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台灣統獨議題:務實還是隱憂? 越來越多人想「永遠維持現狀」的前因後果

台灣民眾對兩岸關係的態度近年有所變化。

Getty Images
台灣民眾對兩岸關係的態度近年有所變化。

「台灣,是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台灣擁有自己的國民、政府、邦交國,但因與中國的領土歸屬問題至今難以參與國際活動和組織,也難以對外稱自己為「國家」。無論如何,每一個是或不是的答案背後,來自對岸中國的威脅或多或少都會被考慮在內,影響著台灣人,影響著這座島嶼的未來。

出生於台灣解嚴後的90年代,31歲的楊敏琪(Mikie)很早就認定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曾經,看著台灣受到中國長期打壓,不能在國際組織舉起國旗、邦交國接連斷交等,她希望台灣可以得到國際社會的支持,在未來能有獨立的那天,名正言順地參與任何國際活動。然而如今,她改變想法,希望台灣和中國「永遠維持現狀」就好。

徹底改變她對台灣未來想法的轉捩點,是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那一天。當時社群媒體上不斷流傳戰爭畫面,小孩受傷流血、無助的人民被迫離開家園,Mikie開始思考:台灣真的能獨立嗎?如果中國打過來,怎麼辦?

烏俄戰爭的爆發促使部分台灣民眾意識到中共武力犯台並非不可能,他們重新思考台灣的未來,擔心稍有差池都會讓台灣步上烏克蘭的後塵。30歲的鐘宇星(Danny)和張家捷(Jack)曾經傾向暫時支持維持現狀再打算,但他們現在也已改變想法。

「為什麼會有人認為台灣可以獨立?他們沒有看到這些(戰爭)資訊嗎?」Danny如今人在國外工作,他認為自己在有生之年不可能看得到台灣獨立。Jack從事業務工作,他也擔心台灣若要獨立,可能就會變成戰爭之地。因此,與其付出慘重代價,受訪的三位年輕人寧願兩岸關係一直維持現狀。甚至,他們希望「永遠」維持現狀,不要改變。

根據一項長期的民意調查,支持兩岸關係「永遠維持現狀」的台灣民眾正逐年上升,自2022年以來更是各項選擇中最高。

台灣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下稱:選研中心)在今年2月公佈台灣民眾統獨立場趨勢分佈民調,該調查從1994年12月起開始執行,紀錄台灣三十年來重要的政治趨勢。其中,選研中心以六個分類來調查民眾對於統一和獨立的看法,分別是:

  • 盡快統一(1.2%)
  • 盡快獨立(3.8%)
  • 以及維持現狀偏向統一(6.2%)
  • 維持現狀偏向獨立(21.5%)
  • 維持現狀再決定(27.9%)
  • 永遠維持現狀(33.2%)

從最新的民調可知,統一或獨立的支持度相對少數,前者僅佔 7.4%,後者佔 25.3%,是自 2018 年來的新低。而在扣除「盡快統一」和「盡快獨立」的選項下,超過八成的台灣民眾依然傾向「廣義的」維持現狀。不過,在維持現狀的四類選項當中,民眾最支持「永遠維持現狀」,其支持度從30年前的9.8%提升至如今的33.2%,超越過去多年以來一直穩居榜首的「維持現狀再決定」。

台灣民眾統獨立場趨勢分佈

BBC
台灣民眾統獨立場趨勢分佈

對此,選研中心研究員兼中心主任游清鑫提醒「永遠維持現狀」和「維持現狀再決定」的交替性高,會隨著國內外局勢相互交替,但兩者的區別在於:永遠維持現狀相對不開放,它就像一條單行道,「一路走,你沒有別的路了。」

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王宏恩在其評論中指出「永遠維持現狀」是新的趨勢,意味著:越來越多台灣人選擇主動維護現狀,或者是「主動拒絕再討論統一或獨立的議題。」

台灣民眾對統一和獨立的支持度下降,對永遠維持現狀的支持度上升——這股民意趨勢與台灣政治狀況和國際局勢息息相關。

王宏恩分析從2008年至2024年,無論是執政的國民黨或民進黨都無法帶領台灣跳脫「維持現狀」之外的方向,讓部分民眾開始以相對消極或被動的態度應對統獨問題,覺得現狀就是不會改變。此外,國際局勢的動盪也牽動著民眾情緒:2019 年的香港反修例運動、2020 年中國嚴厲的疫情清零政策、共機近年來更頻繁擾台等事件,讓台灣民眾對中國觀感不佳,而烏俄戰爭更是讓民眾產生戰事可能也會在台灣爆發的「亡國感」。

於是,不論在獨立或統一於短時間內都無法看到出路的情況下,維持現狀就成了最適合的選項。「民眾在各方面都希望不要刺激中國,以免任何導火線導致戰爭爆發,所以他們選擇永遠維持現狀。」王宏恩說。

游清鑫也指出,維持現狀的支持度跨越不同年齡層和人口屬性,意味著各個年齡層多數都支持維持現狀;此外,雖然年輕族群的台灣本土意識遠高於中老年人,但民調顯示他們之中多數依然選擇維持現狀,正如Mikie、Danny和Jack一樣。

「現況沒有不好,吃得飽,穿得暖,我也有存到錢。」目前擔任行銷人員的Mikie說道,「維持現狀最容易達成,另外兩個(統一和獨立)都不容易。」

台灣民眾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佈

BBC
台灣民眾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佈

躲進「維持現狀」的大傘下

然而,什麼是維持現狀?這牽涉了台灣總統蔡英文執政下的兩岸政策。

蔡英文在2016年上任後,始終沒有明確承認「九二共識」,讓北京相當不滿。

在兩岸關係上,蔡英文不斷重申維持現狀,提出「四不」應對原則:善意不變、承諾不變、不會走回對抗老路、不會在壓力下屈服;接著在 2021 年的國慶演說上,她進一步提出堅守「四個堅持」的兩岸外交主張,分別是:永遠堅持自由民主的憲政體制,堅持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堅持主權不容侵犯併吞,堅持中華民國台灣的前途,必須遵循全體台灣人民的意志。

對此,台灣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吳介民在《外交家》的投書中指出,蔡英文的「四個堅持」最能代表對於「維持現狀」的主流解讀。

然而對北京而言,蔡英文的兩岸政策是在「推動台獨」,也因此頻頻在其八年任期內採取動作對付,從台海軍演、網路資訊戰到政治、外交經貿領域等打壓台灣,兩岸關係降至冰點。

除了中國,台灣內部亦存在不同看法。資深媒體人陳信聰長期關注台灣政治與社會局勢,他簡單將之分成三派,「對獨派而言,她讓追求法理台獨的運動停滯;對統派而言,她只做不說才是更有效的務實台獨;但對多數民眾而言,她就是回應主流民意:維持現狀就好。」

台灣總統蔡英文。

Getty Images
台灣總統蔡英文

但一個「現狀」,每個人也有不同的解讀和感受。Mikie認為現狀不錯,自己能吃飽喝足;家中經商的Jack則不滿意,他傾向前總統馬英九主張「九二共識」下的現狀,認為當時兩岸關係交流良好,陸客來台促進經濟發展。至於Danny可能對現狀有所保留,指出兩岸人民現階段缺乏交流,但強調在交流的前提下,台灣也要守住自身權益。

因此,若要定義什麼是維持現狀,沒人能提供讓眾人滿意的答案,也沒人能提供標凖答案。

「每個老師(的定義)都不一樣。」游清鑫表示只能以不同的研究方法,並且連結民眾不同的屬性與態度,來試著解讀他們的想法,例如其定義的維持現狀是否為可以繼續自由選舉、尊重人權,經濟狀況佳等等。王宏恩則表示,當民眾在提到維持現狀時,腦海裡浮現的兩個想法通常是「不要被統一」與「不要戰爭」。

或許,在沒有標凖答案的情況下,模糊的詮釋未必不好。游清鑫將「維持現狀」比喻成一把可以容納不同立場與詮釋的大傘,「如果大家最有共識的是不要戰爭,而如果這個雨傘可以避免戰爭,那大家就先躲進來吧,不要淋到雨就好。你跟我的立場不一樣沒關係,反正傘夠大。」

台灣一項民調顯示,民眾最支持「永遠維持現狀」,其支持度從30年前的9.8%提升至如今的33.2%。

Getty Images
台灣一項民調顯示,民眾最支持「永遠維持現狀」,其支持度從30年前的9.8%提升至如今的33.2%。

大傘下的務實與隱憂

對三位受訪者而言,大傘下的永遠維持現狀確實是避免戰爭的方式。他們認為只要繼續維持現況、台灣的執政者不要主張獨立踩到中國底線,兩岸就不會發生戰爭。Mikie苦笑道,「獨立太可怕,但統一我是不要。」

陳信聰指出,身為務實的海洋民族,台灣主流民意長期搖擺在「不敢追求法理層次的獨立,但是絕不可能跟中國統一」之間,民意已清楚彰顯不會追求獨立也不會進一步挑釁中國,只要現狀就好。

王宏恩也進一步提到,台灣是全球最獨特的案例。

受到國共歷史因素以及兩岸政治局勢影響,台灣民眾的身分認同產生分歧,例如可能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台灣人,或兩者皆是。而隨著台灣經歷政黨輪替、國民教育新增台灣系列以及世代交替,再加上持續受中國文攻武嚇等因素,都使得台灣民眾的本土意識在過去三十年來迅速攀升近50%。王宏恩分析,與台灣處境類似的加拿大魁北克和西班牙加泰隆尼亞等地,都沒有如此之大的身分認同變化;但與身分認同變化相對照的,是台灣在統獨議題上的立場幾乎沒有太大變化。

換言之,一般認為本土意識的抬頭會讓台灣走向獨立,但民調顯示台灣主流民意卻依然選擇維持現狀。「台灣人是變得越來越務實。」王宏恩說道。

台灣人的身份認同和對兩岸關係的態度

BBC
台灣人的身份認同和對兩岸關係的態度

不過,務實的另一面,可能也反映了民眾對台灣的不夠自信。若台灣不幸發生戰爭,三位受訪者都認為台灣不會打勝仗,也認為自己不會留下來為台灣一戰。由此延伸的問題也是,如果他們相信「永遠維持現狀」是避免戰爭的保護傘,但中國未必保持一樣的想法。

Jack坦言現階段只能先選擇相信中國,也就是只要台灣不喊獨立,中國就不會主動攻擊台灣,「你不相信他(中國)要怎麼辦?你相信自己嗎?相信自己,獨立了,然後真的發生戰爭?」Danny則認為無法預知中國的意圖,台灣目前只能在不踩到中國底線的前提下,繼續在國際社會上爭取自身權益。

游清鑫對此解釋其挑戰所在,即便年輕人滿足於台灣內部所認為的維持現狀,但從外部來看,現狀從來都是動態發展,而非靜止不動。他舉例,中國和台灣覺得對方在破壞現狀,美國和中國也覺得對方在破壞現狀,「(維持)現狀變成說(在台灣)內銷好用,但是走到外面去,就很難去界定現狀。」

「所以下一個問題是,現狀可以維持多久?」從事民調工作多年的游清鑫問道。

現實是,即便只是要維持現狀,台灣也要付出極大的努力。

王宏恩提醒,維持現狀並非什麼都不做,他形容台灣的處境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因為當中國軍力越來越強大,台灣若要繼續維持現狀,軍力和訓練時間必須跟著加強、加長,也要其他國家進行更多軍購和軍事合作等等。

此外,另一挑戰也在於台灣民意的關注度。若結合2024年台灣總統選舉成績,王宏恩觀察,柯文哲領導的民眾黨之所以崛起,是因為他們成功說服部分中間選民「統獨是假議題」,主張應該更關注在地議題如社會福利和房價等等——該策略確實反映在民眾黨的得票率之上,且藍綠陣營也沒有成功擴展票倉、爭取到中間選民的選票。

因此,若各個政黨未來想要獲取這些中間選民,預期只會更關注國內議題,而這可能會造成統獨和國防議題的討論形成僵局。

「(國會)可能盡量不去討論,或者一討論大家就吵翻天,然後最後就維持現狀。」王宏恩補充,中美和台海關係未來會有大變數,如果台灣民眾較少討論國外議題,可能也會讓政府沒有充足凖備來即時回應變動的國際局勢。

台灣候任總統賴清德(中)

Getty Images
台灣候任總統賴清德(中)

台灣的未來?

台灣在1987年解嚴後,討論統獨議題不再是禁忌,「維持現狀」也一直是主流民意。然而,對比起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所說的「兩岸政治分歧不能一代拖一代」,相同的問題或許也要拋回到台灣身上:維持現狀的大傘,還能一代撐一代嗎?

綜觀選研中心三十年來的民調,游清鑫指出,台灣民眾對中國的想法十分複雜,希望兩岸關係不要太近也不要太遠,且在此適當的距離之內,兩岸不要當敵人要當朋友,要做生意不要戰爭,「講白了,就是現實。其實各國民眾都一樣,談到戰爭大家能閃就閃,可以賺錢就繼續賺錢。不能解決的問題,那就先放著。」

一方面是對現狀無能為力,另一方面也是缺乏對統獨議題更多深刻的討論。

王宏恩教授以南韓為例,提及不論與北韓統一或開戰,南韓已有各種考量與成本計算,但台灣比較少去計算假設在獨立或與中國統一的情況下,台灣的政治、經濟、法律、民生等各個層面會受到什麼影響。

陳信聰過去長年主持政論節目,針對不同公共議題邀請正反立場的來賓辯論。他觀察在社群媒體分化群眾的時代下,相對嚴肅與敏感的統獨議題難以持續地、理性地在主流社會發酵,因此很難促進更多的社會思辨或激發更長遠的思考。他也反省自己的世代並未好好討論過相關問題,「我們這一代(70 年代)其實很阿Q地在逃避,很一廂情願地認為不要統一也不要獨立,我們就是要好好維持現狀,不會挑釁你(中國),先度過這一、二代再說。」

那麼,台灣的未來會是什麼?

根據中華民國大陸委員會最新民調,九成以上的民眾支持台灣的未來要由2,300萬人決定(91.9%)。由此,若將時間維度再度拉長,陳信聰也進一步提出「維持現狀」可能會帶來的隱憂,例如:這種拖延戰術否對台灣的下一代更好?是否會剝奪下一代進一步成為一個正常國家的可能性?

對此,Mikie和Jack不否認「維持現狀」是拖延戰,但他們認為目前沒有其他更好的做法。或者說,如果撇除中共武力犯台的可能性,三位受訪者都傾向台灣可以獨立。

而被問及對於統獨的未知是否會影響自身規劃時,Danny和Jack的答案是沒有,Mikie則是自我挖苦,笑言自己可能不想要買房子,否則戰爭可能會把她一生的心血和積蓄賠光。她還不確定是否要生小孩,也不確定永遠維持現狀是否真的可行,但她認為「永遠維持現狀」對下一代不見得是壞事,「假如(台灣)獨立失敗,讓他們被統一,我覺得會更慘!」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