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處於一波「探月熱」之中。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公司瞄凖月球,爭奪資源和太空主導權。那麼,我們是否凖備好迎接月球探索的新時代?
本周,中國國旗在月球上展開的畫面被傳回地球。這是中國第四次登陸月球,也是首次從月球遠端取回樣本的任務。在過去的 12 個月裏,印度和日本也在月球表面降落了航天器。今年 2 月,美國直覺機器公司公司(Intuitive Machines)成為第一家將登陸器送上月球的私營公司,接下來還會有更多企業陸續開展登陸月球任務。
與此同時,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希望將人類再次送回月球,其「阿耳忒彌斯」(Artemis)號目標是在 2026 年讓宇航員登陸月球。中國表示將在 2030 年之前將人類送上月球。中國的計劃不是短暫的訪問,而是建立永久性基地。
但在大國政治重新抬頭的時代,這場新的太空競賽可能會讓地球上的緊張局勢延續到月球表面。
堪薩斯大學地質學家賈斯汀·霍爾科姆警告說:「我們與月球的關係很快就會發生根本變化。」 他說,太空探索的速度正在「超越我們的法律」。
1967年的一項聯合國協議規定,任何國家都不能擁有月球。而後是《外層空間條約》(Outer Space Treaty),該條約規定月球屬於每一個人,任何探索都必須為了全人類的利益和所有國家的利益而進行。
雖然這聽起來充滿和平與合作的意味——也確實如此——但《外層空間條約》背後的驅動力並非合作,而是冷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關係日益緊張,人們擔心太空會成為軍事戰場,因此條約的關鍵部分是不得將核武器送入太空。100 多個國家簽署了該條約。
但是,當下的新太空時代看起來與當年有所不同。
一個重大的變化是,現代登月任務不僅僅是國家項目,公司也參與其中。
今年 1 月,一個名為「Peregrine」的美國商業項目宣佈,它將把人類骨灰、DNA 樣本和一種運動飲料(帶有品牌標識)帶到月球。由於燃料洩漏,這次任務最終未能成行,但卻引發了一場辯論,討論如何將這些五花八門的物品運送到月球,以符合條約中關於探索應造福全人類的原則。
「我們開始把東西送上月球,只是因為我們可以。已經沒有任何道理可言了,」太空律師、全民月球(For All Moonkind) 創始人米歇爾·漢隆 (Michelle Hanlon) 說道,該組織致力於保護阿波羅登陸點。「我們的月球觸手可及,但現在我們開始濫用它。」
但是,即使登月私營企業在增加,國家最終仍然是這一切的關鍵參與者。倫敦太空政策與法律研究所(London Institute of Space Policy and Law)所長薩伊德·莫斯特哈爾(Sa’id Mostehsar)說,任何公司進入太空都需要得到國家的授權,這將受到國際條約的限制。
加入登月精英俱樂部是國際地位和聲望的標誌。印度和日本在成功完成登月任務後,完全可以宣稱自己是全球太空參與者。
而一個擁有成功航天工業的國家,可以通過就業和創新大大推動經濟發展。
但是,月球競賽還有一個更大的獎賞:月球資源。
雖然月球的地面看起來相當貧瘠,但卻蘊藏著礦物質,包括稀土、鐵和鈦等金屬,還有從超導體到醫療設備等各種用途的氦。
這些資源的估價從數十億到數萬億不等。因此,不難理解為什麼有些人認為月球是一個可以賺大錢的地方。然而,同樣重要的是,這將是一項非常長期的投資——提取和送回這些月球資源所需的技術還遙遙無期。
1979 年,一項國際條約宣佈,任何國家或組織都不得聲稱擁有月球資源。但這一條約並不受歡迎——只有 17 個國家加入了這一條約,其中並不包括包括美國在內的任何登上過月球的國家。
事實上,美國在2015年通過了一項法律,允許其公民和工業企業開採、使用和出售任何太空材料。
漢隆告訴我:「當時這在國際社會引起了極大震撼。」 但是慢慢地,其他國家也開始紛紛效仿,制定了類似的國家法律。這些國家包括盧森堡、阿聯酋、日本和印度,他說。
最需要的資源是一種令人驚訝的資源:水。
自然歷史博物館行星科學教授薩拉·拉塞爾解釋說:「在對阿波羅宇航員帶回的第一塊月球岩石進行分析時,人們認為它們是完全乾燥的。」
「但大約10年前發生了一場革命,我們發現磷酸鹽晶體中含有微量的水。」
她說,在月球的兩極,還有更多——在隕石坑內的永久陰影中有水冰儲備。
未來的訪客可以飲用這些水,也可以用它們來製造氧氣,宇航員甚至可以用它們來製造火箭燃料,將其分裂成氫氣和氧氣,使他們能夠從月球前往火星甚至更遠的地方。
美國目前正試圖圍繞月球探測和月球開發制定一套新的指導原則。所謂的《阿爾特彌斯協議》指出,開採和利用月球資源的方式應符合《外層空間條約》,但它表示可能需要一些新的規則。
迄今為止,已有 40 多個國家簽署了這些不具約束力的協議,但中國顯然不在其中。一些人認為,月球探測的新規則不應由某個國家主導。
薩伊德·莫斯特哈爾塔告訴我:「這確實應該通過聯合國來完成,因為它影響到所有國家。」
但獲取資源也可能引發另一場衝突。
雖然月球上有很多空間,但靠近充滿冰的隕石坑的區域才是月球的黃金地段。那麼,如果每個人都想在同一個地方建立自己未來的基地,會發生什麼呢?而一旦一個國家建立了基地,又有什麼能阻止另一個國家在太近的地方建立基地呢?
倫敦經濟學院太空政策與法律研究員吉爾·斯圖爾特(Jill Stuart)說:「我認為這與南極有一個有趣的類比。我們很可能會看到在月球上建立研究基地,就像在南極大陸上一樣。」
但是,關於新月球基地的具體決定,例如是佔地幾平方公里還是幾百平方公里,可能取決於誰先到達那裏。
吉爾·斯圖爾特說:「先行者肯定有他們的優勢」。
「所以,如果你能先到那裏安營扎寨,那麼你就能確定你的禁區面積。這並不意味著你擁有那片土地,但你可以佔據在那片空間。」
現在,第一批定居者最有可能是美國或中國,這將給本已緊張的關係帶來新一輪的競爭。而且,他們很可能會制定標凖——誰先到達那裏,誰制定的規則可能最終會成為長期堅持的規則。
如果這一切聽起來有點臨時起意,我接觸過的一些太空專家認為,我們不太可能看到另一個重要的國際太空條約。月球探索的「該做」和「不該做」更有可能通過諒解備忘錄或新的行為凖則來確定。
這事關重大。月球是我們永恆的伴侶,當它在天空中閃耀時,我們看著它在不同階段的變化。
但是,隨著新一輪太空競賽的展開,我們需要開始思考,我們希望月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地方——以及它是否有可能成為一個重演地球式競爭的地方。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25/06/2024 08:00AM
25/06/2024 08:00AM
24/06/2024 05: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