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中國電動車:歐盟增稅箭在弦上 中歐談判能否力挽狂瀾

王文濤和哈貝克相對而坐,進行會談。

Getty Images
王文濤還在歐洲會見了德國副總理兼經濟與氣候保護部部長哈貝克,希望獲得其在歐盟內部的支持。

9月19日,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在布魯塞爾歐盟總部會見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兼貿易委員東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備受矚目的中歐電動車關稅談判截至目前並沒有帶來如期的結果,但開始觸及「價格承諾」等具體議題。

這場談判幾乎被認為是中國與歐洲達成和解的最後努力。按照原計劃,9月25日歐盟27個成員國將投票表決關稅案,如果通過,歐盟將正式對華徵收電動車反補貼關稅。

王文濤與東布羅夫斯基斯雖然沒有達成協議,但會後披露兩個信號:中歐將繼續進行價格承諾協議談判,以換取無關稅;有歐盟外交官向美國媒體透露,原定於9月25日的最終表決推遲,以給雙方更多談判時間。

「價格承諾」意味著包括比亞迪在內的中國車企出口歐盟時,主動抬高售價,減少對歐洲公司的傷害。作為交換,歐盟取消關稅。中國商務部也提到,此舉展現出中方「最大限度的靈活性和誠意」。

這場談判關乎著兩個經濟體的前途——中國希望借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重大轉型升級,擺脫當前經濟困境;歐洲希望保住為數不多的優勢產業,不至於被中美拋下。

「分化歐洲」

美國從特朗普時代的貿易戰,到最近一次對華加徵電動車關稅(稅率100%),幾乎每次都不留餘地,而且往往會迅速擴大到幾乎所有品類的商品,一旦徵收,延續數年。

相比之下,中歐的較量則顯得「傳統」——啟動調查、企業抽樣、宣佈稅率,歷經九個月;然後臨時稅率公布後,雙方談判,從六月份開始你來我往,直至表決前夕,依然未有定數。

美國把對華貿易問題當作「國家安全」問題;歐盟則當作純粹的貿易問題,因此採取的處理手法和效率,完全處於兩個層面。

美國對中國的態度一致,從白宮到國會,同仇敵愾;相比之下,歐盟內部在對華問題上分歧嚴重。

汽車

Getty Images
2021年4月7日,中國車企蔚來第10萬輛車下線。而僅在2022年蔚來就交付了12.2萬輛車,增幅34%。

智庫歐洲政策中心的政策分析師瓦格·福克曼(Varg Folkman)向BBC表示,中國希望分化一些歐盟成員國的領導人,一些成員國的領導人可能會在表決中站在中國一邊,不讓關稅正式化。

按照歐盟法規,7月4日開始實施的對華電動車關稅是「暫時認定」,並稱「如果與中國當局的討論未能達成有效的解決方案」,那麼歐盟成員國將在9月底投票,如果通過就從11月開始正式實施,持續五年。

「在成員國中,德國的反對呼聲最高。他們認為,如果對關稅投贊成票,中國將進行報復。西班牙一直搖擺不定,他們的首相不久前去了中國,他似乎對之前支持關稅態度有所轉變,而其它成員國,如法國,則非常支持加徵關稅的決議。」福克曼表示。

在7月份的一場對華電動車關稅的徵詢投票中,西班牙、法國、意大利、立陶宛等12國贊成;塞浦路斯、匈牙利、馬耳他和斯洛伐克四國反對;德國、奧地利、克羅地亞等11國則棄權。

此後,西班牙的態度似乎鬆動。而按照歐盟的議事程序,最終表決需有15個成員國、且佔歐盟人口65%投票反對,歐委會才會擱置關稅決議,否則將獲通過。

王文濤訪歐之後,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援引三位歐盟外交官稱,對華電動車關稅已經從9月25日歐盟的表決議程中刪除,其中兩位外交官表示,沒有確定最新投票日期,最早的可能性是9月30日。

西班牙、德國擔心中國對西班牙火腿以及德國豪華燃油車加徵關稅進行報復。

這種壓力是切實的。本周一,中國市場監管總局向捷豹路虎、奧迪、大眾、寶馬、奔馳五家公司發函注意經營過程中的壟斷行為,並進行整改。

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柯克加德向媒體表示,歐盟和美國不同,美國「以國家安全為導向」的做法在歐洲行不通。

關係重大

福克曼表示,新冠疫情前,歐洲還在這個領域領先,僅僅幾年過去,已經大幅落後。

「在沒有任何平衡關稅的情況下,受補貼的電動汽車進入歐洲的危險性極大,它們將超越歐洲製造商,使我們蒙受損失。而且汽車製造商是歐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德國,這可能會進一步損害我們的競爭力。」福克曼認為,徵收關稅是正確之舉,歐盟需要展現姿態,讓中國人意識到自己過剩的產能無法隨意衝上歐洲的海岸。

德國是歐洲的主要汽車生產商,但也是歐盟中與中國經濟嵌入最深的經濟體——德國央行數據顯示,2023年德國對華直接投資達到119億歐元的歷史新高,比2022年增長了4.3%。對華直接投資佔到德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10.3%,這一比例比疫情之前翻了一倍。其中汽車又是重中之重,2023年德國在汽車領域的直接投資中,對華投資佔29%;在機牀行業和化工行業,這一數字分別是13%和8%。

這意味著,雖然中國電動車在歐盟市場對德國形成挑戰;但德國不得不考慮,中國作為德國汽車最大的海外市場,是否會構建對德貿易壁壘,來報復歐盟的關稅。

對中國而言,新能源汽車也是一張無法割捨的好牌。經濟學人智庫(EIU)分析師阿魯希·科泰查(Arushi Kotecha)向BBC中文表示,由於電動車不僅包括鋰離子電池的和半導體領域的最新技術,還包括車輛輔助駕駛零部件行業(比如激光雷達),經濟附加值高,對經濟增長至關重要。

從地緣戰略角度,中國電動車巨頭比亞迪(BYD)總裁王傳福在一次演講中提到,中國70%石油依靠進口,其中70%要經過馬六甲海峽,70%石油用在了汽車行業。「這三個’70%’會死死卡住我們的脖子,很容易被人切斷,而一個解決方案就是發展新能源,減少對石油的依賴。」

而在這一輪能源轉型中,汽車行業巨變,傳統巨頭的優勢被重估,中國則希望從德美日的跟隨者,實現彎道超車,變為領跑者。

對於進軍全球市場的中國電動車而言,歐盟太重要了——美國、加拿大已經不由分說地施加了100%的關稅,這兩個市場似乎以無指望,而歐盟是它們之外購買力和體量最大的市場。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