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2022年中國經濟回顧:扼住經濟的「封控」大手放開,如何重回正軌

新冠疫情最初兩年,嚴格的防疫政策為中國經濟帶來巨大好處——在全世界飽受疫情侵擾之時,中國在內部維持了大致正常的經濟秩序,國際訂單湧向中國,促使2021年出口大幅增長21.2%。

然而,2022年,劇情發生反轉。傳播力更強的奧密克戎來襲,全球大部分地區選擇與病毒共存,放寬限制措施,中國依然嚴把防疫關口。

「清零」防疫政策的選擇面臨越來越大的經濟代價。中國總理甚至認為比疫情剛爆發時的情況還嚴重。這麼說並不誇張,2020年受到衝擊雖然大,但在一季度後就迅速恢復大致正常,而過去一年,從春天到冬天,疫情反覆,封城更是此起彼伏。

儘管中國政府不斷通過財政和貨幣政策調整方案,但有網友形容,「掐著脖子的手不鬆開,怎麼用藥都不會好」。中國經濟信心的全面恢復,幾乎全部取決於這隻手何時鬆開。

然而入冬之後,這隻手在一兩周的時間內迅速放開,也讓經濟在歲末走上一條坎坷但更有希望的復蘇之路。

春季:上海封城,影響外溢

2022年,對中國經濟而言決定性的一天發生在3月27日——上海市宣佈分區分批「封控」,一直被外界視作防疫模範生的中國最大城市,也沒能抵抗住奧密克戎。

然而對中國經濟而言,上海太重要了。以半導體產業為例,全產業的四分之一都在上海,這裏幾乎囊括整個半導體的完整鏈路,以至於華為的余承東稱,上海如果繼續不能復工復產的話,5月份之後,所有科技產業涉及上海供應鏈的,都會全面停產,尤其是汽車產業。

香港中文大學一份研究折射出這場封城的經濟代價,該研究用月度城際卡車流量變化來推算各個城市的實際收入變化,以展現封城對經濟的影響。研究推測,如果上海這樣的特大城市實施封城兩周,對當月全中國GDP的影響大致在2個百分點左右,若根據去年數據測算,這場封城的損失約為1900億元,其中約有7%是來自於當地封城對其他城市造成的間接經濟損失。

就在上海封城之際,一則鄰國的經濟數據在中文互聯網引發討論,越南3月出口創紀錄環比大漲,對比深圳,其一季度出口總額超出深圳多達277.5億美元。其中3月份的數據差距更大,幾乎是深圳的兩倍。

雖然不少分析指出,越南是人口近億的國家,深圳則是常住人口1750萬人的沿海城市,但深圳作為中國最重要的科技創新和製造業基地,是中國經濟發展道路上的領頭羊,並在近30年來傲居中國內地城市外貿額的首位。

這組數據令網絡輿論驚訝之餘,也在討論中國防疫的代價。5月10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罕見發表言論稱中國的「清零」防疫政策不可持續。

中國並未改變「清零」的嚴格防疫政策,並在多個高規格場合繼續重申「清零」的重要性。

然而,挽救經濟開始變得愈發緊迫。5月25日,中國國務院召開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這場會議參與官員眾多——從中央部委,到省、市,乃至區縣一級,有媒體估計參會官員可能超過十萬。

會議上對中國經濟形勢的描述也出乎輿論預料,李克強稱,當前困難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比2020年疫情嚴重衝擊時還大。他要求各地在助企紓困上政策能出盡出。

標普首席亞洲經濟學家庫季斯(Louis Kuijs)表示,在疫情封控中,如果企業不能擴張或人們不能花錢,那麼向經濟注入資金並沒有什麼意義了。

夏季:此起彼伏的封控

6月1日上海解封,讓不少人舒了一口氣,也開始努力修復二季度損失的經濟增長。

可稍有喘息,疫情再次來襲。

整個夏天,各地旅遊回暖明顯,國內遊大幅回暖。到了七八月份,海南、西藏、新疆、青海、雲南等多個旅遊大省,不斷出現疫情,相繼實施靜態管理,一度導致大批遊客滯留。

旅遊大省的疫情尚未完全平息,四川、廣東、河北、遼寧和貴州又爆發疫情。

此起彼伏的封控已經影響跨國企業對中國的信心。中國美國商會(AmCham China)發佈調查顯示,近六成(58%)受訪在華美資企業已下調2022年度營收預期,超過一半(52%)的企業表示在華投資計劃被推遲或已計劃減少投資。

該商會主席華剛林(Colm Rafferty)表示,企業們「站在隧道盡頭卻看不到光」,若是中國現有防疫措施持續,跨國企業會評估全球其他地區作為替代。

摩根士丹利經濟學家邢自強在報告中表示,不斷實施的封控發出了一個明確信息,那就是中國將遏制疫情放在優先於經濟的地位,對防疫策略的調整可能會推遲。

7月15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佈數據顯示,2022年二季度GDP(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僅增長0.4%。完成全年5.5%的增長目標,幾乎無望。

中國大量二三線城市在輪番風控中度過這個夏天,經濟學人智庫(EIU)經濟分析師徐天辰提醒,小企業的經營狀況格外值得擔心,從統計數據上看,企業經營收入下降明顯,小企業主受到防疫措施的衝擊更大,他們中的許多人有可能在突如其來的嚴格封鎖中不得不關門停業。

秋季:更多封控與「二十大」

9月1日正是中國的中小學生們開學之日,但當天成都市宣佈全體居民「原則居家」,成為上海之後又一座實施封城的兩千萬級人口大市。

成都的經濟體量約為上海的一半,人口相差不大,成都常住人口2100萬人,比上海的2500萬人少。但成都是重要的西南中心城市,樞紐意義重大。2021年成都的雙流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4011.7萬人次,居全國第二。

其次,成都作為消費重鎮,剛剛經歷了限電停工的危機,緊接著又進入封鎖狀態,對於居民消費而言,經歷兩重打擊。

上海封控以來,輿論愈發期待,在秋季召開的中共「二十大」結束後,嚴格的「清零」政策會告一段落,開啟逐步放開的步伐。

但在「二十大」前,中共黨報《人民日報》連續三日刊登署名「仲音」的評論員文章,強調「動態清零」「可持續而且必須堅持」。

中共二十大召開在即

Getty Images

當10月份的「二十大」正式拉開帷幕時,聽眾首先注意到的是習近平報告中再次強調「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指中國「開展抗擊疫情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最大限度保護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至此,根據BBC的統計,從3月到10月,中國已有152個地級市遭到部分或全面封鎖,影響人口超過2.8億,但這其中有114個城市是在「二十大」臨近的8月到10月被封鎖的。

首都北京幾乎是唯一沒有進行全面封鎖的主要城市。北京居民們半開玩笑地觀察到,北京通過在必要時封鎖全國其他地區來實現這一目標。

通過嚴格「清零」,中國無疑控制住了疫情蔓延,保證了低死亡人數,但隨著代價越來越大,輿論的天平正在傾斜。

冬天:抗議與突然放寬

另一個決定性時刻發生在2022年11月24日,新疆烏魯木齊市一棟高層住宅樓發生火災,造成10人死亡,9人受傷。

由於烏魯木齊自8月10日以來大部分地區都因疫情持續被封鎖,中國社交媒體上,許多民眾質疑封控措施是否阻礙了救援進行,並對此表示憤怒和不滿。中國官媒報道則表示,發生火災的吉祥苑小區為疫情低風險區,居民可下樓活動。

然後,幾個月來持續醞釀的不滿,在火災後突然爆發。烏魯木齊街頭爆發抗議,11月27日晚抗議活動蔓延全國,為中國近年來所少見。

這輪抗議活動後,長期堅持嚴格「清零」的中國政府,在幾周的時間內迎來快速轉向。

2022年12月7日,中國國務院發佈針對新冠疫情的「新十條」,允許無症狀或輕症人士居家隔離,要求保證藥物供應及提高老年人疫苗接種比例,並不再對跨地區流動人員查驗健康碼等。12月13日,還下線了最主要的疫情監測工具行程碼。

然而,扼住經濟的「大手」突然放開,經濟反而可能受到短期衝擊。

12月9日,首都北京的街道異常安靜,儘管北京取消乘坐地鐵公交出示核酸陰性證明的限制,但周五晚上本應是高峰期的時候,地鐵許多座位都是空的。

一些企業甚至不願跟隨政府指引而放棄防疫限制。比如,連鎖火鍋品牌海底撈,還要求其員工進行核酸檢測。

企業這種擔心不無道理,一位北京最大商超的高管表示,「我們商場和酒店的一半以上的員工都是陽性。」這位高管說,該商場仍在營業,但不得不把剩餘工作人員分成兩組,分批上班。

三年來對疫情的持久焦慮,讓中國經濟的復蘇勢頭沒有想象中那麼快。野村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稱,「一個國家在感染病例快速上升過程中,尤其是在老百姓對感染還有一定恐懼的情況下,對當期經濟的衝擊不能低估。」

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高級中國經濟學家朱利安·埃文斯-普里查德(Julian Evans-Pritchard)認為,中國需要相當長時間來適應與病毒共處,消費活動可能要在3到6個月後,才能恢復到「類似於正常的狀態」。

「因此,中期來看,即便『清零』政策的轉變將使大多數企業受益,但它並不能立即緩解(經濟困境),未來幾個月仍將非常具有挑戰性。」

然而,放寬限制對消費信心的提升立刻顯現。中國的旅行訂票網站「攜程」和「去哪兒」稱,防疫放寬消息一公布,前往三亞、哈爾濱等城市的機票搜索量猛增了七倍,許多人希望在農曆新年假期前後來一趟久違的旅行。

摩根士丹利分析,短期內經濟增長可能不理想,但明年春季增長將有所改善,更有意義的反彈將出現在明年下半年,2023年全年增長估計能達到5%。

中國在今年設定了5.5%的增長目標,但在疫情的反覆衝擊下,預計能實現3%左右的增長。

「封鎖意味著人們不能旅行、不能消費、不能工作,」美世全球財富和投資業務總裁努祖姆(Rich Nuzum)說,「這樣說可能不太人性,但對GDP而言,封鎖的影響比病毒的影響大得多。」

仲量聯行(JLL)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龐溟則提醒,重新開放可能會給中國帶來通貨膨脹的挑戰,需求激增,特別是家庭消費加速恢復,而在確診病例快速上升過程中,勞動力、生產和供應鏈會受到短期干擾。

專家們總體上對開放後的中國經濟保持樂觀,雖然短期可能受挫,但長期將「有意義地」復蘇。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