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香港施政報告:李家超「搶人才」策略能否奏效引熱議,商界寄望完全恢復開放

李家超在香港特區政府總部記者會上舉起施政報告文本予媒體記者拍照(中新社圖片19/10/2022)

China News Service
警察出身的李家超能否處理好香港經濟發展,備受關注。

香港新任行政長官李家超就任兩個多月後發表首份施政報告,除了個別議員質疑他不馬上推動進一步國安立法外,立法會內讚美之聲不絶。

李家超首先強調要謀發展先要維護中國國家安全,然後承認過去兩年不見了14萬勞動力,揚言要在全球範圍「搶企業,搶人才」。

新特首羅列了多項營商與人才簽證優惠措施,包括針對世界百強大學畢業生的「高端人才通行證」,和讓境外人才居港滿七年後——即符合申請永久居民資格後——可申請為自置居所退回俗稱「辣招稅」,因特區政府要打擊房地產炒賣而徵收的額外印花稅。

但在一片讚美聲中,外國商會以至於中資投資銀行紛紛表態:新冠防疫政策不撤,人才不願考慮香港。

好評如潮?

李家超的首份施政報告無疑是在好些不利經濟數據的背景下撰寫: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一個月前警告,香港2022至2023財政年度的財政赤字將從563億元港幣擴大至1000億港元(127.39億美元;923.13億元人民幣);政府財政儲備將進一步降至8000億港元邊緣。

而就在施政報告公布後翌日,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10月20日公布,2022年7月至9月失業率臨時數字為3.9%,連續五個月下跌,香港媒體稱優於市場預測,但同時引述經濟學者警告說,這只是因為勞動力減少使基數變小,且未來失業率下降幅度將會放慢。

新冠病毒病(COVID-19)疫情後「搶企業,搶人才」重振經濟心切,李家超在宣讀施政報告後的新聞發佈會上說,例如「高端人才通行證」,申請獲批者可以來到香港再慢慢找工作。

李家超說:「我們訂了每年要招攬3.5萬位人才。我個人認為應該可以達到,我也相信如果不斷有其他發展,更能吸引超過3.5萬位人才。」

香港特區行政會議召集人兼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對BBC說:「我想他的政策是要給我們過時的入境政策來個大修。」

曾擔任入境處處長的葉劉淑儀說:「我們不再要求企業只可就個別企業(向境外)招聘,我們向資質充裕,有良好學歷,賺取經理級工資的人敞開大門,我們也不會要求定點企業必須招聘一定比例的本地僱員。我們的政策比從前更積極進取。」

「我有信心它們(招才政策)能產生預期效果。」

然而,即使壓倒性控制立法會的親建制黨派與獨立議員紛紛讚好這份施政報告,商界還是對其有所保留。

一位在講電話的女士走過香港交易廣場(中新社圖片19/10/2022)

China News Service
李家超政府為「高端人才通行證」定下年薪250萬港元的門檻。

例如,知名地產中介中原地產創辦人施永青接受香港有線電視採訪時稱讚說,特區政府「似乎比從前有為了許多」,但談到300億港元「共同投資基金」時,他表示「這個政府其實(投資)這方面沒什麼經驗」,又對「高端人才通行證」的250萬港元年薪門檻評論說:「250萬在香港屬於高薪的了……現在的門檻定得太高了。」

施永青說:「十個走過來九個都不及格,那又怎樣搶呢?我個人傾向定低一點,100萬年薪其實在香港已經算是高端人才了。」

香港有線電視財經台前台長顏寶剛在其博客中評論說:「年薪250萬即是月薪高達21萬元,這個門檻比想像中高,恐怕是要避免予人口實『搶香港人飯碗』。」

「但這個高門檻與新加坡最近推行的『海外網絡和專業簽證』比較,相關月薪要求約3萬坡元(新加坡元),即約16.8萬港元,而且簽證期五年,明顯比香港的兩年優勝。」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園大門(新華社圖片15/8/2022)

Xinhua
人才簽證優惠政策也將適用於在「粵港澳大灣區」內香港院校分校畢業的青年。

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IU)評論說,「高端人才通行證」針對的是本來已經在就業與移民上甚具自由度的人群,而除非這些人有意創業,否則他們傾向於先找到了工作再轉到香港發展,尤其考慮到這裏生活成本偏高。

亞洲招聘網站JobsDB香港區運營總監李政勳(Bill Lee)認為,李家超提出設立「招商引才專組」,無須本地僱主先證明無法在本地覓得合適人選才能向境外招聘等針對性措施「是令人鼓舞的開始」,符合僱主所需,有助為香港招募合適人才。

不過,李政勳接受BBC中文採訪時也說:「挽留本地人才同樣重要。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我們最新的薪酬趨勢調查所見,45%受訪者表示將考慮或已在積極凖備移民海外工作。這當中的63%是董事、副總裁或首席執行官(行政總裁)等級。」

李家超在宣讀報告後會見記者時也被追問這一點。李家超說:「你看到在我的《施政報告》裏,有關教育的不同範疇,第一,我們強調專上教育方面,如何令本地人士可以在這方面有適切教育。」

「第二,我們有職專教育,即是培育本地人才,以及一些不同的計劃挽留他們在香港,我們增加了課程、資助、資歷階梯,令不同的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在香港發展,事業有成,或按自己理想去追求夢想,這些都表示我們重視本地人才培訓和挽留人才。」

香港灣仔莊士敦道上的過路市民與靠站電車(中新社圖片4/10/2022)

China News Service
多數香港行業要先證明其無法在本地招得人手方可引進海外人才。

人力資源顧問企業美世(Mercer)香港首席執行官范昌幗(Vicki Fan)也認同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的說法,即招攬人才是香港當前的首要挑戰,且需要即時和具變革性的努力來應對。她認為尤其矚目的措施包括允許指定行業僱主繞過先招聘本地僱員規定,放寬非本地大學畢業生留港就業期限至兩年,以及暫停既有「優秀人才入境計劃」限額。

但范昌幗對BBC中文說:「對來自世界頂尖大學的畢業生只延長六個月簽證(原為18個月),對於吸引他們來落地生根來說也許分別不大,尤其當世界已在向他們招手。」

「同樣地,把向香港房產的外籍買家退還印花稅的期限定在七年,結果或好壞參半,因為這可能意味著有潛質人才與自住房產買家要面對更高的首付。」

退還「辣招稅」是眾多政策建議中即時生效的一項,而且似乎因為牽扯到房地產市場而最受關注。這裏牽涉房價15%的「額外印花稅」又稱「雙倍印花稅」(DSD),和15%的「買家印花稅」(BSD)。

香港波老道某豪宅項目(17/2/2021)

AFP
多家投行對允許外來人才住滿七年後申請自置居所退稅是否有足夠吸引力。

中原地產施永青直言:「也許首付也只是房價的10%、20%,印花稅支付了30%,對一些人來說是很大的負擔。而且你要我先把錢付了,到將來成為永久居民才取回,不是誰都有財政能力,我認為作用不算太大。」

金融界俗稱「大摩」的美資投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也給出跟施永青相近的看法,並引據中原地產數據稱,2012至2019年間,中國大陸買家佔香港新落成房產交易22%,但自2012年四季度實行「買家印花稅」之後,大陸買家比例跌至13%。

跨國房地產服務商高力國際(Colliers International)香港估價及諮詢服務主管鄭亥延(Hannah Jeong)評論說,退還「辣招稅」只屬於蠅頭小利,對重振香港住宅市場「不見得大有幫助」。高力香港更預測,受港元匯率高企、進一步加息和經濟復蘇緩慢影響,2023年香港住房市場將維持在負增長5%至10%。

母公司來自上海的投行海通國際與交銀國際的研究報告也分別質疑退稅安排缺乏吸引力。其中,海通國際認為其影響有待觀察,維持預測香港2023年房價同比跌8%;交銀國際認為只能令現金充裕的買家受惠,估計香港房價在未來六至12個月回落至少5%。

李家超的措施將能招來哪些人才也受到關注。香港英商會總裁戴林瀚(David Graham)在發予BBC中文的聲明中說:「我們相信有三大關鍵行業存在人才短缺:金融科技、跨境與粵港澳大灣區專家,以及ESG(環境、社會與治理)——這對於香港擁抱聯繫性更高,更符合全球可持續性的新篇章,都很關鍵。」

戴林瀚說:「雖然香港在金融、工程等傳統領域有超凡的人才,但未來需要的是跨學科技能,以及對多個司法管轄區的深入認識。」

香港本地生產總值(GDP)按年變化. (2014年第一季——2022年第二季). 從2014年第一季度至2022年第二季度香港GDP數字與去年同期比較增幅之趨勢圖 數據截至2022年8月12日.


香港失業率(經季節性調整). (2014年1月——2022年9月). 香港失業率(經季節性調整)趨勢圖(2014年1月——2022年8月) .


新冠「動態清零」成阻力

無論是否贊同李家超的招商引才政策,許多利益相關方都認為,要這些措施行得通,撤銷新冠防疫措施不可或缺。香港英商會總裁戴林瀚與香港美國商會總裁翁以登都提出了這一點。

翁以登在發予BBC中文的聲明中說,「新冠相關限制仍然存在,且撤銷速度不夠快,讓人失望」,不全面撤銷新冠抗疫措施阻礙旅客與商家流動,不利於香港發展成中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超級聯繫人」。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國際智庫米爾肯研究院(Milken Institute)研究部中國區董事總經理黃華躍(Perry Wong)對BBC評論說,李家超堅持現有政策有效,政府將「根據疫情實際情況和變化,調整和優化措施」,而這正是過去一年半窒礙香港發展的一個理由。

居於香港的黃華躍接受BBC採訪時說:「要是我們去看一些統計數據,大多數離開香港的人是今年年初到現在這段時間內離開的。我想世界許多地方開放了,香港卻不是。我不少外籍同事就是因為這樣而離開的。」

一位男士與家人步出香港國際機場抵達大堂後舉起勝利手勢(26/9/2022)

Reuters
香港入境防疫措施已放寬至「0+3」,但旅客仍須定期接受檢測。

李家超政府在9月底放寬入境隔離檢疫措施,從「3+4」——從外國或台灣入境香港當天起接受三天酒店隔離檢疫,後續四天自我醫學監察——改為「0+3」。但商界認為仍不足夠,包括香港保險界知名人物陳智思。

陳智思在《南華早報》發表署名文章說:「現政府推動旅客入境免酒店隔離的進展相對較快,我為此而鼓掌,不過我還是認為疫情到了此階段,我們該轉到全面且無條件的『零』政策。我所指的是無隔離檢疫,無醫學監察,還有更重要的無檢測。」

「即使是『0+0』配合檢測,都只會對港人和那些希望到香港探望親朋的人有號召力,而不會吸引到大多數遊客與商家,因為他們要承受一旦COVID-19檢測陽性便不能進入辦公場所與餐館的風險。」

「無論這是真實的還是瞎想的,因為會被送到惡名昭著的竹篙灣禁閉的威脅,人們早已避免香港。」

這位知名泰國華僑後代是上一任林鄭月娥政府的行政會議召集人。親建制政治陣營內部也明確出現了呼籲香港特區政府不要繼續跟從中國大陸的「動態清零」政策。

香港市民走過一家已倒閉的商店(19/10/2022)

AFP
新冠病毒病疫情嚴重衝擊香港零售市道。

路透社熱點透視專欄(Reuters Breakingviews)作家麥慧琳(Robyn Mak)則指出,醫學專家早已指出「0+3」措施無效,而香港投資基金公會8月份公布的一份民意調查顯示,三分之二受訪者在吸引與挽留人才在全球與地區崗位上感到「困難」或「極其困難」,超過一半受訪者已改為在其他地方增加人手。李家超所提出的招才措施只能說是「小修小補」。

JobsDB香港區運營總監李政勳對BBC中文評論說,「0+3」以至於進一步撤銷限制無疑將更能吸引海外人才赴港,可謂方向正確,但最終還是要看個人考量。

李政勳說:「人才尋覓工作地點與種類,很視乎他們在其職業發展階段中有何需要與考量。一位新畢業生也許會尋求更進取的成長機會,一位有家室的高端人才也許會尋求靈活性、流動性和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美世香港的范昌幗也認為,若是港府能回應普遍期待,制定撤銷新冠防疫規定的時間表,將能進一步提升香港對國際人才的吸引力。

她的說法與香港總商會的意見一致。總商會的聲明說:「要有效提振經濟和說好香港故事,總商會冀政府能及早公布解除防疫相關限制的路線圖,讓市民和企業加快複常。」

香港九龍長沙灣一處流動採樣站市民接受新冠病毒病檢測採樣(新華社圖片12/4/2022)

Xinhua
香港仍局部跟隨中國「動態清零」政策。

但要讓香港不跟隨中國國策還是顯得天方夜譚。香港建制派最大政黨民建聯主席,立法會議員李慧琼對BBC說:「我的拙見是,這是每一個省區當局都應跟隨的重要政策,這完全不會阻礙經濟恢復的需要。這政策應否繼續,該繼續多久,全在乎我們抗擊這場全球瘟疫的進展。」

彭博觀點(Bloomberg Opinion)香港專欄作家任淑莉則對BBC評論說,香港有必要堅持「一國兩制」原則中的「兩制」——中國要維持「動態清零」,香港得向世界開放。

「中國的政治體制跟香港很不一樣,香港當局也有盡力維持一定的自主性,有獨立的財政預算,而我希望香港政府能保持下去。」

國安法影響

中國香港特區成立25週年日一群身穿防刺背心警員在九龍尖沙咀海旁高台上嚴密注視地面活動(1/7/2022)

EPA
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中說,要「推動香港進入由亂到治走向由治及興的新階段」。

按照傳統,香港特首在發表施政報告後,例必出席香港各廣播電台與電視台聯播的答問與烽煙節目(phone-in programme;叩應節目)。10月20日的節目中,一位何姓市民的來電引起其他媒體注意。

這位何先生形容,人才離開香港是政府造成的,背後原因「大家心知肚明……是苛政猛於虎」,「特首你是一定知道的,只是你不承認而已」。

李家超只回應了何先生有關大陸不願與香港通關的質疑,並未回應「苛政猛於虎」,而這位何先生也沒有明言「苛政猛於虎」所指的是哪些政策。

但自2020年起出現的移民潮被普遍形容為跟北京於2020年6月頒布《香港國安法》有關,這包括了英國針對此事而設立的英國國民(海外)簽證(BNO簽證)。

香港國際機場一號客運大樓離境大堂一群親朋向離港移民的親友揮手送行(18/7/2021)

SOPA Images/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香港國安法》頒布後,香港出現新一輪移民潮。

有活動人士直接將李家超的「搶人才」政策與政治問題相提並論。美國人權觀察組織(Human Rights Watch)中國部資深研究員王松蓮在Twitter上寫道:「在利用嚴苛的《香港國安法》囚禁、流放、攆走那些有才乾的人——老師、律師、護士——之後,香港政府說要『吸引人才』。」

前民主派區議員,英國利茲大學政治與國際研究學院(POLIS at Leeds)庇護所獎學金學人巫堃泰批評:「有關政策放寬了香港多家大學在中國(大陸)分校的畢業生到香港工作的規章,又一項把面向中國政策包裝成國際人才事情。」

財經博主顏寶剛評論說:「政府對本地人才流失卻毫無招數,甚至另一邊以國民教育之名,『半強迫』公帑資助學校學生家長,每年要參與一項或以上與國民教育有關的活動,等於變相令更多家長會帶同子女離港,搶人才實際上就是 『換血』,留島不留人。」

親政府青年群眾在香港中環海旁舉起中國國旗與香港區旗集體拍照(1/7/2022)

Reuters
活動人士質疑「搶人才」新政策旨在引入更多中國大陸專才。

李家超10月21日接受香港有線電視專訪時說:「這些說法太偏頗和太狹隘。」

「(人才的)來源地不是我們最主要考慮,我們很多制度與國際標凖和水平全部對接,這是我們優勢,所以我們重點其實放眼世界。」

而針對《香港國安法》使香港不再宜居的論述,行政會議召集人葉劉淑儀接受BBC採訪時反駁說:「受《香港國安法》影響的人實在很有限……香港媒體與個人可以批評政府,甚至發表憤世嫉俗的言論。我們的根本自由絲毫不受影響。」

但「換血」之說並非只有非建制陣營談論。曾在北京控制的香港《大公報》擔任評論部主任的香港中觀研究所副所長柳扶風一個月前在中國大陸新聞網站頭條發表文章稱:「人們注意到在這些移民中有不少思想頗黃(親近民主派)之人甚至在黑暴(親北京陣營對反政府示威的形容)中的活躍之人。這些人移民對香港是好事,他們留在香港懷著對國家對香港止暴制亂的強烈不滿,懷著對港區國安法的強烈不滿,懷著對香港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強烈牴觸,一有機會還不定幹出什麼事情。」

「香港這樣的城市從來就是在某一個發展階段必將出現人員結構換血的,一些人走,一些人來,吐故納新,方有蓬勃生機。今後正是內地人才來港發展的大好時機!」

黃昏時分香港九龍尖沙咀海旁市民在高台上休憩(16/10/2022)

SOPA Images/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一些建制派人士強調香港仍享有各式自由。

美世香港首席執行官范昌幗對BBC中文評論說:「圍繞著《香港國安法》的擔憂並不新鮮。雖然這也許會影響到某些人的決策過程,但香港仍提供著許多能正面影響個人的事情,這包括機會、生活方式、接觸事物的契機與文化氛圍。星期三(的施政報告)所公布的措施建議能對那些猶豫不決的人提供額外誘因。」

彭博觀點專欄作家任淑莉則對BBC說:「我們在談的是非常高端的金融人才,但不幸的是中國股票與債券市場趨向熊市,香港的吸引力已大不如前。」

「我期盼五年之後我們還能說香港是個金融中心。」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