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COP28:在產油國舉行氣候大會的爭議、驚喜和政治博弈

Almost 100,000 people are at the UN climate talks in Dubai, UAE

Getty Images
將近10萬人在迪拜參加了聯合國舉行的COP28大會。

11月30日到12月12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在阿聯酋迪拜召開,相比於往年,此次會議有頗多看點:

參會規模史上最大;在全球最大產油國之一阿聯酋召開;超過140位政府首腦、元首和國際組織負責人到會;會議將做出多項重要決定,包括「損失與損害」基金安排的決議。

作為全球最大兩個碳排放國,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沒有出席會議,但兩國分別派出氣候特使約翰·克里和副總理丁薛祥出席。

本屆大會為什麼重要?有哪些看點?BBC中文為您一一梳理。

規模最大、史上最熱

去年的COP27在埃及的沙姆沙伊赫舉行,2021年在英國的格拉斯哥舉行,但這兩屆大會正處於新冠疫情之中,會議規模受到影響。

本屆大會的會議規模為去年的兩倍左右,是1992年開展該會議至今規模最大的一次。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中國代表團的加入,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再到各類企業,以及開設的「中國角」場館,使參展人數和活動數量都創下紀錄。

會議期間,世界氣象組織適時發佈今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聲稱2023年為人類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平均氣溫較工業化之前(1850年至1900年,即化石燃料廣泛使用之前)高出1.4攝氏度,而且在今年三分之一的日子裏,該數字是高出1.5攝氏度。

科學家普遍認為,為了避免氣候變化帶來破壞性影響,人類需要使該數字長期保持在1.5攝氏度以下。基於此認識,2015年12月,各國政治領導人齊聚巴黎,簽署《巴黎協定》,將本世紀全球氣溫的長期升幅控制在「遠低於」2攝氏度,並盡一切努力將其控制在1.5攝氏度以下。

《巴黎協定》所設定的閾值並不意味著要在每一天或每一周都控制在閾值之下,而是在20年或30年的時間段的平均值。目前,這一平均值為1.1度到1.2度之間,但隨著今年超過1.5度的次數越來越多,從長遠來看,全球就越接近突破這一臨界值。

目前來看,COP28上的參會者做出的最新承諾,將有助於達到上述目標。

約100個國家承諾到2030年將全球可再生能源使用量增加到目前的三倍;同時,包括沙特巨頭阿美石油公司(Aramco)在內的50家石油和天然氣公司承諾到2050年停止新增溫室氣體。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能源公司所承諾的,只包括生產過程中的排放,而不包括化石燃料燃燒過程中的排放,批評者認為這並不能有意義地應對氣候變化。不少與會國家認為,這將有助於最遲在 2050 年將化石燃料從世界能源系統中清除。

包括歐盟和COP28東道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UAE)在內的支持者希望將這一承諾納入COP達成的最終協議中,這意味著與會的近200個國家都將簽署這一協議。

氣候組織對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承諾表示謹慎歡迎,但認為石油和天然氣公司的承諾是在「洗綠」(green washing)。氣候分析公司(Climate Analytics)首席執行官、多份聯合國氣候變化報告的作者比爾·黑爾(Bill Hare)教授說,「我對此持懷疑態度。石油和天然氣行業面臨的真正挑戰是擺脫石油和天然氣生產。說到底,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在產油國開的氣候大會

此次COP28最大爭議點在於東道主阿聯酋。最重要的氣候大會,卻選擇在全球十大產油國之一舉行,本身就招致批評聲,而當本屆COP28大會的主席人選賈比爾(Sultan Ahmed al-Jaber)公布時,爭議聲進一步放大。

賈比爾作為COP28的主席,同時還是阿布扎比國家石油公司(Adnoc)的主席,這家公司2021年每天抽取270萬桶石油,並計劃在2027年之前產能翻一番。

環保人士格麗塔·通貝里(Greta Thunberg)認為任命賈比爾「無比荒謬」,並表示這使整個聯合國氣候進程受到質疑。來自美國和歐盟的130多名立法者致函聯合國,要求解除他的職務。

賈比爾辯解稱,他在推動石油和天然氣行業採取行動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而且作為阿聯酋可再生能源公司馬斯達爾(Masdar)的董事長,他還負責風能和太陽能等清潔技術的發展。

爭議雖然未能改變東道國和主席人選,但一直持續到COP28開幕前。BBC在上周一報道稱,阿聯酋在利用COP28這個國際場合達成石油和天然氣交易,一份洩漏文件顯示,阿聯酋計劃與15個到訪迪拜的國家討論化石燃料的交易。

上述洩漏文件是阿聯酋的COP28團隊凖備的與27場外國政府會面的談話要點——比如一份涉及中國的文件稱,阿布扎比國家石油公司(Adnoc)願意共同評估在莫桑比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液化天然氣的機會;再比如,該文件建議與一位哥倫比亞部長會談時表示,阿布扎比國家石油公司「隨時凖備」支持哥倫比亞開發其化石燃料資源。

文件中還有針對德國和埃及等其他13個國家的談話要點,暗示阿布扎比國家石油公司希望與這些國家的政府合作開發化石燃料項目。

賈比爾指責這些報道是「虛假的、不真實的、不正確的、不準確的」,旨在破壞他擔任COP28主席期間的工作,而他本人「從未見過他們提到的這些談話要點,我甚至從未在討論中使用過這些談話要點」。

BBC的發言人則表示,該調查是按照最高編輯標凖進行了深入研究的。

Oil rigs

Getty Images
生產石油時排放的甲烷對溫室效應的影響大於二氧化碳。

化石能源的存廢

在上述爭議聲中,本屆COP28還將討論一個重要的話題——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未來。

核心在於最後各方所簽署的協議中對該問題的用詞。賈比爾呼籲「逐步減少」(phase down)化石燃料的使用,即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減少,但不是完全停止。而歐盟和其他團體預計將推動「逐步淘汰」(phase out)。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 Environment Programme)最近的報告顯示,目前正在生產或建設中的化石燃料產能已經遠遠超過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所能燃燒的化石燃料。

在COP28會場,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呼籲,「只有我們最終停止燃燒所有化石燃料,才有可能實現1.5℃的(升溫)上限……各國政府應當採取多種措施,包括監管、立法、對碳制定公平的價格、停止補貼化石燃料、對化石燃料公司的利潤徵收暴利稅(windfall tax)等等,逐步實現向可再生能源的轉變。」

古特雷斯同時喊話化石能源企業,「不要重覆過時的商業模式。利用你們現有的資源,引領向可再生能源的過渡。」

而歐佩克(OPEC)成員國等主要油氣出口國反對淘汰化石燃料,他們中不少認為,未來幾十年,人類依然持續有化石能源的需求。在去年的埃及COP27上,80多個國家共同要求「逐步淘汰」所有化石燃料,但這一呼籲最終未被寫入大會決議。沙特等主要能源出口國反對淘汰化石燃料,強調應推廣碳捕獲、碳封存等技術。

今年的大會最終如何決定化石能源的未來,將可以在12月12日最終協議的用詞中,窺得一二。

錢、錢、錢!

COP28大會上也有意外驚喜,在11月30日大會首日,與會各國代表就通過了關於「損失與損害」基金安排的決議,讓這項延宕已久的安排突然成為現實。該基金將使發達國家進一步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

謝菲爾德大學教授邁克爾·雅各布斯(Michael Jacobs)表示,「他們在第一場會議上就達成協議,這是整個會議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也是非常有爭議的部分,就在幾周前,美國還對有關損失和損害基金的文本不滿意,而今天卻同意了。」

按照決議,該基金將所有發展中國家開放,先由世界銀行託管4年,並要求各國自願捐贈。在成立基金的決議順利通過後,大會主席賈比爾說,「我們今天創造了歷史!」

隨即,賈比爾宣佈阿聯酋將為該基金提供1億美元的資金。各國開始了現場認捐的環節,德國表示捐款1億美元,英國表示至少5050萬美元(蘇納克之後發言稱6000萬英鎊),日本表示1000萬美元。歐盟在一個多小時後表示,包括德國在內整個歐盟將捐款2.45億美元。

美國給出的數額為1700萬美元,有國家認為這與美國的實力和責任不匹配,並且質疑交由世界銀行託管能否保證公平性。

全球各國在溫室氣體排放所承擔的責任、所遭受的影響並不平均。很多發展中國家認為,歐美國家是過去兩百年來主要排放國,但太平洋島國和非洲窮國卻在當前遭受更多氣候危害。

Sudan

Getty Images
蘇丹在氣候危機中大受影響,或可得益於損失與損害基金。

基於這一理念,上世紀90年代,瓦努阿圖率先提出發達國家應對深受影響的國家進行氣候補償。然而,過去30年來,富裕國家竭力反對這一想法,因為它們擔心這樣一來必須為其歷史上的所有碳排放支付「補償」。

直到去年埃及COP27上,這一想法的道德力量贏得勝利,各國同意設立這樣一個基金。過去一年,各國就基金的規則、運作以及誰應該出資的問題爭論不休。

甚至直至大會開幕前一天,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里還在一場線上新聞吹風會上對此表示,「今年一整年,我們一直在與過渡委員會的其他成員密切合作,以設計一個基於合作、不涉及責任或賠償的有效基金。」他還表示,希望所有國家都知道,捐款並不意味著他們接受該基金是對歷史性排放的賠償。

在本屆大會前,各國僅達成一項臨時性協議。然後等待大會上全體會員才有機會對文本進行細緻梳理,並提出異議,一般這一步會伴隨著巨大爭議,各方再進一步談判直至全體國家接受,通常會在會議最後一天達成一份妥協後的版本。

因此,當會議第一天就通過如此重要的協議,會令外界驚訝,路透社稱其為「早來的勝利」。

中國與美國:不止是氣候,還關乎政治

從2018年貿易戰以來,中美進入劍拔弩張的五年,期間起伏不定,而氣候問題比較特殊——

  • 一方面,當中美關係遭受重大挫折,比如去年八月佩洛西訪問台灣,中國就暫停中美氣候變化商談;
  • 另一方面,中美關係好轉時,往往率先選擇在氣候問題上合作,釋放信號。比如,今年11月15日,習近平和拜登會談,修復兩國關係,同一天中美發佈關於加強合作應對氣候危機的陽光之鄉聲明,將甲烷納入各自的2035年減排計劃,並共同努力控制其他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遏制森林減少和塑料污染。
globes showing temperature rise promotional image

BBC

中美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碳排放國和經濟體,他們在應對氣候危機上的合作受到外界關注,但深入細節之中,兩國的站位和利益並不一致。

站在美國的角度,如上述所言,主要擔心對歷史性碳排放的補償。同時美國還要求,中國也加入它的行列,不僅大幅度減排,而且應該為「損失與損害」基金捐款。

站在中國的角度,並不同意這一點,中國認為自己與英美等發達國家長久的排放歷史相比,當前的高排放僅僅是近幾十年的事情。而且,根據1992年簽署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因此實際上有資格獲得損失和損害基金的資助,而不是被要求捐款。

克里在上述吹風會上曾表示,「如果中國和美國不積極推進減排,我們就無法贏得這場戰鬥。」

雖然COP28以「團結、行動、落實」為主題,但參會的孟加拉氣候特使還是表示,全球不夠團結是遏止氣候變遷的主要障礙。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