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原計劃於2月5日至6日訪問中國。如果此計劃成行,他將是2018年10月以來首位訪華的美國國務卿,也是拜登政府自2021年執政以來訪華級別最高的美國官員。
然而,美國國務院2月3日臨時決定推遲此次訪華計劃,原因是一個中國飛行物體2月1日出現在美國領空。 北京於其後承認屬於中國,並解釋是"民用飛艇",因西風帶影響和自身控制能力有限而嚴重偏離預定航線。
美國當局批評,事件侵犯主權及違反國際法,並擔心布林肯若如期訪華,討論的議程將大幅收窄。 不過,華府也表明相信能以外交處理雙方關係,布林肯亦會在情況許可下盡快訪華。
此行是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11月在印尼G20峰會見面後敲定。此前,外界曾觀望兩國關係能否藉布林肯訪華進一步破冰,惟學者普遍認為不應抱有太大期望。
「這次訪問的象徵意義將大於實際意義。」美國巴克內爾大學(Bucknell University)國際關係系教授朱志群對BBC中文說。
「訪問的重要性是在於保持兩國高層級溝通管道暢通,但基於雙方在台灣等關鍵爭議上立場南轅北轍,可預期會面不會有實質性的成果。」
美中雙方遲遲未就布林肯訪華的具體行程公布細節,也引起外界揣測。英國《金融時報》2月2日引述消息報道,布林肯預計會與習近平會面。
美國白宮國家安全會議發言人柯比(John Kirby)1月31日確認布林肯的訪華日期,但沒有公布訪問行程。
他表示美方將與中國官員討論俄烏戰爭,又說前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去年8月訪問台灣後,北京擱置了美中關於軍事及氣候變化的會談,布林肯將尋求恢復這些對話。
北京方面,中國外交部2月1日回應布林肯訪華時表示,「目前沒有可以提供的消息」。
中國官媒《人民日報》同日發表署名「鐘聲」、題為《中美必須找到正確相處之道》的評論文章,指「搞盲目反華是行不通的」,重申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
前一天,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表示「美方不能一邊要溝通、談合作,一邊干涉中國內政、損害中國利益」,強調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警告美方不要試圖突破這條紅線。
https://twitter.com/USNavy/status/1621189005655121921
https://twitter.com/SCS_PI/status/1621067209555726337
台灣問題顯然是美中衝突的主要徵結,在布林肯訪華前夕,美國政治新聞網站《酒杯新聞》(Punchbowl News)引述華府官員報道,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計劃春季訪問台灣。
他若成行,將是繼佩洛西(Nancy Pelosi,裴洛西)去年8月訪台之後,又一位將到台北的美國眾議院議長。
麥卡錫最新回應稱「目前無計劃到訪台灣」,但強調中國不能左右他要去哪裏。
此前,美國眾議院在1月10日以365票贊成、65票反對表決通過,成立「美國與中國共產黨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
該委員會是麥卡錫競選議長時的政見,成立後有委員稱要在台灣開聽證會,討論軍售等問題。
學者朱志群強調,美中如在台灣問題上無法解決分歧,雙方都不可能在真正意義上緩和關係,而兩國在台灣問題的取態都受到各自的國內政治影響。
他解釋,中國民族主義高漲,中國領導人不太可能在關鍵的台灣問題上妥協。而在三權分立的美國,行政部門試圖遵循「一個中國」,國會卻不斷提升美國與台灣的「非官方」關係,一些國會議員甚至主張與台灣建立外交關係,完全放棄「一中政策」,這種不一致和矛盾的政策讓事情變得更糟。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政治學者宋文笛對BBC中文指出,預料布林肯訪華時將澄清,美國國會和台灣之間的關係升溫並不代表拜登政府,拜登也沒有直接控制權,因此中國不應對美國國會的動作過度反應。
在布林肯訪華前的一周,美中貿易、科技戰也持續白熱化。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公布2022年售賣侵權產品「惡名市場」名單,點名微信、淘寶等多個中國網購平台。
高科技方面,傳出美國已經與日本、荷蘭達成協議,將對出口到中國的半導體設備實施新限制。
另有報導指拜登政府正在制定不對華為供貨的正式政策,其中包括5G級別以下的產品,例如4G設備、Wifi6和Wifi7、人工智能、高性能運算和雲端,並擬切斷英特爾(Intel)和高通(Qualcomm)等對華為供貨。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1月31日表示,中方對有關報道表示「嚴重關切」,指責美國的行為是「赤裸裸的科技霸權」。
學者宋文笛預期布林肯訪華時將傳達一個訊息,就是即使在美中戰略競爭下,在高等技術脫鉤和經濟遏制之間仍有合作空間。
事實上,美國財政部長耶倫(Janet Yellen)料今年將訪問中國,她上月曾在瑞士蘇黎世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面對面會談。
分析認為,美中可在氣候變化及部分經濟議題上合作,但從根本上改善兩國關係的空間很小。
拜登去年10月公布任內首份國家安全戰略,點名中俄是首要挑戰,指中國是「美國最大競爭對手」,華府不尋求與北京發生衝突或新冷戰,但需展開有效競爭,未來10年將會相當關鍵。
學者朱志群指出,儘管華府強調無意與中國開展新冷戰,但新冷戰事實上正在進行。「這是由於與全球權力轉型——中國崛起而美國相對衰落——所引起的內在衝突,兩國關係的對抗性結構將在可見的將來持續下去,短期內不會有改變或突破。」
研究美中台關係的台灣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指出,美中衝突的原因,是中國在民族主義推動下試圖挑戰國際秩序及美國地位,而美國也把中國視為戰略競爭者,「上一個是蘇聯」,在這個大格局下雙方關係不會「回暖」。
「美國和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高層官員增加來往交流是很正常的事,是為了管控分歧避免誤判,因為戰爭往往是由於誤判。但是他們的結構性競爭關係完全不會改變,所以沒有暖不暖的問題。」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16/02/2023 09:00AM
16/02/2023 03:00AM
16/02/2023 12:00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