藍圖。

BBC對此向國防部查詢獲書面回應稱,各軍種的「軍用商規」無人機使用壽期5年,主要部署於陸海空軍的營、連級部隊,執行敵情偵搜與目標獲得。國防部表示,部分資訊是由於涉及機密無法公開,否認「沒有清晰規劃」的說法。

「軍用商規」,國際市場敲門磚?

軍方開出的3000多架訂單,對廠商來說,不一定能賺到錢。

拿下「監偵型」與「微型」無人機兩標案,共3037架,總金額約22億新台幣的中光電對BBC中文表示,22億(約6.82億美金)聽起來是一筆巨款,但是「對我們來講,整體利潤其實並不太高。」中光電透露,若加上前期開發成本及後續人員訓練費用,「甚至可能自己要補貼一些。 」

中光電既有的生產線,一年產出5000架都沒問題,國防部訂單的主要交機時間,預計在2025年。中光電表示,國防部訂單對於產線的穩定運作及產業升級,仍起到很大的幫助。

不管是得標的中光電,或是本次未得標的雷虎,都明確表示未來會持續專攻「專業型商用無人機」,而非搶佔大疆在消費娛樂型無人機的市場。

「現在這些小公司們,都已經有大金主進去了。」江振瑋透露,看好未來無人機產業的發展,已經有數家年營收破千億新台幣的電子製造商投資無人機公司,同樣擔心中國反應,這些「大金主」們相對低調。

蘇聖傑指出,以供貨量來看,台灣的需求是幾百、幾千架,國外需求是一年數以百萬計,「你知道市場最終在哪裏。」但他認為,透過台灣國防部的軍用認證,更能有底氣向潛在客戶證明自家產品的性能,以及商用最重視的資安保護。

「國內『軍用商規』只是『點火』,讓大家開始做這件事情,」中光電表示,「要期望你的公司真的能夠有比較健康的營運發展,還是冀望國外。」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