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新冠疫情:中國全境新增確診人數持續創新高

一名身穿防護服的北京防疫工作者坐在中央商務區 (CBD) 的人行道上

Reuters
北京中心商業區路邊的防疫工作人員。

中國再度錄得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以來的最高單日確診數字,而嚴厲的管控措施仍然持續。

包括首都北京和南部大城市廣州在內的主要城市仍然處於疫情爆發的階段。

周五(11月25日)公布的前一天單日新增確診數字是32695宗,連續第二日創新高——此前四月份時的單日確診高峰數字是2.8萬。

在全國14億人口當中,這個確診數字仍然相對較小,而官方公布的疫情開始以來死亡數字是5200多人。

這相當於中國每100萬人當中有三例新冠病毒致死病例,相比之下美國每100萬人有3000宗死亡,英國則每100萬人有2400宗,但是不同國家之間的直接比較實屬困難。

雖然中國的清零防疫政策無疑減少了人命損失,但是也對經濟和普通民眾生活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幾個星期前,中國大陸開始稍微放寬部分限制措施。

圖表

BBC
上海一名婦女在檢測點接受檢測

Reuters

密切接觸者的隔離期從七天集中隔離減少為五天集中隔離加三天居家隔離,同時不再記錄次密切接觸者,這使得很多人不再需要被隔離。

當局也盡量試圖避免實施如今年較早前第一大城市上海所經歷的封城措施。

但是在北京再次出現確診數字急升,以及數月來首宗死亡案例的情況下,官員已經在部分區域實施限制措施,商鋪、學校和餐廳停業。

位於華中的城市鄭州當局也宣佈,將從周五起對600萬民眾實行實際上的封城措施。

此前,iPhone製造廠富士康的大型工廠區發生暴力抗議。該公司已經為其支付系統的「技術錯誤」致歉。

一些民眾因此受苦和絕望的事件在網上流傳,更加深了公眾的不滿。

上周,有報道稱一名嬰兒因為新冠防疫限制措施而延誤救治最終死亡,引發巨大反響。

今年以來一些最嚴厲的新冠防疫措施包括:

  • 1月,在人口1300萬的旅遊城市西安,一些居民在一次半夜撤員行動中被迫從家中離開,由大巴送至隔離點,同時有令人不安的消息傳出,有人因此得不到必要的救治
  • 3月,上海宣佈封鎖,原本只是不到一星期,但是最終全市2500萬名居民在家中封鎖了兩個月
  • 9月,成都封鎖期間發生地震,居民卻被圍困在家中。在其他地方,救護人員被要求先做新冠病毒檢測,才能開始救人

疫情下的心力交瘁

——BBC駐中國記者麥笛文(Stephen McDonell)分析

昨晚忽然來了消息,我們的住宅小區將會封鎖,所有居民留在家中。

這在中國已經不再令人覺得意外。任何時候,一宗感染或者確診密接就可能意味著大家都不能出去。

北京正處在一場新冠疫情大爆發中,但是即使在這之前,去過某個感染者的商店或者大樓都意味著要居家隔離。

現在,首都的朝陽區大多數商鋪都關閉了。在數以千計的高樓裏,所有居民都被下令留在室內,至少要持續幾天。

然後,再想象一下,全國各地多個城市也都差不多是如此。

在新疆和西藏,封鎖已經持續了幾個月。

在2023年初,中國將進入這場危機的第四個年頭,無論是真是假,「清零」防疫政策感覺上是永無止境。

人們已經被疫情和破壞經濟的政府應對措施拖得心力交瘁。

官方沒有解釋出路在哪裏,更加加重了不確定性。

這裏的科學家能夠看到,中國的疫苗接種率仍然太低,特別是易感人群。而且,並沒有調度足夠的資源,來應對開放之後大規模出現的病人。

不過短期的狀況是,我住的小區告訴我,在幾輪大規模檢測之後,我們就能出去。

只是對於大多數居民來說,這差別也不大,因為外面幾乎沒有什麼是開的,包括他們的辦公地點。


11月21日,一名婦女(右二) 在北京某處新冠測試點與一名志願衛生工作者(左)爭論

EPA
每日感染人數現已超過4月份的記錄,幾個主要城市爆發了疫情。

中國是最後一個仍然通過大規模檢測和封鎖令來試圖實現新冠「清零」的主要經濟體,而目前在31個省都錄得新增感染。

當中的部分原因是疫苗接種率仍然低於其他發達國家,80歲以上人群只有一半接種了第一針。

雖然有證據顯示國產疫苗效力不如外國疫苗,但是中國已經拒絕進口疫苗。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堅持,需要通過嚴格限制來保護這個國家數量龐大的長者。

新冠「清零」政策已經逐漸成為其統治及威權官僚機制的一個首要標誌。

這種政策將在3月之前繼續營造出一種控制和穩定的表象,屆時中國「兩會」將舉行,習近平將開始其國家主席的第三任期。

「封鎖避免新冠的廣泛爆發,」劍橋大學中國發展事務教授威廉·赫斯特(William Hurst)最近接受BBC採訪時表示,「但是他們也施加了不可思議的嚴厲社會控制。」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