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費用、大白工資、方艙建設……過去一年高強度「動態清零」的防疫措施都由財政買單,歲末年初,中國多個省份公布去年財政支出情況,揭示了這個答案。
經歷多輪疫情衝擊的廣東,疫情防控支出最高,達到711.39億元,而去年廣東一般公共預算總支出為18769.41億元,這意味著去年廣東政府所有支出的3.8%左右用於防疫。
作為首都的北京,雖然沒有全面封城,但防疫上的投入也達到近300億元,佔總支出的4.2%。
相比之下,經歷大面積長時間封控的上海,僅公布了市本級的防疫支出為167.7億元(不包括下屬各區),佔其市本級支出的5.6%。
福建省公布去年全省各級財政投入130.43億元用於防疫,佔總收入的2.3左右。
從各省的情況可以粗略歸納出,根據各地疫情嚴重情況不同,各地防疫投入大致在財政總支出的2%-6%之間。
1月30日中國財政部公布去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6萬億元,照此推算,去年一年中國防疫總支出可能在5200億元至1.56萬億之間。但具體數據在今年3月份的全國「兩會」上或有披露。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2月12日,中國財政部發行了7500億元特別國債,為期三年。
防疫支出並不是往年地方財政每年編列的預算事項,各個地區的統計口徑也不盡相同,比如北京粗略地列為對各區疫情防控資金支持、全力保障疫苗接種、核酸檢測等資金需求;廣東又包括了「醫務人員臨時性工作補助」;上海則在此基礎上加入「服務保障外省市援滬醫療隊」等。
防疫支出的這部分增量是往年財政安排中沒有的,同時中國政府為了刺激經濟而減稅減費,使各地財政收入減少,「一增一減」下,使地方政府財政吃緊。
去年中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0.6%,為20.4萬億元;但支出卻增長6.1%,達到26萬億。具體而言,31個省份中,僅8個省份2022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實現正增長。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也傳遞出對此情況的擔憂。經濟學人智庫(EIU)經濟分析師徐天辰向BBC中文表示,「中國的官員們顯然非常擔心財政可持續性,因為『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一詞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聲明中不同尋常地出現了三次。我注意到他們在文件中刪除了『減稅』的提法,這進一步表明他們不希望將政府財政繃得太緊。」
令地方政府更為難的是另一塊收入的大幅下降——土地出讓金。
多年以來,中國房地產開發沿襲香港賣「樓花」的模式(預售制)——向銀行借貸數以億計的資金買地,之後幾個月內就開盤售樓,收回資金後,再買更多的地,借更多的債,開更多的盤。
城市大規模建設、經濟增長,地方政府也在這一過程中大舉賣地,充實財政;居民買房炒房,實現資產增值,似乎實現了一個難得的多贏局面。
但房地產市場的另一個特性也逐漸顯現,隨著樓市走高,無論企業還是居民,都在大舉借貸,風險不斷累積,像一個內部翻滾的壓力鍋。
2020年,中國對重點房企融資提出「三道紅線」,對金融機構提出房地產貸款限制,幾個月內,高槓桿運作的100多家房地產企業,相繼出現債券違約,資金鏈斷裂,甚至倒閉,「爛尾樓」成批出現。
到2022年,數百個樓盤的購房者在網上聯署聲明,宣佈「爛尾樓」若不復工,將不再繳納貸款。
體現在財政上,去年至少28個省份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為土地出讓收入)同比下降,其中天津、吉林、黑龍江、青海等降幅超過50%。
在財政壓力和「爛尾樓」的困局之下,中國政府政策不斷轉向,放開越來越多對樓市的限制。去年底中國副總理劉鶴稱,「房地產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針對當前出現的下行風險,我們已出台一些政策,正在考慮新的舉措,努力改善行業的資產負債狀況,引導市場預期和信心回暖。」
但亞洲開發銀行(ADB)首席經濟學家朴之水(Albert Park)提醒,中國政府和房地產的關係還未根本改變——政府高價出售土地,以獲得財政收入,資助公共投資。因此,還需要進一步改革,為地方政府提供其他的收入來源,使他們能夠與房地產行業保持一定距離。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26/02/2023 12:00AM
25/02/2023 09:00AM
25/02/2023 12:00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