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上半年經濟形勢堪憂 中共政治局會議傳遞了哪些信息

7月30日舉行中共政治局會議主題是「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中共高層表示要「堅定不移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對於中國經濟而言,亟待回答的問題是,能否完成「5%左右」的全年經濟增長目標?

今年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長勢頭不錯,GDP增速5.3%;第二季度卻大幅低於各機構預測,僅為4.7%,使得上半年整體經濟增速為5%,與全年目標持平。

專家表示,今年下半年的基數效應將有所減弱,使得通往5%的道路充滿挑戰,如果要實現這一目標,可能需要看到進一步的政策支持。

GDP增速是基於去年同期經濟數據計算的增長速率,去年下半年尤其是四季度,中國經濟增長較快,使今年下半年達到較高增速難度加大。

分析指出,這次政治局會議傳遞出的四個發力方向能否兌現,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宏觀政策:刺激可能加力

宏觀政策,通常指各國政府通過「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來調節經濟,通俗而言,就是「印錢」和「撒錢」。

對比4月30日的政治局會議,對下階段宏觀政策的表述明顯不同:上次會議稱「要靠前發力有效落實已經確定的宏觀政策」;這次會議稱「宏觀政策要持續用力、更加給力」、「要加強逆週期調節」、「加大宏觀調控力度」等。

安邦智庫分析稱,上次會議到這次會議之間,中國的宏觀政策均處於觀望期。這是因為此前美國尚未傳遞出明顯的降息信號,中國降息空間沒有打開。

但這一形勢發生了變化,一方面二季度經濟增速低於預期,中國需要在下半年切實提振經濟以完成全年增長目標;另一方面市場估計美聯儲最近幾月可能降息。

安邦智庫認為,會議字裏行間的表述意味著下半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將通過發行更多的國債和地方債來完成,而在「防風險」和「穩增長」之間,財政政策真正能夠「加力」的空間,仍需要依靠發行特別國債等「國債財政」來實現。

「外部壓力的增加,包括特朗普的潛在回歸,凸顯了刺激國內經濟的緊迫性。」經濟學人智庫(EIU)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蘇月向BBC中文表示,假定其它因素保持不變,特朗普上台後如果中國對美出口額外增加 10%的關稅,會使中國2025和2026年的GDP 增長率平均下降0.3-0.4個百分點。那麼更果斷的國內政策和財政擴張才可減輕部分影響。

安撫民營企業

2020年底,習近平在一次企業家座談會上提到「弘揚企業家精神」。但之後新冠疫情中實施的嚴厲封控,以及政府先後對對房地產、互聯網、教培等行業的強力監管,讓很多民營企業的日子不好過,信心嚴重受損。

今年7月15日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文件中再次出現「企業家精神」,本次政治局會議則試圖強調民營企業的重要性:

比如,防止和糾正一些地方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預經濟糾紛;要有力有效支持發展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要弘揚企業家精神,在改革創新和公平競爭中加快建設更多世界一流企業。

蘇月解釋稱,會議特別關注民營企業、高增長企業和獨角獸企業,並再次強調保護產權。會議沒有過多提及國有企業,這表明下半年的重點將放在民營企業上。

「會議旨在通過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革措施,解決以往政策執行不力的問題。會議還強調要遏制地方政府利用行政和刑事手段干預經濟糾紛,完善市場機制。」蘇月預計,這些政策方向將對信心產生「輕微的積極影響」。

首提防「內卷式」惡性競爭

「內卷式」惡性競爭首次出現在政治局會議的通稿中——「要強化行業自律」,「強化市場優勝劣汰機制,暢通落後低效產能退出渠道」。

近期中國官方避免使用「產能過剩」來形容這一問題。

蘇月稱,「內卷式」惡性競爭的提法可以理解為官方對產能過剩問題的回應,有助於緩解貿易壓力。

在今年4月之前,對「產能過剩」的討論和擔憂,廣泛存在於中國自己的官方語境和媒體輿論中。

比如,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其中即包括「部分行業產能過剩」。今年3月的「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對此予以重申。

而上一次「產能過剩」出現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還是五年前。

2023年末,中國汽車製造、計算機通信電子、紡織業、食品製造業、醫藥製造業和電氣機械等行業的產能利用率,甚至低於2016年末。

到今年4月,「產能過剩」突然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熱詞——4日到9日,美國財長耶倫訪華,點名了三個中國的產業產能過剩,可能會傷害美國;16日,德國總理朔爾茨訪華,再提對「產能過剩」的關切。到了7月,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額外的關稅。

此後,中國避免使用「產能過剩」來描述供給側的問題,而開始強調防「內卷式」惡性競爭。

「這與此前電池、光伏退出落後產能的相關政策一脈相承,也是從中央層面上明確定調要實施供給側改革。」安邦智庫表示,在當下的經濟低迷期,需求萎縮造成產能過剩,很多行業出現了所謂的「內卷式」惡性競爭,例如新能源車、光伏、鋰電池等。

「不過,實施供給側改革政策的主要考量何在?『內卷』行業如何自律?過剩的產能如何出清?是否會通過技術標凖以行政手段強行關停一些項目?以及是否會在信貸上收緊來強制出清競爭力不足的企業?這一系列後續仍有待觀察。」

如何拉動消費

此次會議頻繁提及增加收入、促進消費。

會議指出,「要以提振消費為重點擴大國內需求,經濟政策的著力點要更多轉向惠民生、促消費,要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增強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和意願,把服務消費作為消費擴容升級的重要抓手,支持文旅、養老、育幼、家政等消費。」

「中央政府非常重視保持扶貧成果,並將重點放在對低收入群體的轉移支付上。」不過,蘇月提醒,中等收入家庭的收入增長乏力與房地產行業的困境息息相關,這凸顯了制定以家庭為重點的財政政策的必要性。

安邦智庫注意到,促進消費的重點將放在以文旅、養老、育幼、家政為代表的服務消費上,實際上服務業在就業結構中佔據了很大一部分,推動服務消費也可以解決就業的問題。

「但就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而言,通過哪些渠道?如何才能讓老百姓增加收入?這些並未提及。」安邦智庫分析認為,在消費這個問題上,採取修修補補的設備更新和智能化改造措施是沒問題的,但要真正拉動「消費—收入」的循環鏈條,還要回歸到能否扭轉市場對未來經濟的預期上。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