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台關係微妙,台灣前任總統馬英九與現任總統蔡英文,幾乎同期分別出訪中國大陸和美國。而稍早,洪都拉斯(或譯宏都拉斯)正式與台北斷交,與北京建交。
中俄關係持續備受關注,BBC中文採訪專家,從習近平與普京的肢體語言,解讀兩國關係。而適逢越南戰爭50週年,學者給出美國戰敗的七個原因。
剛剛過去的一周,BBC中文有以下新聞內容受到讀者的關注。如果你錯過了,帶你一一回顧。
台灣前總統馬英九出訪中國大陸祭祖,是1949年以來台灣卸任總統首次訪陸。他到訪中山陵、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等,並強調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應追求和平,這在兩岸引起不同的解讀與批評。
與此同時,現任總統蔡英文展開疫情後首次出訪。 為期10天的行程中,她將訪問中美洲邦交國危地馬拉和伯利茲,去程和回程分別過境美國紐約和洛杉磯,預計4月5日將會晤美國眾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
這次旅程被指是「蔡麥會」的折衷方案,美國和台灣都希望保持低調,北京會否採取強烈軍事反製成為外界焦點。
就在台灣總統蔡英文過境美國前夕,洪都拉斯宣佈與台灣斷絕外交關係,並與北京正式建交。
自蔡英文當選以來,已有九個國家與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斷交。這使得與台灣建交的國家進一步減少到13個。
然而, 和往常一樣, 斷交事件在台灣民間社會並未引起太大反響。有網民建議,台灣未來應該把外交資源全力投注在美國和日本這些對世界局勢有影響的國家。
肢體語言專家分析,習近平在伸手與普京握手的一瞬間搶先一步,表明「儘管他是訪問莫斯科的人,但他是將在雙方關係中起主導作用的人」。
會談中,兩位領導人在很多議題上一拍即合,但實際上兩國關係也並非去年所聲稱的「不設上限」。
在雙方高調宣佈「不設上限」後僅僅幾周,中俄就遇到了雙方關係的「上限」——中國沒有向俄羅斯提供致命武器,儘管美國稱中國至少考慮過;此外,在普京做出核威脅後,中國也不點名地批評了這一行徑。
換言之,北京的態度是,兩國合作需求再強烈,但利益衝突時,不好意思,中國優先。
23歲中國女學生鄭靈華因為染了粉紅色頭髮,成了網絡暴力的目標,被嘲弄為「夜店女孩」和「惡魔」。她被診斷出患有抑鬱症,後來她的朋友發消息說,她去世了。
像這樣的網絡暴力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專家表示,在中國這樣的集體主義文化中,那些被視為不循規蹈矩的人往往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儘管網絡上的尖刻言論並不總是帶有政治色彩,但當局「容忍」右翼民族主義者展開」一種特定類型的網絡霸凌」。此類攻擊的對象大多是那些被認為有損中國形象的人。
3月29日是美國最終從越南撤軍的50週年,這場仗總花費為6860億美元(換算成今天的錢則超過9500億美元),戰敗原因有很多。
戰術上,美軍無法適應東南亞的叢林環境,但更重要的可能是心理戰——美國在自己國內先輸了,當時電視剛流行,美國觀眾看到無辜平民被殺、重傷或者虐待的影像,轉而反對這場戰爭,並形成一場浩大的抗議運動。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09/04/2023 12:00AM
08/04/2023 09:00AM
08/04/2023 12:00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