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英國外交大臣克萊弗利訪華:後「黃金時代」恢復溝通會否開啟「良性循環」

備受關注的英國外交大臣詹姆斯·克萊弗利(James Cleverly,祁湛明)訪華之旅在英國政界內部一片質疑之聲下展開,這是五年來首位訪問北京的英國高級內閣大臣。

在他訪問之前,在中英關係惡化的背景下,一些英國議員批評政府的對華策略「不連貫」,更有人指此次訪問是在向北京「示弱」。

另一方面,有觀察人士向BBC中文表示,此行有可能是改善中國與西方關係「良性循環」當中的其中一步。

周三(8月30日),克萊弗利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與中國國家副主席韓正會面,並與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舉行了會談。

英國外交部表示,在會面期間,克萊弗利提到了黎智英的案件,也表達了對維吾爾人待遇的關切,並敦促中國解除對英國議員的制裁。

克萊弗利在與中國官員會面之後接受BBC訪問時表示,與中國斷絕來往並不是「可信」的選擇。

他表示,此次訪問是一個機會,可以在有分歧的領域「直接而不含糊」地表述立場,並在「符合我們共同利益的方面進行合作」。

James Cleverly and Chinese Vice President Han Zheng shake hands in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in Beijing,

Reuters
克萊弗利與韓正在周三會面

他表示,這將使英國能夠與中國「重建溝通渠道」,而缺乏面對面的接觸可能會導致「更多的誤讀、互不信任和錯誤」。

英國近期對華政策的基礎,來自於英國在經濟利益與安全關切之間的權衡取態發生了改變。

中國仍是英國第四大貿易伙伴,但是中國在香港威脅公民自由、在英進行間諜活動以及在烏克蘭戰爭期間支持俄羅斯等等議題,成為導致兩國之間關係緊張的因素。

另一方面,在新冠疫情解封後中國的經濟復蘇程度遠不及預期,與英美緩和關係可能會降低西方在對華投資前景上「蓄意推進惡化」的可能性。

英國國內質疑之聲

克萊弗利訪華正值英國下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對政府的對華政策出現批評聲音之際——該委員會最近發表的形容中國對英國及其利益是一種威脅。

報告就政府的對華政略採取保密作法提出關切,指出由於政府高級部長不能看到保密策略而導致政策前後不一致,呼籲公布對華策略的解密版本,以向公眾和私營部門提供指引。

該委員會的保守黨主席艾麗西亞·克恩斯(Alicia Kearns)表示:「沒有對整體戰略的理解,那些執行政策和制定法律的人如何能做到呢?」

在被問及克萊弗利是否應該訪問北京時,克恩斯向BBC表示:「在嚴重分歧的情況下,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和他們坐在同一個房間裏,而不是切斷聯繫。」

然而,被中國制裁的前保守黨黨魁伊恩·鄧肯·史密斯爵士(Sir Iain Duncan Smith,施志安爵士)卻指,克萊弗利此次訪問是「叩頭計劃」的又一步,又指英國的立場「有明顯的綏靖意味」。

「就像是我們想要更多生意,於是我們不想得罪中國太多,」他向英國報聯社(PA)說。

「最終我們得到的結果,就是他們覺得我們簡直太軟弱。」

James Cleverly

Getty Images
克萊弗利訪華受到英國國內政界質疑

工黨的影子外交大臣大衛·拉米(David Lammy)指責保守黨政府十多年來「對待中國問題上的分裂、前後不一和自滿」,指政府需要取得「切實的外交成功」,包括結束中國對英國議員的制裁。

自由民主黨外交事務發言人萊拉·莫蘭(Layla Moran)則稱,克萊弗利決定與韓正會面,對於那些希望看到香港民主權利得到保護的人來說,是一記「當頭棒喝」。

在北京,與中國官員會面之後的克萊弗利向BBC表示,在安全與人權等敏感問題上,他會與中國進行持續溝通。

「我現實地認識到,一個電話、一次訪問、一次會議不會從根本上改變路線方向,」他在訪問中說,但是「耐心、持續而可靠的溝通或許會產生效果」。

「這就是為什麼每次與中國政府代表會面時,我都會提出人權、新疆、香港以及特別是一些個別案件的問題。」

在被問及中國對烏克蘭的支持時,克萊弗利表示,將戰爭帶向一個「公平和成功的結局」符合中國的利益。

他說:「給人一種他們正在積極甚或被動地支持普京行動的印象,我不認為這是符合中國利益的。」

克萊弗利表示,英國希望與中國保持經濟關係,但他同時表示:「國家安全是首要的,一旦出現我們的安全關切與經濟關切相衝突的情況,我們的安全關切將佔上風。」

China's President Xi Jinping and then-UK Prime Minister David Cameron share a pint at a pub in 2015.

Getty Images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時任英國首相卡梅倫在2015年一同喝啤酒

後「黃金時代」,談合作還是談分歧?

英國政府在2015年曾宣稱中英關係進入「黃金時代」。

當時,時任英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George Osborne,歐思邦)表示,英國已經「鞏固了其作為中國在西方最佳合作伙伴的地位」,而時任首相卡梅倫則帶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一家當地酒吧喝了一杯啤酒。

然而,自此之後,中英關係發生了很大變化。英國政府批評中國對新疆維吾爾族穆斯林的做法,又在2021年以安全關切為由,禁止了中國科技公司華為參與英國的5G基礎建設。

同年,中國對包括史密斯爵士在內的五名英國議員實施制裁,指責他們傳播「謊言和虛假信息」。

其時作為首相的裏茲·特拉斯(Liz Truss,卓慧思)據稱有計劃重新將中國列為對英國的「威脅」。

現任英國首相裏希·蘇納克(Rishi Sunak,辛偉誠)在2022年表示,英中關係的「黃金時代」已結束,還稱試圖與中國建立更緊密的聯繫是一種「天真」。

但是,他並沒有響應呼籲,採納特拉斯將中國稱為「威脅」的取態。

而這一切當中的核心,是英國近期對華政策的基礎來自於英國在經濟利益與安全關切之間的權衡取態發生了改變。

有時候,英國尋求在中國的商機,希望中國在英國投資,甚至歡迎中國參與一些敏感領域的建設,比如民用核電站。

但是隨著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採取越發具有威權傾向的政策路線,英中關係變得緊張。

蘇納克擔任首相之後,如今走向新一輪接觸的舉動,可能是受到一種實用主義、商業導向的政策驅動。但是這也受到了一些保守黨議員的批評,他們認為,英國應該更警惕,避免被看作是容許中國對英國經濟施加影響。

在倫敦講話的蘇納克拒絕談論他是否會在下月德里舉行的20國集團(G20)峰會上與習近平對話,但是表示在氣候變化、全球衛生和經濟穩定性等「一致領域」上與中國進行討論是「明智」之舉。

英國雷丁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系講師丁宏量不認為克萊弗利訪華代表英國對華立場的「軟化」,因為在人權、安全等事務上,英國的口風並沒有變化。

Rishi Sunak

Reuters
英國首相蘇納克去年曾指,英中關係「黃金時代」結束

但是,他向BBC中文表示,相信在新疆、香港等等主權和人權事務上,克萊弗利會「很大程度上是自說自話……很難會有一些實質性的成果。」

香港學者、亞太區華人智庫智明研究所研究總監許楨則向BBC中文表示,與北京提及人權和主權問題,可能會令克萊弗利此行取得成果的機會「大打折扣」。

「習近平很明顯是實力至上,或者國力至上的,」他在電話訪問中表示,雖然眼下中國被認為是面臨經濟上的危機,但是無論在資金和技術上,都看不到中國對英國有很大的依賴。

他解釋說,在中美的競合對決當中,其他國家的重要性「下降得非常厲害」,而英國對於中國來說,並不是必不可少的市場或者技術來源,也不能動搖對中國的安全,所以英國在談判中是「處於下風」。

他指出,正如中國領導人訪英時不會與英國談及蘇格蘭、北愛爾蘭或者國內族裔等問題,英國如果以主權或人權事務挑戰北京,就很可能削弱其他領域合作的可能。

「談生意,我就和你談,如果你要談主權、領土等等,中國沒有必要和你談,」許楨說。

「假如,只是假如,(克萊費利和蘇納克)在國內面對很多壓力——你接觸北京的話就必須這樣說,那你不如不要去——你說完之後,難道中國人會提供更多機會給英國企業?或者這些領域會因為尊重英國而有所動搖或改變,從而令英國得到一些外交上的成績?我認為兩者都不會。」

中國的考量

近數月來,美國財政部長耶倫(Janet Yellen)及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都訪問過中國,致力於重新啟動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交流。

中國自今年年初以來還接待了歐盟、法國、德國以及西班牙等國領導人的來訪。

澳大利亞前總理特恩布爾(Malcolm Turnbull)向BBC表示,中國「非常具有攻擊性」的「戰狼外交」策略有所回縮,如今北京正在施行「魅力攻勢」。

這可能與中國目前面臨的經濟狀況有關。專家指出,在新冠疫情解封後,經濟復蘇程度遠不及預期,接下來甚至可能面臨房地產「爆雷」和中小規模金融風險的可能。

許楨向BBC中文表示,他認為這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習近平的領導班子當中缺少掌握國際經貿形勢的技術官僚,導致經濟「拾級而下」,而與倫敦改善關係,一方面可以令西方不會再在資金融通等方面進一步收窄,避免「蓄意地推進惡化」,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在長期令全球投資者逐步增加對華投資的信心。

「英國是繼美國之後金融最強的國家,而金融又是中國很明顯的短板,」許楨說,「所以希望這次會談,第一是否可以穩定英國企業在華投資的信心,或者中國對英貿易的渠道,中長期來說是向全世界釋出一個訊號,中國是持續開放的,所以繼續投資在中國是有可能得到穩健回報。」

他表示,中國在中共「二十大」之後至少在姿態上有所改變,雖然仍有摩擦,但是總體上和英美的聯通是在恢復的。

「很明顯,過去這幾個之間發生的新現象當中,(克萊弗利)訪華是其中的一環,他也是向著同一個方向去推進中國與英美的關係,」許楨說,「接下來就要看北京了,不要口惠而實不至。」

他分析說,英美對華比較溫和的基本都集中於商界,所以如果北京希望能平衡一下過去十年英美政界、軍界、學界等對華的強硬態度,將主要依靠英美本國的商業領袖去做。

而現在,「似乎現在良性循環上,英美踏出第一步了,接下來北京在市場開放上,是不是可以更好地去履行加入世貿時的承諾呢?」

他表示:「接下來的兩三個月就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察窗口。」

*部分內容來自BBC駐北京記者麥笛文(Stephen McDonell)、BBC倫敦記者凱特·瓦內爾(Kate Whannel)、顧求真(Damian Grammaticas)報道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