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中國經濟:賣地收入腰斬後中國公務員過「緊日子」 倒逼財稅體制改革

近期,中國各地政府出台規定,響應中央政府的號召過「緊日子」,有的限制空調設置的溫度以節能,有的要求公務接待用食堂菜品,有的規定高鐵沿線出差不准用專車。

更大的背景是在中國公務員和各種財政供養人員中蔓延的「降薪潮」。

專家認為,這些現象背後原因是中國政府捉襟見肘的財政收入以及長期失衡的央地財政關係,雖然最近結束的中共三中全會對此有所應對,但在低迷的經濟形勢下,這劑「苦藥」變得越來越難以下咽。

「緊日子」

「我每個月不到4000元的到手工資,指望著年底的獎金過日子呢,(今年春節時)聽說獎金沒了,立刻就流下眼淚。」中國西南地區的科級公務員劉小姐(化名)告訴BBC中文,他們部門有考核目標,往年考核完成後,她一般能拿到5-10萬不等的年終獎。

「公務員去年就開始過『緊日子』了。」劉小姐說,去年公務員「減薪潮」應該是第一波,然後才是事業單位、國企等機構。

中國各地在此期間陸續出現公務員降薪的消息,比如有公務員網民在社交媒體上吐槽自己降薪兩到三成,其工作所在地為廣東、浙江、江蘇,網上還出現了「經濟越發達地區降得越厲害」的說法。

去年底中國財政部會議就已提到「緊日子」,今年3月「兩會」上這個詞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

受「緊日子」影響的不止公務員。今年以來,金融領域降薪屢屢見諸報端,駐香港中資機構減薪,甚至有員工已發放的獎金被追回。最近多地公立醫院傳出薪酬制度改革的文件,也被理解為降薪舉措。人口大省山東上周一度傳出省屬事業單位「全部轉企」的消息,被解讀為10萬人告別「鐵飯碗」,雖然當地政府稱「這些均為誤讀」,但也未明確否認事業單位人員轉制的消息。

ars and buses for delegates sit parked near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in Beijing, China, on Friday, March 4, 2016

Getty Images
壓縮公務用車開支也在中國各地政府「過緊日子」的計劃之中。

除了降薪,各地政府部門過去半年在日常運作成本方面也開始「各出奇招」:蘇州要求高鐵沿線公務出行原則上不安排公務用車和租車保障;公務接待安排在機關食堂的,原則上提供職工餐菜品。安徽省要求推行無紙化辦公、空調冬季不高於20℃夏季不低於26℃、嚴禁同城接待。

陝西要求辦公用房能不修的不修、能小修的不大修,公車超8年的能用繼續使用,降低採購費用,嚴格差旅審批。湖南省規定更新公務用車必須同時達到使用年限超過8年、行駛里程超過25萬公里的條件,提倡在機關食堂開展公務接待,閒置用車設備交屬地公務倉管理。

在中文互聯網上,不斷有受到影響的個人曬出工資單抱怨,但也有網友認為,在經濟大環境不好的情況下,「不能只讓普通人過苦日子,鐵飯碗至少過下緊日子,才公平」。

原因:財政收入吃緊

「目前,(中國)地方財政面臨一些挑戰,主要是收入面臨壓力。」ING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宋林解釋稱,以前地方政府財政收入高度依賴於土地出讓,而由於房地產業低迷,這一收入來源已明顯枯竭。2024年上半年的土地出讓收入為15.3萬億元人民幣,與2019年同期相比下降了55.7%。

去年底,國際評級公司穆迪發佈報告稱,維持中國主權信用評級A1不變,但將評級展望從「穩定」調整為「負面」。穆迪給出的主要理由就有地方債過高,使中國政府刺激經濟的財力下降;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使中期經濟受到影響;而這兩者也互相影響,因為房地產下行對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收入帶來較大衝擊。

除了土地收入,宋林表示,今年的稅收收入看起來比去年略有好轉,但仍低於往年,原因是企業盈利能力下降,各種減薪和凍薪情況也可能對所得稅產生影響。

「鑒於收入壓力如此之大,又無法立即解決問題,自然要控制支出,最簡單的一步就是減少人們認為的開支浪費。」宋林稱。

在這種情況下,地方政府「怨聲載道」,主要因為分配的財政資源少,而要乾的活很多。

1990年代初中國財稅體制下各省上繳中央稅收的積極性很低,1992年中央財政赤字1000億元,甚至到了國家機關沒錢發工資的地步。時任副總理朱鎔基決定「分灶吃飯」,與地方政府按稅種和比例進行分稅制改革,「國稅」與「地稅」的分野產生。但時過境遷,30年後到了地方財政捉襟見肘的時候。

「地方政府提供了絕大多數的公共服務,但只獲得了約一半的稅收。」穆迪分析(Moody’s Analytics)經濟學家哈利·墨菲·克魯斯(Harry Murphy Cruise)向BBC中文表示,這使得許多地方政府無法提供目前所需的反週期支持,並引發了外界對其長期財政存續能力的質疑。

解決辦法:調稅制還是加稅?

除了過「緊日子」,中國如何最終解決這場財政危機?

克魯斯認為,剛剛結束的中共三中全會的一大積極成果是承諾解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財政失衡問題。決策者承諾增加中央政府的支出,以減輕地方政府的部分負擔。此外,他們還承諾增加地方政府的財政資源並擴大其徵稅範圍。

三中全會後,中國財政部就表示要「考慮將推進消費稅徵收環節後移並穩步下劃地方」。

消費稅是中國四大稅種之一,由生產商向當地稅務機關繳納。財政部數據顯示,2023年,消費稅為1.61萬億元,佔稅收收入約8.9%。

諮詢機構普華永道的一份報告提到,消費稅的目的是抑制損害人民健康的產品,高耗能、高污染產業,以及部分奢侈品的消費,如果消費稅徵收環節下劃地方,需要注意是否會出現地方政府為了增加收入而鼓勵煙酒行業、奢侈品、以及高污染、高耗能產業發展的現象。

不過,克魯斯認為,這些政策旨在使地方政府財政更具有可持續性,擴大稅基將為地方政府提供財政空間,使其能夠提供所需的服務。他同時提醒,新政策在解決地方政府已經背負的債務負擔方面可能收效甚微,如果沒有一個明確的計劃來解決債務問題,地方政府的財政狀況仍將籠罩在陰雲之下。

更為直接的選項可能是加稅。中國財政部前部長樓繼偉近期撰文稱,中國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在2018年為28%-29%,從2019年開始推行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到2023年這一比重降到26%。低於同等收入國家30%左右的比重,更低於發達國家35%以上的比重。

他據此認為,有必要提高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而且綜合來看,房地產稅從屬性上看最適合於作為地方稅的稅種,也是推動地方政府職能轉變的最佳稅種。

但中國經濟當前並不好過,二季度突如其來的經濟降速,使全年保持5%增速變得艱巨。宋林認為,財稅體制改革還面臨許多挑戰,而在經濟疲軟時期增加新稅種,尤其具有挑戰性。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