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中國經濟2024:如何喪失信心?又如何重建?

舟山港

Getty Images

去年此時,中國放棄嚴格的新冠「清零」措施,疫情期間遭受重創的經濟,走出了病房,但過去一年,預期之中的快速反彈沒有出現,而是在一場「長新冠」(Long Covid)中緩慢復蘇。

雖然電影院票房創下新高,中國各地「五一」和「十一」假期旅遊景點人頭攢動,但在2023年的更多時間,物價(CPI)、消費、服務業投資和房地產投資都不盡如人意,這些經濟數據都在描述一個事實——老百姓沒有信心。

「沒信心」成為過去一年的高頻詞,也匯聚了中國經濟困難的所有徵結。在剛剛舉行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也用一些中國官方語境中不常出現的詞語來印證這一點:「有效需求不足」、「社會預期偏弱」、「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等等。

上一次,「信心」兩個詞在中國成為焦點,是在2008年,當時金融海嘯來襲,中國沿海出現外貿工廠的「倒閉潮」,時任中國總理溫家寶在美國紐約的一次演講中稱,「在經濟困難面前,信心比黃金和貨幣更重要」。有趣的是,中國隨後出台規模龐大的「四萬億」計劃,快速拉動經濟,最後提振信心的,恰恰是「黃金與貨幣」。

這一次,中國面臨的情況更複雜,內外部問題交織,如何真正重建人們的信心,將經濟推回正常的軌道,藥方變得不那麼清晰和直接。「疫情讓很多人都變成了醫生,在經濟領域很多人也成了醫生,說我們需要這樣或那樣的治療。」瑞銀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在近期香港一場活動上表示,「而作為宏觀經濟學家,我會說首先要穩定病人,然後再考慮其他事情。」

信心喪失?

一名戴著口罩的女士走過北京中央商務區(2023年12月20日)。

EPA
過去一年低迷的民間投資,使不少經濟學家開始擔心「借款人的消失」是否會重覆當年日本經濟停滯的老路。(圖為一名戴著口罩的女士走過北京中央商務區)。

對於59歲的郭天然(化名)來說,信心的崩塌是一瞬間的事情。

疫情期間,郭天然在她生活的河南省買下一套房子,126平米,再加一個7萬元的車位,一共花了82萬元人民幣。「買的時候,家裏人還建議我買個大企業的,所以就選了恆大,風險小,而且物業服務好,結果沒想到簽約不到半年,就『爆雷』了。」

原本是給兒子買的婚房,「爆雷」之後,郭天然還是不得不每月還貸款5923元,「我家那口子每月有固定工資,我偶爾打工,不穩定,現在每月能自己支配的也就一兩千塊錢。」郭天然說,甚至這些錢都不敢都花了,兒子畢業沒找到合適工作,去杭州的公司裏實習,還需要家裏補貼。

郭天然並不是極端案例,在中國,僅恆大一家企業,留下的「爛尾樓」達到162萬套,涉及600萬業主。

工地

Getty Images
中國正處於歷史上最嚴重的房地產衰退期。

「疫情之後,所有人都期待中國經濟強勁反彈,然而一件事情破壞了這一復蘇趨勢。」汪濤表示,中國正處於歷史上最嚴重的房地產衰退期,目前房屋開工率僅為2020年的35%,相比2021年的房屋銷售量下降了40%以上。這一非常嚴重的房地產衰退期立即產生兩個溢出效應:

其一是地方政府財政。中國地方政府很大程度上依賴土地出讓金,以及依靠土地和房產作為抵押來舉債的平台公司。每當中國低迷時,就需要更多債務來刺激經濟,而現在隨著房地產衰退,再無法做到這一點。因此,以往的渠道被堵塞了,與此同時,地方政府害怕公開違約,不得不削減開支,甚至推遲或削減公務員工資。他們所做的不是支持經濟,而是財政緊縮,對經濟毫無幫助。

其二是家庭消費。在中國,家庭財富的大部分是住房,超過60%。當房地產市場下滑時,家庭如何有信心消費,尤其是中產階級,比如中產階級的大件家電消費明顯下降。

《經濟學人》智庫(EIU)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蘇月向BBC中文表示,在中國改變防疫政策之時,市場對中國經濟過於樂觀了。市場預期中國會出現其他主要經濟體的快速、「V型」復蘇。然而,中國缺乏以家庭為重點的財政轉移支付,中國的家庭沒有可隨時用於消費支出的大量儲蓄。

蘇月補充稱,儲蓄水平的提高主要反映了消費者的謹慎態度,而不是等待消費的過多儲備。因此,消費反彈的軌跡並不順暢。此外,房地產市場疲軟和地方財政狀況也是影響形勢的額外因素。而政府的應對措施過於零碎。

從最新的數據來看,11月中國經濟在政府投資拉動和外部需求逐步企穩之下,穩步復蘇。

但是零售額的增長更多由於去年低基數效應導致,剔除這一因素後,月度環比增長出現溫和收縮。這結束了連續三個月的增長,表明消費者情緒依然脆弱。

蘇月據此認為,消費可能還沒有恢復到持續增長的軌道,而持續的通貨緊縮反映出消費需求的減弱。

而需求減弱,會影響企業利潤,推高融資成本,減弱民間投資,反過來進一步影響信心和整個經濟的復蘇。

郭天然是一個典型的代表,她買的房子「爆雷」後,她極為擔心,「把養老的錢放進去,未來30年還每月把工資交出去,最後可能什麼都沒有」,因此儲蓄的意願甚至更強,消費的意願更弱,再加上兒子畢業已經半年還未找到正式工作,使她「啥都不敢買,哪兒也不想去」。

等待的人群

Getty Images
缺乏信心的民眾,在經濟決策時展現出保守的一面。

後果:停滯與陷阱

缺乏信心,使中國民眾在各種經濟決策中展現出保守的一面,與過去30年狂飆突進截然不同。

比如,今年上半年,大量貸款者繼續湧入銀行,申請提前還房貸,以至於銀行開始設置「門檻」——有銀行關閉手機客戶端上的提前還貸功能,要求客戶到線下網點排隊申請;還有銀行表示,總行設置了每月提前還房貸的額度,而目前額度用完,需要排到4月,甚至有網友說自己排到10月才能還款。

銀行頻頻設置「門檻」限制提前還貸,還因為住房貸款對於中國的銀行而言,幾乎是最優質、最穩定,且規模巨大的資產。

截至去年底,中國個人住房貸款餘額38.8萬億元,如果提前還貸的量達到10%,意味著銀行的房貸量在短期內減少將近4萬億,對銀行的盈利能力帶來挑戰。

一位武漢的房地產從業者稱,以前建議別人買房子時,都是能貸多少就貸多少,因為作為一般人,住房貸款幾乎是能貸到的利率最低的資金,即便有多餘資金,也可以拿去其他投資渠道,而不建議全款買房。

100 Yuan

Getty Images

「但現在我很難這麼建議,因為各種投資渠道的盈利能力都大幅下降,小生意也不景氣,再加上過去五年買房的人,利率都高到5%,這樣對比一下,提前還房貸幾乎是划算的選項。」上述房地產從業者表示。

再加上,過去一年低迷的民間投資,使不少經濟學家開始擔心「借款人的消失」是否會重走當年日本經濟停滯的老路。

野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辜朝明長期研究日本這場曠日持久的停滯,提出了「資產負債表衰退」(Balance sheet recession)的概念,即泡沫破裂後,進入全民「負資產」時代,日本突然沒有人借款了,企業的首要任務不是借錢擴張,而是賺錢還債,不追求利潤最大化,而追求債務最小化。

結果就是,任憑政府怎麼降低利率、超發貨幣,企業就是借錢還債,而不是用來投資,最終日本政府甚至一度將利率降為負,依然無法提振經濟,出現了罕見的貨幣政策失效現象。辜朝明將其概括為「借款人的消失」,也就是日本經濟長期停滯的根源。

不同的是,日本停滯時經濟已處在較高水平,而中國人均GDP還是1萬多美元,如果停滯,則面臨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

求職現場

Getty Images
中國已故的前總理李克強曾表示,保經濟,實質上是為了保就業。

重建信心:政府的角色

汪濤表示,當人們談論信心缺失時,經常有兩種聲音,一種聲音抱怨政府干預太多。

過去幾年間,從互聯網、教育培訓,到房地產、電子遊戲等產業接連遭受監管或打壓,造成這些產業估值下降,投資乏力,但在今年其中不少政策又逐步放開,比如取消住房限購。頻繁而不確定的政策,使市場抱怨政府的干預。

汪濤也提到另一種幾乎相反的聲音,比如華爾街投資者,他們抱怨政府介入得不夠多,因為他們習慣於每當增長放緩時,中國政府總有一個刺激計劃。

中國政府每年設定一個經濟目標,然後無論如何都會動用自己的工具箱,達到那個目標,在中國幾乎沒有經濟週期可言,「這不是正常的市場經濟,你猜這麼著?這次我們可能真的要在中國看到經濟週期了。」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何帆提出中國政府在處理經濟問題時的獨特現象——中國經濟政策在「結構性改革」和「較快經濟增長」之間擺動。

何帆表示,長遠來看,這兩個目標是一致的,但短期來看如果改革,就要付出艱辛努力可能導致短期經濟放緩,政府轉而刺激經濟;如果經濟增速較快,政策重點就轉向結構性改革,然後經濟放緩,以至於政府擔心會出現衰退或危機,就再次轉向宏觀經濟的穩定。「因此明年我們也許可以期待政策重點轉向增長。」

但這個過程並不簡單,以房地產舉例,何帆認為很難確知會發生什麼,在買房者一方,很多人在恐慌過後,沒有看到危機,那麼他們會再次購買;但供應上卻有問題,開發商不願意購買土地,也不願意造新房,屆時需求回升而供給不足,房價短期可能飆升,這又使政策制定變得更加複雜。

蘇月給出的辦法則更加直接——中央政府應出台以家庭和消費者為中心的財政政策。發行優惠券、減稅或提高社會福利等措施可極大地增強家庭部門的信心,鼓勵增加支出。

她進一步稱,以投資為重點的財政政策固然重要,但其對消費——目前經濟中最薄弱的環節——的影響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實現。因此,優先採取直接刺激家庭信心和支出的措施,可以為經濟提供更直接、更有影響力的支持。另外,要增強私營企業的信心,關鍵在於改善商業環境和政策環境的一致性。

老年遊客

Getty Images
專家認為,短期穩定經濟提振信心,要麼直接髮錢或消費券,要麼解決居民的後顧之憂,比如養老和醫療。

「首先要穩定病人,然後再考慮其他事情。」汪濤表示,應該通過財政支持來穩定房地產市場。至於財政支持,首先要支持家庭部門,其次,如果你不想直接髮錢,那就在醫療保健和養老金方面多花些錢,這樣人們就會對未來的事情感到擔憂,從而更有信心,他們就可以進行消費。

對於2024年的展望,汪濤預計,中國財政政策能穩定經濟,市場將迅速穩定在一個非常低的水平,這僅意味著不再進一步惡化,然後消費開始有所改善,估計增長率會在4.5%左右。

《經濟學人》智庫預計,明年中國經濟將增長4.9%,增速將放緩0.6%,如果考慮到基數效應,這將表明中國的基本面更加穩固。全球需求的改善將支撐這一表現。與2023年相比中國經濟的基礎將更加穩固。儘管疲軟的勞動力市場和收入預期將拖累經濟強勁反彈,但政府推出的在北京和上海延長購房寬鬆政策的舉措將有所幫助。

「即使經濟增長放緩,也不太可能進行更激進的改革;2023年底不會召開三中全會,這表明政府在市場改革方面將保持謹慎態度。」蘇月稱。

如何才能恢復信心?把這個問題拋給郭天然,她坦然說就兩點:「我的爛尾樓能建好,我的兒子能找到工作,其他啥都不用。」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