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國人口數經歷了意外大跌——出生人口進一步減少至902萬人(比2022年少54萬人),死亡人口進一步增加至1110萬人(比2022年多69萬)。
今年中國全國「兩會」上人口問題帶來的老齡化危機,也變為熱點話題——比如有政協委員認為,農村老齡化嚴重且沒有社會保障,亟待改善;有官員提到解決養老資金來源難題,以及養老機構牀位緊張。
在中國,對老齡化的擔憂並不新鮮,但是2023年出生人口急劇縮減,使這場養老危機變得觸手可及。受訪專家表示,2050年,中國將不可避免地迎來一場老齡化危機,每個老年人只有1.5個勞動力供養,兩方都面臨沉重的負擔。
看到這一點,也有專家呼籲,應該盡早採取措施,延遲退休,增加養老金來源,鼓勵生育等;悲觀者則認為,這場改變無法避免,只能盡可能地減緩衝擊。
中國出生人口的斷崖式下滑,非常突然。
進入本世紀,中國人口增速相對平穩,2010-2020年中國增加了7206萬人,2000-2010中國則增加了7390萬人,平均每年在700多萬的水平。
隨後則開始大幅波動——2012、2013年中國新增人口660萬左右,此後「單獨二孩」政策後,2014年小幅攀升到710萬左右,2015年又降為680萬,隨即放開「全面二孩」政策,2016年新增人口超過800萬,2017年也有737萬左右。
最近五年,人口開始緩跌到急跌的過程——2018年和2019年,新增人口急速放緩,僅為530萬和467萬左右;2020年、2021年跌幅進一步加大204萬人和48萬人;2022年進入「人口萎縮時代」,減少85萬人,輿論嘩然。
沒想到的是,2023年,跌幅進一步加深至208萬人。這種程度的急跌,使各個機構的預測失去凖頭。
2021年時,中國社科院預估人口將從2027年開始收縮。世界銀行則認為中國2029年人口開始負增長;即便最悲觀的《經濟學人》智庫,也預測人口將在2025年前後達到峰值。實際情況比這些預測來得更早,程度更深。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高級研究員易富賢向BBC中文表示,「這個數據揭示了一個必然會到來的危機」——
「經濟危機比你想象中要花更長時間才會到來,然而一旦到來,發生的速度比你想象中快得多。」美國經濟學家多恩布什(Rudi Dornbusch)如此形容1994年的墨西哥經濟危機。
由於之後多次經濟危機都符合這種「漫長醞釀,一夜爆發」的特徵,後世稱其為「多恩布什法則」。
22年後,學者米歇爾·渥克(Michele Wucker)出版《灰犀牛》,書中引用「多恩布什法則」,提出「灰犀牛」的概念,形容大概率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
中國早已把應對老齡化列為國策,是這個國家面臨的「灰犀牛」之一。而諷刺的是,「灰犀牛」是指發生危機的風險顯而易見,但是由於不作為、少作為或束手無策,直到犀牛衝至眼前,任何補救已來不及,最終被撞翻在地。
學者們對中國在2050年的人口圖景進行了描述:
易富賢測算,2035年左右中國人口將迎來第一個分水嶺,此前中國的人口仍然比美國年輕,之後老齡化程度超過美國,到2050年中國將迎來老齡化危機。
2020年每個中國老人有5個勞動力供養;到2050年,中國每個老人僅有1.5個勞動力供養。而同期老齡化較重的英國還能有2.4個。
美國布魯金斯中國經濟資深研究員杜大偉(David Dollar) 向BBC中文表示,中國出生人口下降的同時,65歲以上的人口數量則將急劇增加,其中85歲以上人口增速更快,因此到2050年左右,中國高齡老人數量將超過美國和歐盟的總和。這意味著中國需要在勞動力大幅減少的情況下,花費更多的資源來照顧老人。
換言之,老齡化就像一個經濟體的慢性病,幹活的青壯年佔比越來越小,需要全社會供養的老年人佔比越來越多,造成養老金缺口擴大,社會負擔沉重,那麼年輕人自己生活已經不容易,就更不願意生孩子,再加上老年人相對不願消費,經濟活力減弱,社會陷入惡性循環。
易富賢的比喻更為直白,他認為,人口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無論是誰執政,執政水平怎麼樣,都是做麵包的技術問題,而人口問題意味著壓根沒有麵粉,何談麵包?
如果不能跟本性地扭轉這一問題,有什麼政策可以緩解?
杜大偉認為,中國確實沒什麼辦法來改變這種人口狀況,增加生育率的措施效果一般,中國也不具備接收大規模移民的條件,不過目前的退休年齡比較低,還有提升的空間。
目前中國的退休制度下,男性年滿60歲,女幹部年滿55歲、女工人年滿50歲退休;從事井下、高溫、高空、特別繁重體力勞動或其他有害身體健康工作的男性,退休年齡在55周歲。
該政策始於1951年2月23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當時中國的人均壽命還不足50歲。1978年國務院再次發文予以確認,一直沿用至今。
易富賢稱,當時中國的年齡中位數只有20多歲,非常年輕,一個老年人對應勞動力達到11個;但現在已經大為不同,年齡中位數達到43歲,2035年更要到49歲。
延遲退休已經在中國官方文件中反復出現——習近平曾在中共「二十大」報告中表示,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十四五」規劃中也提到,「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而且一改此前文件中的「研究」為「實施」。
然而距離「延遲退休」第一次出現在官方文件(「十二五」規劃)已經過去12年,該政策遲遲沒有落地。
易富賢認為,中國政府面臨一個兩難問題,如果現在就延遲退休,那麼本來已經嚴重的就業問題就會雪上加霜;但是如果不延遲退休,那麼越往後問題越嚴重,如果延遲的幅度過大,引起的民意反彈也會非常大。比如英國和法國,都爆發了百萬人大遊行,甚至騷亂。
延遲退休還面臨一重壓力,就是養老金。據中國社科院《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2019-2050》預測,養老金收不抵支會出現在2028年,並在2035年耗盡累計結餘。此時離2050年更深重的老齡化危機還有15年。而且早在2016年,黑龍江的養老保險就已經耗盡累計結餘,難以為繼。
其中頗受詬病的還有養老金「雙軌制」問題,即企業職工在職期間要向社保繳費,退休後養老金待遇與繳費水平掛鉤。而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在職期間不需要繳費,退休費就是自己退休時工資的80-90%,還有一定的退休補貼。
這種不同導致收入相近的兩個人,僅僅因為一個在「體制內」,一個在「體制外」而面臨養老待遇的巨大差距。不過,2024年,「雙軌制」將被取消,正式「並軌」。
此外,目前中國養老金與GDP之比為10%左右,遠低於其他國家,急需補充。中國政府還在2022年4月提出建立養老保險「三大支柱」的制度:基本養老保險、企業補充養老保險、職工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但這些政策能否及時補充養老金的缺口,還有待觀察。
位於北京的安邦智庫向BBC中文表示,比發達國家的老齡化更麻煩的是,中國是在發展中經濟體階段進入的老齡化,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未富先老」。由於國家和社會的財富積累不足,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為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所做的凖備不足。
「包括老齡化在內的人口問題,將成為中國發展最大的遠期風險。人口變化趨勢具有強大的慣性,而且與城市化進程密切相關,不是短期政策調整就能改變的,不誇張地說,老齡化危機將會影響未來中國的國運,我們需要做好應對這場大潮的凖備。」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04/04/2024 05:00PM
04/04/2024 05:00PM
04/04/2024 11:00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