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香港疫情管控放鬆:官方醫學專家也說「有絶對條件」恢復正常,特區政府「壓力山大」

香港國際機場一號客運大樓一對母子坐在空蕩的抵達行李大廳旁等候(9/7/2022)

SOPA Images/LightRocket/Getty Images
香港前段時間雖然放寬入境隔離檢疫措施至「3+4」,但訪港旅客未見大幅增長。

9月伊始,香港新冠病毒病(COVID-19)單日確診數目再次破萬之後,近日數字持續回落。與此同時,另一組數字的出現,讓早日免隔離通關與社會恢復正常的呼聲再次高漲。

中國香港特區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稱,香港本財政年度恐將錄得1000億港元赤字(127.39億美元;897.83億元人民幣)。他還警告2022年香港經濟瀕臨負增長邊緣。

在經濟壓力增加之際,特區政府首席抗疫顧問袁國勇教授領頭撰文,強調香港「完全有條件」恢復正常,並指出新冠病毒病成為風土病的「事實」,間接說明中國堅持的「動態清零」政策在香港已不再可行。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承諾「盡快完成」有關調整政策的分析,並「盡早向大家公布」有關決定。這個「盡早公布」的壓力如今正在增加。

當政府顧問也主張開放

9月19日,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與另外三名港大醫學院學者聯合署名的一篇文章在網上發佈。文章指出,「流感病毒確實異於新冠」,「但是,自從有了新冠疫苗及抗病毒藥物後,新冠的殺傷力已大幅減弱」至近乎「急性的呼吸道病毒」。

文章還說,香港已有充分凖備,已充分了解目前當道的新冠奧密克戎(Omicron)系列變異病毒株的和各種特性,因此香港「完全有條件」恢復正常社會運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xpGV1ALqGU

袁國勇等專家的這篇文章描述著中國以外許多國家都已採取的「與病毒共存」策略,但官方中國中央電視台9月初曾撰文,以美國疫情為例嚴厲批評:「事實一再證明,選擇與病毒共存,就是選擇跟魔鬼共舞,就是放任病毒吞噬民眾健康,無視魔鬼侵害國民生命。」

但在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9月18日播出的《60分鐘時事雜誌》專訪中,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說,新冠疫情已在美國結束。

袁國勇等人的文章也說,「市民大眾應該開始明白新冠病毒感染已經在本港扎根,並已成為風土病之事實」,「本港絶對有條件進一步實現以檢測代替隔離之『0+7』方案,甚至更進取方案,加速邁向複常」。

所謂「0+7」,就是外來旅客入境之後只須連續七天自我醫學監察,無須在酒店隔離檢疫。當討論香港社會從抗疫狀態恢復正常時,這似乎成為了指標。

袁國勇教授目前也是李家超委任的「抗疫專家顧問團」成員,在新冠疫情初期也曾作為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高級別專家組成員參與大陸地區抗疫工作。這篇文章發表前不久,他本人也首次確診感染新冠,須在家隔離。

這也不是袁國勇教授首次撰文呼籲放寬抗疫措施——7月中,他與同屬專家顧問團成員的港大醫學院助理院長孔繁毅教授等三人一同撰文,呼籲趁夏季逐步放寬社交距離措施,讓社區透過低度傳播產生自然感染,與疫苗接種產生「混合免疫」,從而避免醫療系統崩潰。

香港新界葵涌瑪嘉烈醫院急診室外一輛救護車停車(中新社圖片15/8/2022)

China News Service
盧寵茂持續強調香港公營醫療系統因新冠疫情而嚴重受壓。

9月19日這篇以類似學術論文格式撰寫的文章,排在首位的作者是港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金冬雁。金教授對BBC中文記者表示,這篇文章已醞釀了兩個星期。

「我們不是說要跟他(香港特區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唱對台戲,只是這是我們研究的科目,我們把科學事實都講出來,都有哪些證據,還有我們的想法都有哪些,都講出來,給大家參考而已。」

兩個多月前,盧寵茂還沒有加入特區政府,仍是港大醫學院肝膽胰外科講座教授和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院長。金冬雁強調,眾作者與盧寵茂分屬好友,寫這篇文章並無讓其尷尬之意。

彭博社9月初曾引述消息人士稱,李家超希望能在11月舉行國際金融投資峰會以前放寬香港抗疫措施,但盧寵茂反而極力主張進一步收緊。

金冬雁、袁國勇等人的文章發佈前的一周,盧寵茂與香港醫院管理局前行政總裁梁柏賢就當前疫情死亡率定義的不點名隔空激辯,成為本地輿論焦點。

梁柏賢指出,5月份至今的新冠死亡率與流感相若,質疑「有些人還拖著複常後腿」。盧寵茂反駁自去年底至今的新冠死亡率是流感的六倍,說「食花生的人講就易(吃瓜的人說說可容易)」,又批評認為新冠死亡率跟流感分別不大是「嚴重選擇性偏誤」。

盧寵茂9月17日被追問何時放寬管制時說:「今年,2022年,至今已有超過9000人死於新冠病毒病,我們不能光看過去三個月。」

「現在每天仍有超過350位新冠病人被公營醫療系統收治,公營體系內合共有近2800位新冠病人,佔據我們重症病牀總量超過15%。」

「這些我們都得考慮,不光是片面的看過去三個月的死亡率。」

李家超(中)與抗疫官員在金鐘香港特區政府總部內出席新聞發佈會(8/8/2022)

EPA
香港特首李家超強調其抗疫官員團隊「團結」。

四位港大衛生學者的文章明言,6月以來的疫情「可稱為第六波」,間接支持了梁柏賢的說法。目前港府仍將此輪疫情視為自2021年12月31日開始的第五波疫情。

金東雁對BBC中文說:「我們的整體想法是,中央對香港的要求,是要香港跟世界連接,所以我們是覺得,香港其實有條件先做好跟世界連接。你說是『先行先試』也好,說是香港特色也罷,我們完全有條件這樣做。」

「要是你現在跟1月、2月那時候那麼多重症,有這麼多人死亡的話,我們也主張你得鐵腕一點,再把它壓下去。可現在不是,現在死亡率很低,重症率很低。」

金冬雁認為,把新冠病毒病視作流感一類呼吸道病毒疾病,是「面對現實」,且能顯著釋放醫療資源。香港私營個體全科醫生診所林立,「降級」新冠病毒病,意味著能診治新冠病毒病的醫生大幅增加。

香港管治班子「內訌」?

與梁柏賢的不點名隔空交火,使得盧寵茂被香港媒體形容在搞「戰狼式抗疫」。自7月1日就任以來,他先後公開責難私營醫院協助抗疫不力,在彭博社報道發表之後不點名批評媒體搬弄是非,又在立法會會議上承認要求政府專家顧問——即袁國勇等人——在顧問團內「充分溝通」後再「統一發佈消息」。

彭博的報道讓本地輿論質疑特區政府管治班子內是否不和。對此,盧寵茂與李家超均堅稱政府內部團結。

李家超9月初曾說:「政府團隊是團結的,每個人的工作關係都是非常愉快和良好。在我們每次討論政策時,當然我們都會討論其利弊;在討論後,大家決定的事情亦會一致地推行。」

「我們希望大家都明白,我們希望在整體防疫政策方面作充分討論,然後作出最好的決定,原則亦如我們以前所說,以最小代價,達到最大效果。」

香港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8/8/2022)

EPA
盧寵茂被形容為在搞「戰狼式抗疫」。

盧寵茂17日出席香港商業電台訪談節目時被問到,能否在11月實施「0+7」,結果他反問主持人:「為何你不提出可能早一些?」這被認為是他立場軟化,改變口風。

香港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對BBC中文評論說,他不會形容特區政府在防疫決策上出現內訌,但其決策始終受到多方面拉扯,包括港府在中國「動態清零」面前不敢隨意「減辣」,新加坡在香港繼續處於封閉的狀態下「躺贏」,還有以親建制為主流的本地商界擔憂「同歸於盡」而向港府施壓。

劉銳紹說:「究竟所謂的通關是跟外國先通關,還是先跟大陸通關?要是先跟大陸通關,就得看國內『清零』政策如何執行。但要是先跟外國通關,跟大陸通關晚,那是政治不正確。但現在建制派開始察覺,要是你顧慮這一點,經濟要死掉,於是也不太去想這問題。」

過去至少一年,國際商界估計中國何時「開關」,恢復與世界正常交往,一般是以中共第20次全國代表大會時間為參考。如今會否提前?劉銳紹認為有此可能。

「因為形勢已輪不到你去控制……官方最多就是控制宏觀環境和政策,但它管不到微觀的事情,人家說走就走。」

劉銳紹所指的「說走就走」,是國際龍舟聯合會近日通過將2023年世界龍舟錦標賽,從香港改到泰國舉辦,以及香港田徑總會宣佈取消2022年香港渣打馬拉松——雖然後來宣佈將在2023年2月舉辦——而新加坡渣打馬拉松宣佈將於12月舉行之後,商界擔憂國際活動將接二連三離香港而去。

劉銳紹對BBC中文說:「大家都明白,北京多次說『牢牢掌握全面管治權』,那麼大家早晚會追究責任追到北京去。種種形勢讓現在復蘇的速度加快了。到10月,或者二十大前,這個可能性是有的。」

北京也似乎表達了其軟化立場。中國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副主任黃柳權9月20日在一場新聞發佈會上說:「我注意到,新一屆特區政府上任以後多次強調,接軌世界與和內地通關並不矛盾,而且特區政府也根據香港疫情和全球疫情變化情況與香港的實際情況,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因時因勢調整和優化香港的疫情防控措施。」

「我認為,特區政府做的這些調整無可厚非,也不需要去過度解讀。」

9月22日,盧寵茂帶領幾位衛生官員到新接種點同時注射第四劑新冠病毒疫苗與季節性流感疫苗之後說:「其實奧密克戎疫情由年初到現在有一個很重大的改變,就是巿民的接種率提高了很多,總體的新冠疫苗接種率已經接近94%。超過70%的巿民已完成接種三劑。正因為高接種率,總體的嚴重個案和死亡個案較年初時減少。」

一輪有關死亡率的爭論,與長時間強調老年人與兒童接種率不足之後,這番言論無疑顯得正面。

香港某疫苗接種中心一名身穿全套個人防護裝備的醫療人員為一名幼童接種疫苗(中新社圖片28/8/2022)

China News Service
香港特區當局近期主力促請老人與兒童接種新冠疫苗。

「外部壓力」與「期望管理」

醫學專家也高呼「0+7」的背景,是「財神爺喊窮」。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發表博客文章說:「在經濟低迷的環境下,可以預期政府的收入將不如預期,但開支卻有所上升,在此情況下,本年度的財政狀況將較預期差。估計2022至23財政年度將會錄得超過1000億元赤字,遠高於今年初預算案所估算的563億元。」

「如是者,這將會是歷來第二高的財政赤字,僅次於前年(2020年)2325億元赤字的歷史紀錄,亦意味政府的財政儲備或會進一步降至8000億元的邊緣。」

9月22日,陳茂波向記者們進一步解說:「今年的經濟環境只是一般,大家看得到樓市和股市都比較淡靜,所以印花稅收入預計會下跌。此外,在這物業市場環境下,賣地收入也會下跌,所以我們估計今年會出現過千億的赤字。」

「總的來說,大家看到上半年的經濟收縮得比較嚴重,估計今年全年負增長的機會非常高。」

金冬雁教授對BBC中文承認,正因為持續嚴控疫情對香港經濟所造成的衝擊此時相繼湧現,才要趁此機會發表他們的聯名文章。

香港九龍紅磡一群老年人排隊領取志願者派發的免費盒飯(11/9/2022)

AFP
阮穎嫻認為多數香港市民希望市面盡快恢復正常,讓他們得以重新就業,自力更生。

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講師阮穎嫻博士對BBC中文指出:「通常財政司司長們都會做『期望管理』,他一早告訴你很嚴重——因為帳目不好看是他的錯,他擔心大家責難——最後結算的時候可以使使財技,把賬目弄得好看點。」

阮穎嫻分析今年香港經濟形勢說:「基本上整個上半年沒有了,然後現在已經是9月,是第三季度,但你能看見許多商店在說等著結業,交不起租金了,都在希望『開關』,否則熬不下去了。整個經濟展望也已經下調了。」

「但其實本身也能多熬好一陣子,因為他聲稱庫房跌至8000億,哪怕一塊錢收入都沒有,政府都能熬上一年多,有條件繼續做些資助、派錢、補貼的。但問題是,我想窮人都不想再要補貼。」

而且來自商界的壓力已不限於國際盛事:9月21日,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總幹事威利·沃爾什(Willie Walsh)稱,中國「清零」政策已「摧毀」香港的國際航空樞紐地位;香港報章稱一家國際郵輪集團考慮放棄重開香港服務,轉到新加坡,香港旅遊業議會主席徐王美倫警告,再不放寬,未來兩年香港恐怕不會有郵輪泊港,失去母港地位。

一張題為「香港新四大奇觀」的梗圖正在香港網絡社區中流傳。其內容是:修建機場第三跑道卻沒有飛機;修建高鐵站卻沒有高鐵;修建港珠澳大橋卻沒有車;修建啟德郵輪碼頭卻沒有郵輪。

無人機航拍深圳蓮塘口岸—香港香園圍邊境管制站夜景(新華社圖片/深圳市口岸辦供圖31/8/2021)

Xinhua
香港香園圍邊境管制站(左)—深圳蓮塘口岸(右)夜景。因疫情緣故,自2020年8月啟用以來,中央的旅客檢驗大樓一直閒置。

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艾西亞(Alicia Garcia Herrero)9月初曾向BBC中文指出,入境隔離檢疫目前是大中華區的共同問題。但台灣22日宣佈最快將從10月13日起實施入境「0+7」,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在此之前將分階段解封邊境。

同一天稍後時間,正在紐約出席聯合國大會的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宣佈,日本將在10月11日取消入境人數上限,並開放自由行與短期免簽證旅客入境。

中國澳門特區雖然仍在實施比香港嚴格,與中國大陸一致的「7+3」措施,但由國有中國國際航空公司與澳門特區政府主要持股的澳門航空宣佈,將從10月12日起恢復來往越南河內與日本東京航線,並計劃於11月恢復往返台北航線。澳門特區衛生局傳染病防控處處長梁亦好稱,當局正收集不同地方數據,進一步研判縮減隔離醫學觀察的可行性。

具香港特區政府內閣之實的行政會議也有非官守成員呼籲加快撤銷入境隔離政策。其中,資深大律師湯家驊稱香港經濟已「相當危急」;代表商界,身兼立法會議員的林健鋒稱,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推出新措施將「太遲」。

中國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常務委員,前香港政務司司長唐英年稍早前也促請特區政府盡快實現與中國大陸通關:「我們不可內循環,如靠內循環,其實在內出血。」

阮穎嫻對BBC中文說:「我覺得比較關鍵的一點是,連《大公》、《文匯》都在講,大家就覺得原來講這事情是安全的,那麼更多的聲音就會陸續出來。」

《大公報》與《文匯報》作為直屬於中國中央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的報章,可被理解成香港中聯辦的機關報。該報系近日報道了有關社會恢復正常的各種倡議——包括金冬雁教授等人的見解——也刊登了相關報道。

阮穎嫻說:「情況就是一來多人在說他,他有壓力,二來其實也有些信息是,中央可能能接受香港放鬆一點點,再加上它聲稱疫情下降,之後可以的了,因此就不用那麼緊了。」

香港尖沙咀海旁兩位戴著口罩的女士撐著雨傘遮擋陽光(24/7/2022)

SOPA Images/LightRocket/Getty Images
香港何時能鬆綁強制佩戴口罩等防疫法令仍是未知之數。

但何謂開放?阮穎嫻強調切莫只進一步縮減隔離檢疫天數:「零跟一是很大的分別,三跟二的分別真的不大。那既然分別不大,你何必要弄?這反而會讓大家覺得更可笑。」

香港知名體育記者馮堅成在Facebook上談論渣打香港馬拉松「失而復得」的一篇長文收獲了近4000點讚,其想法與阮穎嫻相當一致。

文章寫道:「防疫到底何時了,香港人與我一樣,都不知何年何月才得償所望,不掃碼、不打針、不檢測,不戴口罩。」

「運動不涉政治是一向工作的信念,這數年來,所有的運動行業都受到政治環境所影響……希望政府減少作無謂的指導,聽取田總(香港田徑總會)的專業意見,全面配合搞好比賽,不再在政策上架牀疊屋……這數年的抑壓社會氣氛,實在需要一次似樣的運動比賽,讓香港人消消氣。」

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22日說:「政府一直因應疫情發展作檢討。因應疫情最近有些回落的跡象,我們會適時推出一些優化措施,至於實際是多少,我們會在適當時候公布,那時會向大家交代詳情。」

言論或不算新鮮,但香港市民的期待已比之前再次提高。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