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台灣大選投票日僅剩三天之際,周二(1月9日)一顆穿越台灣上空的的中國衛星,意外引起了一場政治風波。台灣國防部在當日下午,發佈「國家級警報簡訊」,表示一顆中國發射的衛星穿越了台灣南部上空,請民眾注意。
台灣總統府隔日上午確認排除北京此次衛星發射的「政治動機」,台灣國防部也強調該衛星路徑突然偏移,原判穿越台灣外海的路徑異常改變,因此發出簡訊給全台民眾。
此次台灣國防部發送簡訊的時機與動機,包含簡訊中英文將「衛星」錯譯為「飛彈」的疏失,已經在台灣引發批評。
有輿論質疑中國發射衛星早已是常態,過去也飛越台灣上空多次,為何會在大選前敏感時刻發佈國家警報。前年夏天中共飛彈飛越台灣上空,但當時民進黨中央曾稱是飛彈飛越大氣層、不算領空,引發議論。
根據路透社周三引述中國國台辦的書面回應,國台辦稱衛星發射屬於年度例行安排,「無關台灣選舉」。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回應有關問題時指出,「這不是一個外交問題。民進黨當局誤導民眾、製造恐慌的目的是什麼,我想大家都很清楚。」
美國白宮國安會發言人柯比(John Kirby)當天則在記者會上回應媒體詢問時說:「你提到了(衛星發射)選舉時間上的巧合,我無法證明背後原因,但這確實點出了有趣的問題,譬如這些活動意圖是什麼?他們的目標是什麼?無論如何,我們(美國)相信,台灣的民主制度需要被尊重,我們想看到一場自由、公正與透明的選舉。」
台灣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就抨擊此事稱,所謂「國家級警報」不能淪為放羊的孩子。他說,相比2022年中共發射的東風飛彈,兩者嚴重程度大相逕庭。「上次政府後知後覺,這次卻小題大作、徒增恐慌,今天的烏龍也證實兩岸缺乏最基本的對話機制。」
台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林穎佑認為,此次發送簡訊無論內容跟方式,確實存在瑕疵。
長期研究軍事衛星的林穎佑向BBC中文解釋稱,中國本周發射的「愛因斯坦探針衛星」是與歐洲合作的科學探空衛星,發射前幾天也有預告,因此應當沒有什麼軍事意涵。他告訴記者,這與日本過去針對朝鮮(北韓)發射「間諜衛星」而發送全國警報不同,這是用途截然不同的衛星。
他問道:「要學日本跟韓國,每次平壤發射衛星就要發佈全國性警報?我覺得有待商榷。而且以北韓現有實力,一年能發射幾顆?中國能發射幾顆?」林穎佑稱此次衛星發射並沒有北京介入台灣選舉的問題,「我認為主要還是(台灣)國防部在『軍民合作』上有很大的學習空間。」
林穎佑告訴記者,台灣國防部依據什麼情況需要發送全國簡訊給民眾,需要有更清楚的標凖作業程序(SOP)。具體工作為何?他舉例說,或許台灣軍方事先就可以在既有的例行軍事動態發佈上,就告知民眾何時會有衛星發射等等,讓台灣民眾先清楚狀況,心理有所凖備,這比起針對衛星,無預警的發送警報造成民眾驚慌好得多。他表示「有關做法需要更細緻些」。
此事發生在1月9日下午,中國一顆科學衛星飛越台灣南部上空,飛行高度超過500公里。台灣國防部發佈了國家警報,指出當日下午15時03分,中國四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執行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搭載衛星發射任務。但台灣國防部在英文版簡訊中將衛星翻譯成「Missile」(飛彈),引發台灣輿論一片嘩然,一小時後就此向民眾致歉。
不過,有分析稱,在2022年8月,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中南海以大規模「封島」軍演作為報復,當時傳出中國飛彈飛越台灣上空,但台灣國防部未發佈警報,但本周衛星穿越台灣上方,卻發出國家級警報,在台灣輿論引發了有關發佈國家警報標凖,以及超過大氣層是否屬於台灣領空的疑問。
針對領空問題,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教授告訴BBC稱,中國火箭並沒有侵犯到台灣領空,但他認為,「火箭本身存在不確定的因素,所以台灣雷達發現航線向北偏離進入台灣本土上方,才發佈警報。」
蘇紫雲解釋說,領空(Territory air space)的「水平界線」可依照國際法,譬如1929年《華沙公約》、1999年《蒙特利爾公約》等定義,亦即是領海、領土的上方就是領空。此外,航空法也規範了各國領空和主權空域的「垂直界線」,依照兩個國際慣例解釋,大氣層的頂點下方,可被認定為領空。
國際航空聯合會(FCI)將其定義為從100公里計算,也就是卡門線(Kármán line)。卡門線上方的空間,稱之為外太空。美國空軍則依照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界定,認為80公里的高度之外就是太空,不受領空限制。他說,「但無論如何國際慣例認定大氣層內才是領空的頂點。」
不過,台灣前國防部副部長,國民黨本屆不分區立委提名人陳永康上將則在記者會上稱,台灣上空低軌衛星很多,並非只有中國發射的衛星,外國衛星也都會通過,「不見得一定要發佈警報」。
陳永康上將強調,2022年8月4日解放軍飛彈飛越台灣上空,情況危險,但當時未發佈警告。他說,國民黨支持中華民國國防,但呼籲勿讓國家級簡訊淪為選舉操作。
此次中共發射衛星事件,也引發衛星殘骸是否會掉落到台灣地面並造成危險的辯論。不過,根據過往公開資料,中國大陸衛星發射後,殘骸多落在大陸領土,至今還沒有掉落在台灣的紀錄。台灣國防部在前日公布此次「愛因斯坦探針衛星」發射後的軌跡圖也說明,此次衛星殘骸掉落處都落在大陸西南貴州等地。
但根據美國媒體報導,2022年4月16日,中國發射一枚氣象衛星飛越了台灣北部外海,導致台北飛航情報區27分鐘飛航管制。台灣國防部當時透露,這是因為火箭殘骸落入該海域,造成多起航班時間更動,但未對台灣本島造成影響。
台灣國防院蘇紫雲則向BBC強調,根據過往經驗,火箭發射後的殘骸主要為發射第一、二階段的引擎殘骸,「這些是可預測的拋棄物。」 但各界應考慮到火箭本身技術或機械故障可能在空中解體,「產生碎片威脅地面,因此還是需提出警戒。」
由於此次衛星事件發生在台灣總統大選投票日前幾天,為業已白熱化的台灣選舉製造出更多火花。
批評人士對台灣國防部作法提出質疑。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在周三(1月10日)批評,這是民進黨政府在選舉投票前操作「亡國感」(台灣將要滅亡的感覺),欺騙台灣選民對生命安全的恐懼。侯友宜呼籲蔡英文政府24小時盡速公布真相。
台灣海軍前艦長呂禮詩也接受台媒採訪時稱,此次國家警報上寫衛星發射時間為下午3點4分,但是民眾收到的時間是3點18分,「這14分鐘是怎麼決策的?總統狀況外?行政院長也狀況外?根本是走在『灰色地帶』,影響民眾投票意向。」
不過,台灣政治評論員黃創夏則刊文分析稱,關於中國大陸近日飛越台灣上空的衛星或偵測氣球等等,他認為這是一種「居高臨下、任意穿越」的戰略。他分析稱,北京旨在營造一種「不確定風險」,也是ㄧ種新型態的「灰色」且「不對稱」的認知作戰」。他說中南海希望在台灣製造一種無法預測的「戰爭還是和平」的心理干擾。
蘇紫雲則告訴BBC稱,衛星事件背後,折射出北京對台灣、菲律賓的作法,性質上是「意志持久戰爭」(war of nerves)來操作,後者是「影響力作戰」作戰的一種,包含了「灰色地帶作戰」及認知作戰等戰術。
他認為,火箭與彈道飛彈相同處都是「rocket」(火箭),差異是乘載物——一個是彈頭,一個是衛星、太空船等宇宙航空器。他說:「因此就防衛者而言,我認為提高警覺是必要的。以2018年1月,夏威夷州政府對全州發佈了飛彈誤報為例子稱,當時沒有人質疑這種凖備的必要性。因此日後中國發射火箭若是通過台灣上方,估計(台灣)也會持續發佈警報。」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24/11/2024 05:00PM
23/11/2024 05:00PM
23/11/2024 08:00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