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白紙運動一週年: 海外青年希冀建牆外異見網絡 「搶奪公共記憶」

。

BBC

從舉起白紙反疫情封控,到高喊「習近平下台」,一年前「白紙運動」浩浩蕩蕩的抗議呼聲,今年在中國國內街頭已不復存在。

但受運動啟發的內地年輕一代,矢志在牆外連結起異見網絡,以藝術巡展延續呼聲,說要在記憶被抹去前,喚起一場「搶奪公共記憶的運動」。

運動一週年前夕的周五(11月24日)晚上,近60名大多來自中國大陸的年輕人擠滿了一家倫敦市中心狹小的展覽室,見證一場罕見由中國留學生社群主辦、公開談論政治的藝術展的開幕。

在北京長大、現居巴黎的30歲藝術家蔣不對BBC中文說:「白紙運動是我們這個世代第一次公開地,從線上走到線下,在街頭對這個政權說不的重要記憶。」

「如果我們第一個週年就不去紀念它,可能(以白紙抗議)這個符號,就會越來越遠了。」

。

Getty Images

正被抹去的記憶

這次以「白紙續寫」為題的巡迴藝術展, 由多個駐扎歐洲的中國年青異見組織舉行,周五在首站倫敦拉開序幕。前八九學運領袖、維吾爾、香港人、西藏社群的代表也有出席開幕式。

藝術展將於12月初將移施至巴黎。接著,部分展品將由一輛稱「人權車」的小貨車載著,從巴黎出發,花近一個月遊走7000多公里,抵達阿姆斯特丹、柏林、慕尼黑、華沙、布拉格、拉昂等多個城市作流動展覽。

倫敦展覽場內有雕塑、有紀錄片、有畫作,有照片,訴說出一個個關於疫情封控,或對政權不服從的故事。但更真實反映今天國內情況的,或許是一些展品的缺席。

有份籌備展覽的蔣不說:「我們最初的投稿裏,有30%的是來自國內的藝術家,但當中一半藝術家後來相繼撤展。」

他說,有在北京欲參展的藝術家,透過微信傳送關於活動的訊息,招來警員「叫去喝茶」 (盤問),被迫退出;也有藝術家看到活動愈做愈大,不敢投稿。

運動的記憶,一邊拼命在夾縫中存活,一邊被官方打壓抹去。蔣不慨嘆,「這種不完全消失的記憶,是愈來愈模糊了」。

國內參展人承擔著安全風險,來觀展的內地留學生也要克服不少恐懼。

30歲的瑪戈,4個月前從中國到倫敦修讀藝術碩士。她在學校接到了展覽的傳單後,腦海了閃過各種參與後會面對的風險,「我有可能會被人舉報,然後我在國內的家人會被調查。」

但她想,如果每人都如此退縮,「活動就沒有意義了」。因此,她還是鼓起了勇氣,第一次出席了具這樣規模的異見活動。「如果這次不來的話,下次可能就沒有機會來了,因為你不知道下一次能鼓起勇氣是什麼時侯了,」 她說。

瑪戈在白紙運動時身在國內,出於到安全顧慮沒有參與。但她說,這一年來,身邊的人私下聊天時都會談及運動,「大家都沒有忘記這件事」,但牆內終究沒有對運動的紀錄,恐怕記憶「會被漸漸淹蓋掉。」

。

BBC
展品中一座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塑膠雕塑

白紙運動促海外異見網絡萌生

辦起這場倫敦站展覽的社群,是在白紙運動後發展出來的;而參與組織的25歲伊夫林(Evelyn),一年前也只是一名身處倫敦的中國留學生,政治素人。

她當時是看到四通橋抗議的新聞,深受啟發,有感面對封控不公,「中國大陸民眾也站出來為自己發聲﹐是時候要行動。」

於是,從小沒受民主公民教育的伊夫林,憑起不圓熟的組織技巧,從舉辦第一場百人聲援四通橋示威的集會。接著又借白紙運動浪潮,組織更多聲援示威,最後更成立了今次主辦倫敦站展覽的組織「中國反賊」(China Deviants)。

除了舉行六場示威抗議外,伊夫林與其他組織者著眼於深耕細作的公民教育工作,舉辦了至少20場談論民主、自由與公民權利的放映會和工作坊。這些公民活動每次有約15至20人出席。

「我們是自天安門事件後,第一代會開始組織這樣的公民社會空間的人,現在已發展得不錯,」伊夫林說。現時,倫敦另有兩個由留學生發起、關注中國女權的組織也應運而生,漸漸形成英國的華人異見網絡。

前八九六四學運領袖周鋒鎖,也特意前來倫敦觀展。他形容說,這是自八九民運一代後,他在英國見過最具組織的華人異見社群﹐「她們用持續的行動證明了自己,當之無愧,而且單單是大潮過後,仍能保持熱情。」 「這一年能堅持下來,就已經十分值得支持了,」他說。

「使命感超越安全考慮」

擔起籌備異見活動的角色後,伊夫林感受到安全威脅的壓力。她去年在倫敦中國大使館外主持了一場悼念烏魯木齊大火集會後,曾被兩名不明男子跟蹤回家,最後要躲進醫院良久才甩掉兩人。

另外,近兩個月正密鑼緊鼓籌備白紙運動一週年活動時,她的英國手機幾乎每天都接到大約四通至五通普通話錄音電話,自稱來自中國大使館。她說:「我覺得很煩,分不清哪個是詐騙,哪個是要接的電話。」 有關情況, 與一些海外維吾爾族社群成員的經歷相似。

但是她說,「我的使命感超越了對安全的考慮」,而且由於她不再打算回國,國內也沒有關係密切的家人,所以這些風險不能阻止她繼續行動。

倫敦藝術展開幕儀式結束後,展覽室裏仍逗留了不少參與者,他們隔著保護身份的口罩,交流政治和討論展品,話聲始起彼落。

瑪戈說: 「只要有反抗的想法在,只要有人還在,它(國家)總會有一天變成另一個樣子。」

當前的中國社會看似絲毫不被白紙運動動搖,但伊夫林說,「改變不可見,不代表它沒有發生, 而白紙運動只是一個開始。」

為保護受訪者身份,蔣不、伊夫林和瑪戈均為化名。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