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習近平會見美工商界代表:穩住外資同時鋪墊「三中全會」經濟改革

3月2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會見了美國工商界和戰略學術界代表,在中國經濟放緩,外資流入放緩的背景下,此舉被認為是在穩住外資對中國的預期。

參與會見的有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董事會主席格林伯格、黑石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蘇世民、高通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安蒙、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創始院長艾利森、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會長艾倫等。

其中蘇世民(Stephen A. Schwarzman)的黑石集團,是全球最大的資管集團之一。蘇世民與中國淵源頗深,他捐資1億美元在中國設立蘇世民學者項目獎金,培養「未來領袖」,其後他又捐資在清華大學設立蘇世民書院。經常出現在中國領導的會見活動中。

艾利森(Graham Tillett Allison, Jr.)為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創始院長,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青年官員都會送到該學院培訓,一度被稱為「中國高官訓練營」。

艾利森在克林頓執政期間還曾擔任美國助理國防部長,他還是「修昔底德陷阱」概念的提出者,近年來這一概念被用於形容「中美對峙」為未來。據中國官媒報道,此次會見中,他向習近平稱,「修昔底德陷阱」並非必然。

中國:穩住外資

習近平對美國工商界代表的「喊話」——

「(中國)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為包括美國企業在內的各國企業提供更廣闊發展空間。」

「中國的發展歷經各種困難挑戰才走到今天,過去沒有因為『中國崩潰論』而崩潰,現在也不會因為『中國見頂論』而見頂。」

這些試圖穩住外資的表態背後,是疫情三年外商在中國的「苦日子」。無論是外企利潤,還是對華直接投資,都出現高達兩位數的萎縮。

而且在中美對峙的國際環境中,美國企業在華也被另眼相待——中國美國商會(AmCham China)發佈的《2023年在美中資企業年度商業調查報告》顯示,49%的會員企業認為,相較前一年,他們在中國更「不受歡迎」,該比例在消費行業更高達56%。

一時間,外資看空中國,「中國經濟見頂」的看法甚囂塵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A3L6EGTkks

瑞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向BBC中文表示,「外資大幅流出中國的說法,不是很確切,從數據來看,更凖確的說法是,流入中國的外資大幅降低。」

汪濤所說的數據來自中國外匯管理局,2023年中國外來直接投資(即直接投資負債方,又稱來華直接投資)淨流入330億美元。雖然外資還是淨流入,但額度大幅下降,繼2022年同比下降47.6%後再降81.7%,淨流入規模降至1994年以來最低。

汪濤分析,如果仔細分析,流入中國的外資的三大部分裏:流入中國的新投資,下降並不明顯;但是外資留存的利潤經過三年疫情的困難,下降很明顯;還有就是私募(PE)通過借貸投資中國,海外的資金成本非常高,所以誰也不會想借美元投資中國,這個很不划算。

「政府現在出台措施,便利外商到中國去,搞好營商環境,都有利於穩住外商。」汪濤提醒,包括現在的全球去風險,以及產業鏈的轉移,包括科技限制,對於投資等行業,想要規避風險。

「這在短時間難以改變,中國自己也改變不了這一點。總體來說,這兩年外資應該會有回升,但是,也可能回升不到以前那麼高的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習近平提到「我們正在謀劃和實施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這讓外界對遲遲未見蹤影的中共「三中全會」,更為矚目。

按照中共黨章,全會每年至少召開一次。中國在改革開放後,逐漸形成政治傳統,每次黨代會後要進行七次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每次全會也有不同的任務。其中,歷屆「三中全會」往往聚焦經濟問題,重大經濟改革措施經常在此時出台,因此較受關注。

但「三中全會」遲遲未開,有觀點認為,可能在醞釀更為大幅的改革方案。

外資:穩住中國

站在外資的角度,疫情後,美國的企業家和資本家多次在中國受到超規格接待,除此次蘇世民等人外,去年還有馬斯克、蓋茨等都得以與習近平會面。

而美國部長級高官來訪,比如去年8月到訪的商務部長雷蒙多,則不一定能見到習近平。

外資也樂於到中國訪問。知名國際問題專家李成接受了BBC中文的採訪,他曾經是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約翰·桑頓中國中心的首位華裔主任,在任近十年,去年到香港大學建立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

李成表示,過去十年,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相當於G7的總和。如果放在全球的角度來說,即便中國經濟放緩,還是貢獻了全球經濟增長的三分之一。

「我們看到全球很多地區麻煩不斷,比如中東(巴以問題)、歐洲(俄烏戰爭)、北美(大選),『全球南方』的日子也不好過,這種狀況下,你不會想看到最有活力的經濟體(中國)也出問題。」李成認為,對於外資而言,體量巨大,增長可觀的中國,依然是全球化版圖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所以歐美國家更傾向於『去風險』,而不是『脫鉤』」。

實際上,中國也在「去風險」。

2020年7月,中國也提出了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一說法剛提出時,從媒體到輿論,多以「內循環」來概括。這一政策標誌著中國的戰略重心將轉向本地需求和技術發展。

當時就有觀點提出,是在降低對外經濟依賴性,以便在極端情況下,比如「台海戰爭」,面對歐美日的經濟制裁,保持一個正常運轉的經濟。俄烏戰爭爆發後,這種觀點更加甚囂塵上。

李成也提到「修昔底德陷阱」,修昔底德在其《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提到國與國對立的三個原因:貪婪、榮耀、恐懼。而中美關係螺旋式惡性下滑的關鍵就是恐懼,而美國作為守成大國的恐懼更不會輕易消失,很多專家判斷中美關係的改善可能需要十年或更久。

李成認為,這樣下去就是兩套全球化,背後是兩套供應鏈、兩套貿易網、兩套貨幣體系、兩套數據系統,真的是國際社會所樂見的嗎?還說兩邊共同努力,為多邊全球化帶來一個新面貌。

本次會面中,習近平也向美方代表談及兩國關係,他表示,「這幾年,中美關係經歷了不少波折,也遭遇過嚴峻挑戰,其中的教訓值得吸取。中美關係回不到過去,但能夠有一個更好的未來。」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