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中國新冠疫情:新增感染病例激增,醫療系統受壓

周一,一家醫院發熱門診部外排起了隊。

BBC
周一,一家醫院發熱門診部外排起了隊。

在中國的新冠防疫政策發生迅速的180度大轉向之後,這個國家的醫院已經承受了如此大的壓力,醫護人員都可能將病毒傳染給病人。

現在看來,由於人手短缺,前線醫護工作者都被要求上崗,哪怕他們自己也感染了病毒。

美國耶魯大學一名專攻衛生政策的中國學者,正在遠程觀察著他祖國的這場危機。

陳希在接受BBC訪問時表示,他一直在與中國的醫院院長及其他醫務人員聯絡,了解醫療系統目前所承受的巨大壓力。

「已經感染的人被要求在醫院工作,這製造了一個傳播的環境,」他說。

中國的醫院已經匆忙增加了發熱門診的容載量,以應付大量增加的病人,但是仍然很快爆滿,一部分原因是感染之後可以留在家的指引尚未傳開。

陳希教授表示,要向人們解釋清楚這一點,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現在沒有一個症狀輕微的可以留在家裏的『文化』,」他說,「人們感覺生病的時候,就全都到醫院去了,這很容易就能壓垮醫療系統。」

民眾湧向醫藥店,導致全國的感冒和流感藥物短缺。2019冠狀病毒病的自測盒也很難買得到。

在北京,雖然餐廳已經允許重開,但是客人卻非常少,街道也很安靜。

企業告知員工,他們應該回到辦公室工作,但是很多人不想去。

這一切不無道理——你只要想想,就在幾個星期前,政府還在說要堅定不移地貫徹新冠「清零」,感染者必須去集中隔離設施,而且封鎖還是必須的。

新冠病毒曾經是值得害怕的東西,而中國民眾生活在這裏應該感到幸運,因為共產黨不會為了開放而拿民眾作犧牲品。

現在,將每一波爆發都「清零」的目標已經放棄了,新冠病毒正在像山火一樣蔓延,而政府如今的說法是,感染這個病毒是不需要擔心的。

原本預計中國放開新冠防疫限制的過程要比現在慢得多,而且更循序漸進得多。

然後卻發生了街頭抗議,一個接一個城市,示威者要求回歸他們過去的正常生活。他們想要重新擁有出行的自由。抗議者與警察發生衝突,呼叫的口號還到了要習近平下台、共產黨下台的程度。

那是壓倒新冠「清零」政策的最後一根稻草。

一名身穿紅色外套的保安走過北京一條空無一人的購物街。

BBC
本周北京一條商業街上人煙稀少。

據陳希教授所說,這意味著中國重新放開的時機「不理想」,但是他們卻不得不這樣做。

他說,像新加坡、新西蘭等國家,是在感染較低的時候改變政策的。然而,中國卻是在北京等城市全面爆發之際走出了這一步。

他說,政府「聽見了抗議者的聲音」,但是表示從時機上來說,這不是他們的理想選擇。

所以,抗議者或許贏了,但是政府退卻的速度卻使得長者不敢離開家。

我們遇到過一名帶孩子散步的女士,她說她會遠離擁擠的地方,會堅持戴口罩和經常洗手。

但是,不想身處容易感染的地方這一點,是社會各階層的共通點。

北京受到的衝擊尤其大。

餐廳空無一人的另一個原因,是市政府仍然要求要有48小時以內的核酸陰性證明才可堂食。不過,大部分的檢測結果卻沒有傳送到帶健康碼的手機應用上。

北京一家商店外的地上堆滿了雜貨,等待送貨員。

BBC
北京很多居民仍然不願意輕易外出,外賣和快遞需求很高。

這似乎是因為,現在新冠病毒迅速蔓延,實驗室的工作已經不堪重負。

一名感染新冠後居家隔離的34歲女子向BBC表示,她目前為止的經驗是出奇地順利。

她說,她的症狀不如預期的嚴重,而且她需要的東西都有了。

她還說,她可以選擇在家休養,與丈夫一起,而不是去擁擠的隔離中心,這使得她滿意得多。

不過,她也有擔心。她有一個帶著小孩子的姐妹,老家獨居的父母,還有一個祖母,全部都要熬過這段時間。

醫生們也在社交媒體上試圖安撫民眾,告訴他們,在感染新冠之後留在家也是可以的。

官員也開始將中國的新冠隔離中心改造成臨時的醫院,以應付疫情的爆發。

本周的其中一天,北京單日就有2.2萬人想要進入發熱門診。

疑問開始出現。

為什麼政府沒有提前凖備,擴大醫院的重症監護(ICU,深切治療)容載量呢?

全世界各國都已經放開的時候,為什麼中國等這麼久才改變政策?

為什麼習近平的政府會讓新冠「清零」政策造成如此廣大的經濟損傷,讓人們的生活受累?

新的疫苗推廣計劃已經開始,但是它也應該在中國落到這個地步之前進行。

政府表示,改變的是病毒本身。新的病毒株危險性下降,這意味著改變應對方式的時間到了。

無論如何,現在比過去要樂觀得多。

一些海外華人也在微信上建立起群組,讓生活在其他國家的人可以與中國國內的用戶分享自己感染新冠病毒之後的經驗。

目標很簡單,就是要安撫焦慮。

當然,未來兩個月,這裏的情況將會相當艱難。數以百萬計的人將會染病,還會有很多人死亡。

但是,舊的應對辦法顯然是不可持續的,而人們終於能夠看到一條出路。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