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中美競爭激發太空科技投資

A SpaceX Falcon 9 rocket with a Crew Dragon spacecraft and four private astronauts launches

Getty Images
SpaceX火箭被用於運載私人太空登上國際空間站

美國太空總署(NASA)署長比爾·納爾遜(Bill Nelson)表示,美國正在「與中國處在重返月球的太空競賽中」。

納爾遜在接受BBC採訪時表示,他想要確保「我們率先到達那裏」。

他的言論喚起了1960和1970年代的回憶,當時美國太空總署與蘇聯展開太空競賽。但是如今半個世紀過去了,美國太空總署有很多的工作已經是僱用私營企業來完成。

納爾遜表示,這些公司至關重要,因為它們令巨額成本的分擔得以實現,並且讓太空總署可以利用「私營領域企業家的創造力」。

他提到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即SpaceX)。該公司在2021年獲得了30億美元(24億英鎊)的合同,用以建造月球登陸器,而且也開發了迄今為止最強大的火箭。

其他一些私營企業也感覺到了太空競賽所帶來的益處。今年早些時候,美國太空總署與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的藍色起源公司(Blue Origin)簽署了一項34億美元的協議——同樣是要建造登陸器,但是將用於後續的月球登陸。

這只是受益於數十億美元政府資金的其中兩家公司而已。花費這些資金,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要在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之間更廣泛的緊張關係之下試圖領先中國。

NASA administrator Bill Nelson

BBC
NASA署長納爾遜表示,美國正在與中國競爭率先回到月球

8月末,印度成為第四個在月球實現軟著陸的國家,也是第一個到達月球南極地區的國家。

儘管印度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是美國太空總署最密切關注的還是中國的太空計劃。

中國是唯一擁有自己太空站的國家,它已經將月球樣本帶回地球,並有計劃抵達月球表面的兩極地區。

這令納爾遜感到擔憂:「我擔心的是,我們在月球南極發現了水,而中國到達那裏,然後說這是我們的領地。你不能來這裏,這是我們的。」

納爾遜聲稱,中國通過建造人工島來對南中國海部分區域宣示主權的舉動,印證了他的擔憂。

納爾遜還指出,中國沒有簽署美國牽頭的《阿爾忒彌斯協定》(Artemis Accords),該協定旨在成為太空和月球行動最佳的實踐框架。

中國表示自己致力於和平探索太空,此前曾駁斥美國對其太空計劃的擔憂,稱其為「構陷污蔑中國正常合理的外空事業」。

這場競爭推動了美國太空總署的巨額投資。該機構稱,至2021年9月底前的一年,其支出對美國經濟的貢獻價值為712億美元——比之前一年增長了10.7%。

在SpaceX這樣的大公司吸引媒體關注的同時,美國太空總署的支出在經濟領域觸及的範圍要更深遠得多。

「我們開支的四分之一都會流向小型企業,」納爾遜說。

美國太空總署前工程師、哈佛商學院現任航天經濟學家西尼德·奧沙利文(Sinead O’Sullivan)指,這筆資金能夠加速小型企業的發展,尤其是初創企業。

她表示,政府經常會作為初創企業的首個客戶,而這些合同又能夠讓它們接觸到私人投資者,進一步籌集到更多的資金。

奧沙利文女士表示:「我們經常談論創業投資和私募股權,但是政府同樣重要,甚至可能更重要。」


更多關於太空探索的報道:


重返月球的競賽或許備受關注,但是它也已經幫助帶動了其他一些利潤高得多的太空活動的爆炸式增長。

1957年,蘇聯成為第一個將衛星送入軌道的國家,當時它與美國展開了最初的太空競賽。據歐洲空間局(European Space Agency)稱,現在有超過10500顆衛星繞地球運行。

投資公司「太空資本」(Space Capital)創始人查德·安德森(Chad Anderson)將過去十年的產業發展歸功於SpaceX。

「我們現在將太空作為一種投資類別來談論,唯一的原因就是SpaceX,」他說,「10多年前,在它們第一次商業飛行之前 ,整個市場都是由政府統領的。」

根據分析公司「布萊斯科技」(BryceTech)的數據,現在處在運行軌道上的衛星當中,有大約一半是在過去三年中發射的。

這主要歸功於兩家公司:OneWeb和伊隆·馬斯克的星鏈(Starlink)。

「太空經濟遠比只是火箭和衛星硬件廣泛得多。它是我們全球經濟看不見的支柱,」安德森解釋說。

他說,隨著上軌道運行的衛星數量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企業不斷發現衛星提供數據的新用途,包括農業、保險和海事產業。

Peter Beck

Getty Images
火箭實驗室創始人彼得·貝克認為,太空探索是價值千億美元的產業

總部位於新西蘭的火箭實驗室公司(RocketLab)是太空經濟的另一股重要力量。

作為SpaceX的競爭對手,該公司已經為包括美國太空總署和一些美國政府機構在內的客戶完成了40次發射。

該公司創始人彼得·貝克(Peter Beck)從洗碗機工程師變成將火箭送入太空的人。他表示,說到地球之外的金融商機,這還只是冰山一角。

「發射是一個價值100億美元的機會。然後有基礎設施,比如建造衛星,這是一個價值約300億美元的機會。然後又有應用,這是一個價值8300億美元的機會。」

他並非是唯一提出大膽主張的人。美國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估算,全球太空產業到2040年可能增長至每年超過1萬億美元。

未來的太空飛行私營企業可能面臨的是什麼?

對於月球上的機會,特別是採礦業,貝克持謹慎態度。

「目前,去月球開採並將礦帶回地球,在經濟上是不可行的,」他說。

美國太空總署的比爾·納爾遜則看到醫學研究上的可能性。他提到了製藥公司默克(Merck)於2019年在國際空間站上所進行的晶體增長研究,該研究有助於發展癌症治療技術。

他還表示,在零重力狀態下,或許能夠更有效地製造光纖。

「最終,你將會看到近地軌道上有很多的商業活動。」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