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5月印尼發生排華暴亂過後,許多飽受驚嚇的當地華人決計移民海外。然而,也有人多年後選擇搬回印尼。不過,多數離開的華人依然留在異國,這些人的後代被一些人稱為「迷失的一代」。
回首過往,移民海外的印尼華人現在如何詮釋那場騷亂和此後的改革呢?
和許多在美國上小學的學生一樣,陳福鍇(Christopher Wibisono Tan)在小學六年級時,也要在課堂上完成一份「家族史」的報告作業。但班上只有他的家族有這麼一段悲慘的故事:1998年5月,他們的住家被攻擊焚毀,家人隨後移居到美國,他叔叔居住的國度。
「我的老師比同學更感震驚。下課後問了我很多問題。」陳福鍇告訴BBC。
排華暴亂髮生時,陳福鍇才剛出生50天。5月13日,他們位於首都雅加達北部富人區的泛濱美麗湖(Pantai Indah Kapuk) 別墅,遭到暴徒縱火焚毀。
房子屬於經濟學家暨印尼企業數據中心(PDBI)創辦人、2021年過世的黃建國(Christianto Wibisono)所有。他的長女、陳福鍇的媽媽黃茉莉(Jasmine Wibisono)帶著陳福鍇和哥哥逃生,之後黃建國家族也都多半移民到美國。
時至今日,近26年過去,陳福鍇剛從美國維吉尼亞邦聯大學醫學院畢業。他已故祖父過去在印尼是蘇哈托政府的批判者,祖父生前也是按父親的願望先修讀醫學,後來才投身於政治和社會公義工作。
身為在美長大的印尼華裔後代,陳福鍇向BBC強調自己感到自己有三重交織的身份認同:印尼人、華人和美國人。「我不覺得自己有身分認同的危機,但我也不認為自己完全融入任何一個群體。」只會講一點點印尼語的陳先生說。
陳福鍇坦承此前從未有人請他公開談論排華騷亂的話題:「作為那個時代的受害者,並在國外長大的人,或許我能提供一個新的觀點。」
1998年暴動發生時,黃茉莉和家人被要求撤離到一座高爾夫球場,因為他們的房子已經毀了。不過,黃茉莉向BBC解釋,當年排華暴動事件還不是他們家人決定出國的導火線。暴亂後她開始收到的死亡威脅,才是他們離開印尼的主因。她說,當時有人開始寫信威脅他們一家人。信件說:「下次就會砍斷你們全家的頭,毀掉你們全家。」
黃茉莉還表示,在抵達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之前,她們不得不在新加坡等地搬了11次家。她的妹妹黃珍珠(Astrid Wibisono)當時正好在美國留學,焦急地等待著家人消息。而且當年還沒有臉書等社交媒體,甚至沒有手機,她萬分著急。
抵美之後,黃茉莉除了照顧兩個孩子之外,還做過自由撰稿,在梅西百貨公司工作,最後從事了自己感興趣的活動策劃,至今20年了。黃女士坦承,「印尼是我的第二個家,美國現在是我的家。這是一個在我需要的時候給予我安全感的國家。」
妹妹黃珍珠則說,侄兒陳福鍇自小就移民美國,所以後者是他唯一知道的國家。她認為,像侄兒這樣選擇離開印尼華人的後代,其實就是「離開的一代」。黃珍珠認為,印尼政府需要採取具體措施,比如在教育領域改革提及1998年這樣的黑暗歷史,也在學校課程中討論和反思, 從而重塑公民對國家之信任。
許多同樣在1998年後移居海外的印尼華人,則不大願意接受記者的採訪。
印尼華人青年聯合會秘書長葉展德(Candra Jap)就向BBC強調,當年的悲劇留下了很深的創傷,讓他們再也不願談話過往:「另一方面,到現在似乎也沒有明確的責任歸屬!」至於對於像陳福鍇這樣的後代,葉展德認為他們是只知道「成長國家才是家」的這一代人,而「他們試圖抹去痛苦的創傷, 直到不再想記起印尼」。
瑪麗莎(Marissa,化名)清楚地記得,1998年5月她家附近出現的橫幅上寫著「印尼土地是印尼人的」。當年她只有11歲,家人被迫逃到位於西爪哇,他們工人的老家。現在,38歲的瑪麗莎與美國公民丈夫和兩個孩子一起生活在中國杭州。他們計劃之後搬去台灣。
瑪麗莎向BBC坦言,離開印尼是因為她覺得待在印尼「不對勁」。尤其是因為「華裔印尼人和印尼人之間存在著疏離」。
「作為華裔印尼人後代,我們在家被教導印尼人和我們華裔是不同的人……這就是來自我們家族的洗腦!」她說自己不同意這種差異。
根據瑪麗莎的觀察,即使生活在中國,也仍有來自印尼的朋友一旦涉及這個問題, 立即就會指責土生土長的印尼人是排華問題的元兇:「我認為98年發生的一切,讓這種情況變得更糟。」
印尼獨立智庫根塔拉研究所(Gentala Institute)傳播與戰略研究所長陳姝伶(Christine Susanna Tjhin)告訴BBC,1998年5月暴動對印尼社會確實是一個「轉折點」。
陳女士稱:當時政府進入蘇哈托發起的「新秩序」政治運動,卻以最壞的方式失敗了。這對印尼的多元化和族群問題造成負面影響。但也是因為這場暴動,相關的改革被下一屆政府啟動了。
(編者按:「新秩序」是印尼前領導人蘇哈托在1966年掌權後,為與前任總統提倡的「舊秩序」政治運動有所區別而使用的政治詞匯。)
陳姝伶向記者解釋,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暴亂過後的印尼政府以一種補救的方式,來彌補對華人的罪疚感。
陳姝伶指出,1998年的暴動確實是改善印尼種族關係的一個轉折點。泡製「新秩序」運動的蘇哈托被推翻之後,新政府開始採取糾正行動,消除自新秩序時代以來針對華人公民的歧視性法規。其中包括修訂公民法、取消禁止慶祝農曆新年的禁令,取消禁止使用「華人」一詞等。「這一全面的改革背後是一種努力,旨在改善印尼的多元化管理,特別是關於族裔關係。」
陳姝伶的房子在1998年也是暴徒投擲石頭的目標, 這讓她當時選擇逃往澳洲。那時,印尼作為一個種族主義國家已深植在她心中。後來她又決定回到印尼:「對我來說,98年是最極端的轉折點,徹底改變了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
此外,與許多其他華裔印尼公民一樣,去年出版的《不被祝福的下一代》一書作者林恩慧(Grace Tioso)則告訴BBC稱, 前總統阿卜杜拉赫曼·瓦希德(Abdurrahman Wahid)執政時期(1999-2001年)的印尼政府真正向少數群體表示善意。
除了承認1998年5月暴動和此前發生的針對印尼華人的種族暴力,根據林恩慧的研究,印尼政府採取的另一項具體行動是, 將印尼華人遭遇的種族歧視政策的歷史寫入學校課程。
現居新加坡的林恩慧還表示,「我歡迎政府給予移民的印度人及其後代雙重國籍。通過這種方式,海外印尼人便能通過他們的經驗和技能繼續為印尼做出貢獻。」
回到陳福鍇先生的家族。
他的三代家人:祖父、母親和他自己都是1998年5月排華暴動的攻擊目標,回首過往,他向BBC承認,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多人們了解他的背景後,他要回答的問題就越來越多。當被問及作為1998年後,在海外成長的印尼華人以及他們的未來希望,陳先生直率地表示:希望雅加達不要抹去歷史。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14/06/2024 05:00PM
14/06/2024 05:00PM
14/06/2024 05: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