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拜登政府國家安全戰略:中國是對全球秩序最大挑戰

U.S. President Joe Biden delivers a primetime speech at Independence National Historical Park September 1, 2022 in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Getty Images

本周三(10月13日),白宮發佈了一份延期已久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報告稱,未來幾年美國面臨的壓倒性挑戰將是超越中國並遏制俄羅斯。同時強調要與盟友合作,應對民主國家所共同面臨的挑戰。

美國每屆新政府都會發佈一份此類報告,拜登政府的報告原本應該於去年冬天發表,但由於俄烏戰爭等原因推遲。

報告稱「中國是唯一一個既有重塑國際秩序意圖的競爭者,也逐漸擁有經濟、外交、軍事和科技力量來日益推進這一目標」。此外還稱「未來十年是美國與中國競爭的決定性十年」。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傑克·沙利文(Jake Sullivan)表示,烏克蘭危機確實推遲這份文件的發佈,但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拜登的外交政策方針。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10月13日回應稱,注意到美國政府發表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她表示,「我們反對固守冷戰思維和零和博弈等陳舊觀念,也不贊成渲染地緣衝突、大國競爭。這些做法都與當今時代潮流和國際社會期待背道而馳,必定不受歡迎,終將遭到失敗。」

中國代表著對全球秩序最大挑戰

報告聲稱,即使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中國也代表著對全球秩序的最大挑戰,如果美國希望保持其全球影響力,就必須贏得與這個超級大國的經濟軍備競賽。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傑克·沙利文(Jake Sullivan)表示,美國仍然致力於負責任地管理兩國之間的競爭,中國有重塑國際秩序的意圖,而且越來越有能力做到這一點,使全球競爭環境向其傾斜。

US President Joe Biden gestures as he meets with China's President Xi Jinping during a virtual summit from the Roosevelt Room of the White House in Washington, DC, November 15, 2021.

Getty Images

奧巴馬任期最後幾年,美國開始從中東逐漸抽身,宣佈重返亞太,制衡中國的動作加大。但在特朗普任內,中美間的矛盾突然加劇,一開始集中於貿易領域,在新冠疫情後延燒到外交、科技、政治等各個領域,兩國關係跌入冰點。

拜登上台後美國對華政策並未轉向,但聲稱要為兩國關係設置「安全護欄」。2021年初拜登還將中美關係定義為「極為激烈的競爭」,而非「衝突」。

然而到了2020年,由於俄烏戰爭、佩洛西(裴洛西)訪台等事件,兩國關係急轉直下。

在戰略上,美國對華的重視程度幾乎空前。奧巴馬時期美國負責東亞事務最高級別外交官丹尼爾·拉塞爾(Daniel Russel)評價,經過21個月的醞釀,這份報告顯然已經將重點壓倒性地放在與中國的競爭上。

「雖然這份文件聲稱避免僅僅以戰略競爭的視角來看待世界,但與中國的競爭充斥著每一個章節。」拉塞爾稱。

國際合作前景

沙利文說,華盛頓必須在處理中國關係的同時應對跨國挑戰,包括氣候變化、糧食安全、疫情、恐怖主義、能源轉型和通貨膨脹。

近年來,中美兩國在應對氣候變化上保持著友好的合作關係。在去年的格拉斯哥氣候峰會上,中國表示要與美國「緊急」合作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中美兩國還在打擊芬太尼等非法毒品貿易的努力中找到了罕見的共同點。

然而,在今年8月,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率領代表團訪問台灣,中國進行報復,宣佈停止與美國在幾個關鍵領域的合作,包括氣候變化、軍事交流和打擊國際犯罪。

拉塞爾表示,該戰略承諾建立最廣泛的國家間聯盟來應對全球挑戰,但如果沒有中國,就很難做到這一點,而且也沒有說明如何確保這種合作。

對於未來的中美關係,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東亞系副教授馬釗認為,目前美國對華政策基調是「競爭但不撕破臉皮」,中國對美政策是防範加對抗,這種「凖冷戰」的態勢將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在馬釗看來,這種「凖冷戰」未到「新冷戰」有三個原因:雙方經濟互相依存,市場體系相互融合,阻止了雙方關係斷崖式下跌;拜登不希望與中國的競爭演化為軍事對抗;兩國盟友並不希望在這場競爭中站隊。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